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教學資料庫
 本文章點閱
[東吳] 網路輔助教學經驗談

文章來源:http://tlepaper.scu.edu.tw/content/news_item/item_content.aspx?sid=110

東吳大學 黃顯宗教授兼理學院院長

網際網路(internet)是由一群符合通訊協定的網路所組成,透過彼此的連結來達到服務與資源的共享。最早是美國國防部在西元六十年代末開始發展的,美國學術界從 1969 年開始不斷加入此網絡,1979 年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正式開始參與網路技術研究。1990 年代起網際網路上的應用則越來越廣,Wide Area Information Servers (WAIS) 、Gopher、全球資訊網 (World Wide Web) 紛紛出爐。台灣最早的網際網路是教育部所出資的台灣學術網路(TANet),建立於1990年。

1995年,我擔任微生物學系主任,那時候學校要各單位建立系網站,這才開始學習使用網際網路,感謝當時電算中心開辦教職員訓練班,我參加了網頁製作初級班,開始了我的網頁製作之旅,從製作學系網站開始,警覺到網際網路,特別是WWW,必然是很重要的學習媒介。

微生物實驗能力與實驗課程網站

擔任主任那幾年(84-88學年),為了改革微生物學系的課程與教學,特別整合了一個研究團隊,在國科會經費補助下進行教學改進。團隊中有本系的趙維良和李重義兩位老師負責微生物學實驗內涵的調查分析,心理系的楊牧貞和朱錦鳳老師負責評量之改進,我除了負責整合群體計畫外,還負責其中一項子計畫,目的是將WWW引入到微生物實驗能力的訓練中,資訊系林聰武、陳培敏與郭豐州老師協助下有了豐富的成果,建立了以微生物實驗操作能力為主的「微生物的世界」學習網站(http://microbiology.scu.edu.tw/micro/micro-ti.htm),我們並製作了兩片互動式電玩光碟,其一是「拯救大台灣」,是訓練學生細菌鑑定的技能,其二是「秋笛的故事」,討論生物科技研發相關的議題。前者我們還做了學生的使用效益評估,確實能夠提升學生們細菌鑑定的能力。

三年計畫結束後,我不忍解散這個團隊,隨後又勉力執行另外三年計畫,除了原先的人員外,這期增加了本系的宋宏紅、汪碧涵、路光予、曾惠中等老師,教育學系的何希慧老師等,在這三年中,我們建立了至今仍然是內容最生動豐富的國中生物學習網站「快樂營」(http://vschool.scu.edu.tw/HAPPY1/index.html)。不過因為對象是國中師生,對大學的教學比較不密切。

教育部近年都有經費補助大學進行教學改革,去年教育部提出基礎科學改進之B類計畫,在這類計畫中,主要任務是要建立網路的學習材料。我繼續申請了這項B計畫,延續之前的計畫,在B計畫中我們把幾門微生物實驗科目的內容搬到網路上,計有「普通微生物實驗」(上下學期)、「微生物生態學實驗」、「真菌學實驗」等,和兩門我負責的科目「生命科學的資訊」和「論文寫作和報告」等。現在已經有三門科目完成了網路教材,使得我們的「微生物的世界」學習網站更豐富了,可以直接在教學實驗室中使用這些網路教材。除了多媒體的線上教材外,我們還特別加入線上測驗、線上繳作業、討論區、考古題等,讓教學與學習更便利。

生命科學教學改革與創新計畫

過去六年接受國科會計畫補助,雖然擠出了幾篇論文發表,但是我們的目的不在發表科學教育的「論文」,而是希望能夠直接幫助教師的教學和學生的學習,這點與國科會的要求不太符合,因此就沒有繼續這類國科會計畫。恰好,三年前學校準備申請教育部之補助,進行基礎教學改進,我負責其中一項子計畫「生命科學教學改革與創新計畫」,本項計畫第一年將本系多位老師之「生命科學導論」通識課之內容建置網站,成立了本校共通教育之「生命科學學習網站」(http://microbiology.scu.edu.tw/lifescience/index.htm),第二年製作了一百六十多件影像和動畫的多媒體輔助材料,第三年進行試用與評估,這些多媒體材料都是自行製作的,版權屬於本校所有,一舉解決了網路教材版權困擾的問題。因為網站應用超連結,不單結合各老師網頁的專精內容,還可以連接到校外的參考網站,使得學習者可以很便捷、更寬廣、更深入地閱讀到許多素材。

STS授課改進計畫

本年度同時進行是另外一項教育部補助的教學改進計畫,目的是將science/technology/society(STS,科學/工藝/社會)議題落實到我的通識課「生命科學導論」教學中。因為在外雙溪校區選修的都是文學院和外語學院的學生,和自然科學很早就有了隔閡,如果單純地用教導理學院一年級學生的方式,效果不佳。所以在這個實驗計畫中,我將我的「生命科學導論」網站(http://microbiology.scu.edu.tw/lifescience/wong1/index.htm)納入更多的STS內容,例如持續了十多年的剪報和蒐集的多媒體資料就有八百多件,讓學生們瞭解到生命科學不僅是試管內的學問,更是我們日常無可避免的議題,除了網站改進外,我們嘗試將一半的上課時間由三位碩士班研究生兼任的助教帶領討論,議題涵蓋學生們感興味的STS相關議題,並強調自我探索地完成學期報告,這些新試驗改變了過去單純老師講授、學生聽課、紙筆測驗等呆板的學習模式,師生的互動性顯著地增強了,可以從網站中討論區的熱鬧情況看出。這個授課改進計畫得到社會學系陳君山老師參與,增進本課在人文議題中的深廣度。

虛擬學習園地的建立

擔任主任的第一年,有學生邀我到本校BBS園地去瀏覽學生們的意見,學會後從此多了一條管道瞭解學生們的感受,除了常就特定議題表達個人的看法外,當看到言之有物的發言時,不管認同與否,常會去函鼓勵,不過這些言之有物的作者在一段時間後都會在BBS上消失, BBS的討論品質一直無法提升。

有一回看到一篇BBS文章,學生讚譽政治系羅老師的個人網頁內容豐富,我特別去拜訪,在當時本校教師網頁中是很突出的,因而深受激勵,有為者亦若是,就花了一些時間建置了個人的網站,使之成為一個教師的虛擬教學環境,除了研究、教學工作的詳細報導外,特別加入了成長故事和對學生可能有意義的一些雜文。

網際網路的教與學

近十年來所建立的虛擬學習環境,有個人的、課程的和微生物學知識等三大部們,除了看著它的成長茁壯外,對於授課其實也很有幫助:

(一)持續成長:網頁就是一個愈來愈頻密的網絡,資料依照一定的架構收納,只需要指頭點選滑鼠便可找到,它不像收納在櫃子裡的平面資料,多了反而不好找,所以建立網站後,每年不斷加入新的資料、連結,或者更新版面,使得這些學習網站不斷成長,資料不會迷失你所建立的網站中。

(二)備課輕鬆:因為幾乎所有的教材都建置在網際網路上,不單可以在研究室備課,下班後也可以在家裡備課,有了網路在甚麼地方備課都一樣方便。

(三)上課方便:過去常常帶著厚重的課本,或者是一大夾子投影片,現在好了,只要帶一支雷射筆便可,教室裡的網路多媒體設備讓我可以直接在教室內存取上課的教材,也可以毫無阻礙地帶領學生們使用無國界的網路資源。網路不通的時候,拿片光碟備份也就夠了,輕鬆的很。學生的作業也可以透過網路繳納,可以做到無紙的環境。

(四)延伸學習:不單老師方便備課與上課,學生們離開課堂也可以隨時上線

,使用線上所提供的網頁教材、線上測驗、討論區等,歷年的考古題都在網頁上,從中可以分析學習的重點,可以借用這些題目檢討自己的學習成效。

(五)方便推廣:不單自己上課方便,其他學校的教師也有直接使用我們線上的教材的。例如趙維良和路光予老師所建立的「普通微生物學」內容和我的「論文寫作與報告」兩門線上教材,都有他校教授來函(電)要求授權使用。我們很樂意讓校外老師分享我們的成果,也就沒有考慮智慧產權的利益問題。

(六)增進互動:我上課的一個缺點總是設計周延,按表操課,所以每節課都時間都很擠,有些臨時的討論,但是時間總是不多。自從設置了這些科目的網頁後,使用電子郵件的諮詢多了些,特別是最近專門為了「生命科學導論」裝設了線上討論區,經過幾週的推動後,線上的討論愈來愈熱烈了。因為我們的網站使用中文,所以偶而會收到其他華文地區來信諮詢,這是意外的收穫。

困難嗎?

沒有做過網頁,覺得製作網頁很困難,不過現在有許多協助製作網頁的軟體,如:Frontpage、Dreamweaver等,圖形的處理使用國產的Photoimpact就很足夠了,這些軟體都有友善的介面,不會比當年學習使用Word時難。所以如您會用Word,而且輸入能力不差的話,製作教學網頁不是難事,只要起頭了,就會感受到成就的快意!

把上課的內容製作成網頁(html格式),學生們可以獲得豐富的內容,不過老師在課堂講授時,如能把網頁的內容摘要製作成簡報格式(如powerpoint),在課堂中展示時,會比較容易閱讀。

當然教室的設施要能夠配合,我好幾門課除了考試外,全部時間都需要設有網路多媒體的設備才能夠順利上課,感謝課務組安排,不過有時候不如意是因為液晶投影機照明度不夠,畫面顯得灰暗,或者需要把全部的燈光關掉(學生們容易ZZZZ..),偶而網路停擺或伺服器罷工都會影響到上課效率。學生協助借無線鍵盤、滑鼠、microphone等常常會晚好幾分鐘,這些都會影響到上課的效率。

使用電腦網路輔助教學是不可避免的趨勢,我樂於和您分享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