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節錄自政大教學資源網【記者吳季璇採訪報導】
政治大學教學發展中心於12月17日舉辦的「政大教學週山水講堂」,由政大應用數學系曾正男老師分享「翻轉教室教學法於課堂上的運用」,說明他如何將翻轉教室教學法應用於數學系課程,達到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考試成績進步雙贏局面。本場次也邀請開放式課程聯盟秘書長、交通大學應用數學系副教授白啟光擔任與談人,進行意見交換。
曾正男老師為應用數學系老師,同時為政大教學發展中心數位學習組組長。他舉自身玩電動玩具的經驗,比喻時代變遷下,教學法需要革新。他表示,科技日新月異,在不能完全阻止學生上課使用手機、電腦的情況下,「上課內容要比遊戲好玩」。
授課少一點 陪伴多一點
回顧求學經驗,曾老師說,大學時,班上同學都會比較筆記中字跡的工整度與完整度,而將上課時間花在抄筆記,成績的好壞在於是否能從筆記中找出重點。如此一來,老師的功能僅在於抄寫板書。因而他對自己授課的期許是「課堂上講少一點,陪學生多一點。」
在數值分析課程中,曾老師希望透過濃縮上課內容,達到增加師生互動的目的;但他發現,重點並非上課內容,反倒是學生的學習動機。他指出:「如果學生上課沒有學習動機,學習是沒有效果的。」他將上課內容預先上傳至教學平台Moodle,要求學生課前預習,並實行課堂考試、小組討論與上台報告,驗證學生的學習成效。
透過實行「翻轉教室教學法」,曾老師說,學生在家預習後,在課堂上能夠討論不同數學公式的實用層面,並且分組上台報告。在課堂間,他也有更多時間與學生談心,並能善用生活實例,講解數學相關概念,將數學的概念結合人文的知識背景。他說,使用此方式後,學生討論熱絡、成績明顯進步,除此之外,教室內也有更多笑聲;他笑稱:「連一個打瞌睡的同學都沒有。」
分享錯誤經驗 重新定義好學生
談到翻轉教室教學法的好處,曾老師點出兩個優點。首先,透過師生討論的過程,能夠一起分享「錯誤的經驗」,他認為這是非常可貴的。再者,過去的教學法像是無形的界限,定義傳統思維中的「好學生」;有了新教學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也讓教師重新認識班上學生,對「好學生」產生新的定義。
實行此教學法後,曾老師坦承,上課臨時狀況較多,需要及時應變,若有助教協助會更好;另外,記憶型的學生習慣傳統的教學方式,對他的授課模式也會提出部分反彈。對此,參與座談的白啟光教授回應:「新鮮的東西,在一開始總會有一些阻力。但改變總是好的(Change is always good)。」
白啟光:學生能夠調配學習時間
交大應數系副教授白啟光表示,近幾年世代變動快,學生差異性拉大,老師應該思考,如何讓每位同學在課堂上受到良好的照顧。白啟光舉例,一部一小時的微積分教學影片,有學生花半小時學習,有的學生則需兩個小時消化影片內容,若將這樣的情景放進課堂上,老師是否能確保每位學生跟得上課程進度?白啟光補充,「翻轉」的好處在於,每位學生能夠自行調配學習的時間長短以及時段。
針對翻轉教室的課堂習作,白啟光分享自身實踐經驗,她說,有些學生並非不夠聰明,而是需要有人「指點」,若能夠把握上課時間做習題,老師、助教能夠及時發現學生問題,就能立即指導、調整。
翻轉教室重合作 培養團隊合作精神
曾老師說明,翻轉教室教學法讓課程變得好玩,學生快樂學習。課堂分享讓師生關係變得不一樣,他能成為學生的學長、夥伴,上課的效果是不一樣的。他認為,在翻轉的過程中,最重要的是團隊合作,希望透過此教學法,培養出能與他人合作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