首頁 > 教學資料庫
 本文章點閱
[臺大] 預防勝於治療:向抄襲說不

文章來源:http://www.luckydesign.tw/case/ctld/news_detail.php?nid=168

一、前言

  隨著網路、搜尋引擎與文字編輯軟體的進步,抄襲對現在的學生而言,通常只要移動滑鼠並點擊就可以完成。抄襲的對象可能是網路資源,也可能是學長姐或修過課程同學的作業;抄襲的方式可能是拼湊多篇文章,或是直接將原文全數翻譯。最常發生的狀況大概是,在文章中引用句子或稍加改寫文句,但卻沒有註明出處。

二、何謂抄襲

  抄襲 (plagiarism,或譯剽竊) 可簡單定為:凡未經同意,或未註明出處,引用他人文本、語言、想法或其它原創素材 (如圖片等),皆為抄襲。抄襲經常與「資料誤用」(misuse of sources) 混為一談,「資料誤用」指的是不正確或不適當地引用資料來源,或是未能清楚區隔本人與引用來源的文字。簡言之,雖有註明出處,但卻沒有正確使用,均屬資料誤用。
很多時候,抄襲都是為求一時方便,或抱存僥倖的心態。最有名的抄襲案例大概是 2004 年,哈佛大學法學院教授 Lawrence H. Tribe,被人發現他於 1985 年出版的書中,有若干處抄襲別人作品而未註明出處。此事不僅使這位著名的憲法教授名譽掃地,並因此可能喪失被提名為美國最高法院法官的資格。今年八月一位博士班學生因碩士論文被檢舉嚴重抄襲,多處引用未註明出處,經專家審查確有抄襲,不但碩士學位被撤銷,博士生資格亦被取消,只算大學畢業。學術抄襲是嚴重違反學術倫理的行為,千萬勿以惡小而為之,以免養成習慣,造成無法彌補的遺憾。

三、學生為什麼抄襲

  當學生進入大學學習殿堂,有別於過去的學習經驗,蒐集資料、統整分析、寫報告的機會大幅增加。若能了解學生為什麼抄襲,或許針對如何預防會更有力道。以下為學生抄襲的可能原因:
(一) 學生寫作困擾:包括不知道如何在文章中合併、納入他人的想法,以及寫作過程中,不知道如何完整註記與記錄想法概念的來源;
(二) 學生學習態度:有些學生求好心切或害怕失敗,擔心自己的作業不夠完美,因而抄襲。另外,許多學生缺乏良好的時間管理,導致無法完成作業而抄襲;
(三) 學生未具備相關問題意識:學生可能不清楚學術抄襲的嚴重性,或學生與老師對於抄襲的認知不同;
(四) 老師態度:若學生曾犯抄襲行為,但並未被即時揭發,或沒有適當的處置,有可能造成再犯。老師也經常假設學生已了解何謂適當的學術寫作,而輕忽再次強調的重要性。

四、如何預防學生誤用資料及抄襲

  要預防資料誤用或抄襲行為的發生,最重要的大概是老師在一開始就要表明對於該議題的堅定態度,並針對上述各種抄襲原因加以因應。
(一) 針對學生寫作困擾:老師平時宜利用作業或課堂活動,引導與訓練學生的獨創力 (originality) 與表達能力,讓學生學習如何使用自己的文字寫作與表達;平時也應指導學生如何正確的引用與註記,減少資料誤用與抄襲發生的機率。
(二) 針對學生學習態度:作業的設計可改正學生因學習態度而抄襲的行為,詳見下一節的敘述。如果可以,老師可設置作業補交的原則與計分方式,讓學生有機會完成作業。
(三) 針對學生未具備相關問題意識:學期初就向學生說明相關議題,例如:抄襲的定義、抄襲行為包括哪些、抄襲的嚴重性、抄襲與引用或誤用有何不同,以及如何正確轉述 (paraphrase) 等。如果可能,老師也可以提供不同範例,讓學生更加了解什麼樣的狀況構成抄襲行為,並說明參考引用他人資料時該遵守的原則。
(四) 針對老師態度:課程大綱中,應明確定義抄襲與註明其後果,老師也可訂立「誠實守則」,讓所有學生簽名。另外,可明確指出能接受與不能接受的參考資料來源,有助於學生引用時有更明確的目標。

五、設計防止抄襲的作業

  老師在作業的設計上有許多原則及技巧,可以防止抄襲,以下幾項原則可供參考:
(一) 作業盡可能符合學生學習狀況與程度,避免出太公式化而刻板的作業。 作業太多或太難,學生為了準時繳交或求好心切,都容易出現抄襲行為。
(二) 作業應避免可直接抄襲的型態,例如:利用課堂上的活動或討論做
為作業基礎或是老師自己創造題目;更新每學期的作業題目,以防抄襲。
(三) 作業的方向與範圍也應明確,減少學生隨意抄貼的機率;老師也可限定參考資料的範圍與年限,方便日後查證是否有抄襲嫌疑。
(四) 平時作業就養成學生紀錄引用來源的習慣,只要有參考資料,都應該附上出處。要求學生繳交引用資料與參考文獻的影本或清單,減少學生抄襲的念頭。
(五) 如果行有餘力,老師可以建立歷年學生作業的資料庫,因為許多作業都是抄襲前人留下的資料。

六、如何找出抄襲

  一般而言,老師大概可以憑直覺判斷報告或文章內容是否涉及抄襲,除了直覺判斷外,以下列舉數項參考指標,作為判斷依據:
(一) 報告內容超出學生寫作或研究能力,或遣詞用字與表達方式太專業,筆調類似學者專家或媒體報導。
(二) 前後文品質不一致,例如:前言或結論的寫作能力明顯較本文差。
(三) 整篇排版與文字格式紊亂,前後不統一。
(四) 寫作用語不一,或內文有些段落不完全符合主題、方向散亂。

  網路是學生抄襲的萬惡淵藪,不過,也是老師抓抄襲的好幫手。某些網站或軟體專門為防抄襲而設置,大部分老師最熟悉的方式大概就是鍵入文章的幾個字,進行搜尋。老師也可以從網路上下載免費的報告,請學生閱讀,並在課堂上討論。這麼做不但讓學生意識到老師知道免費報告的來源,也讓學生了解網路上可搜尋到的材料品質程度。

七、結語

  學校政策對於學生抄襲的處分有明文規定,依照情節輕重,分別記小過、大過與勒令退學。很多時候,學生其實不了解,或低估抄襲的嚴重性,抄襲不僅傷害抄襲者自身的信譽,也讓抄襲者失去思考的機會。因此,事先預防抄襲,效果遠勝過事後處罰。最後,老師應隨時強調智慧財產權的重要性,並在課堂上以身作則,註明資料出處。

參考資料:

田芳華 (2008.9.30),「您能不抄襲!」──淺談學術剽竊。臺大教學發展中心電子報。

引自
http://ctld.ntu.edu.tw/epaper/?p=862



陳為堅 (2008),從期末作業的問答題寫作談起―如何避免抄襲或剽竊。

楓城新聞與評論,第180期。引自
http://www.mc.ntu.edu.tw/epaper/180/epaper_180_23.htm


Plagiarism prevention for students. California State University. Retrieved from:

http://library.csusm.edu/plagiarism/howtoavoid/how_avoid_notes.htm


McKeachie, W. J. & Svinicki, M. (2006). What to do about cheating. In Teaching tips:

Strategies, research, and theory for college and university teachers (pp. 113-122).
Boston, MA: Houghton Miffling Company.

Guide to plagiarism and cyber-plagiarism. University of Alberta. Retrieved from:

http://guides.library.ualberta.ca/content.php?pid=62200&sid=459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