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教學資料庫
 本文章點閱
[臺大]實驗教學與教學實驗

文章來源 : http://ctld.ntu.edu.tw/_epaper/news_detail.php?nid=48

文/邵軒磊助理教授 (臺大政治學系)

臺大教學發展中心「教學改進研究計畫」
教授課程:國際關係理論與實驗
正式課名:外交賽局理論模擬

 

 

題旨說明
  這個課程原初的想法,是因為長久以來,國際關係或政治學總有關於「科學性」的爭論;由於研究對象(國家)幾乎無法被設計成實驗,因此政治學研究常侷限於文獻與調查。這樣的話,在研究路徑受到許多挶限。因此,自然組出身的筆者,就試著想把「實驗方法」套用到這堂課中。所以就是本篇論旨,「實驗教學與教學實驗」的由來,一方面,是說這個教學發展的主軸,是以「實驗」為核心;但另一方面,把這個方法引入社會科學中的本身,也就是一個巨大的實驗。

 

 

教學創新
  本課程「外交賽局理論模擬」,嘗試以模擬方法,設計課堂成員扮演國家,彼此談判互動,以「一戰之前的歐洲」做為舞臺,請參與學員扮演「國家」,國家決策者必須因應當時的情境,與其餘國家合作或對抗,同時做出外交與軍事的指令與對應。因此,本研究的第一個特色在於,把其餘變因刪去(控制變因),並瞭解主要變因的影響。簡言之,就能把不能實驗的「政治/歷史」,帶到「實驗情境」中。可以相當程度達到國際關係/政治學的實驗可能。

 

  其次,本計畫開設於政治學系,旨在讓政治系學生所學之「政治學理論」,以某種真正互動的方式實踐,更能在做中學習。本研究計畫的第二個特色,就是在政治系開設,能夠讓這樣的實驗不只是停留在遊戲,而是把政治系學生所學或將學之政治學理論/國際關係理論」,以某種真正互動的方式實踐。也就是說,相對於理工學院能以「實驗」驗證所學,也讓政治系同學能操作自己之所學。
最後,課程的目標是,不以傳統背誦方式,而是以「實踐方式」,將政治學知識融入真正實踐當中,寓教於樂,能夠成為學生之長期記憶。在實驗過程中,我們強調是動態變化、發展或過程。經由模擬中的價值和變量間的關係賦予選定的變量,用模擬模型就可以通過模型中扮演不同角色的要素的互相作用來操縱。

 

 

教學實踐
  教學乃教師依據學習的原理原則,運用適當的方法技術,刺激、指導和鼓勵學生自動學習,以達成教育目的的活動。本課程的理念是,教師的職責不一定是將自己擁有的知識全盤授予學生,而是要促使學生無論在任何地方皆可獲得知識。相對的,教學者自己也經由課程的實踐中,獲得許多成長。本課程也使用 blog、CEIBA等系統,將「科技融入教學」,使同學學習有效率。評鑑的話,則使用「同儕評量」。總觀成果,本課程有以下值得推廣的成果。


1.學生長期保持了高度的出席率、作業繳交率與參與討論。
以同學所交之報告為例:

請總體說明感想,以及對下一回合的期待?
才第一個禮拜就這麼刺激!這堂課大概是我這一兩年來最認真上的一堂課,無論是課前的相關知識訓練與接下來的實做,我非常的享受每一刻每一秒,由其是今天在我主導的義奧合作進軍希臘成功後那種喜悅更是難以言喻的! 今天唯一遺憾的事情大概就是我們組內的女同學跟奧國溝通錯誤了,在為了避免進軍希臘失敗只好依照合約從愛情海進軍,那時的我發現以後已經是國內政治階段了,只好賭奧匈指令寫的跟合約一樣了! 還好後來真的成功了,嚇出我一身冷汗! (哲學系四年級)

 

另一位同學:

我會給自己 85 分,雖然國家滅亡了,我們土耳其成員的點數也很不多,但我覺得我很認真的參與這場討論,從頭到尾的會議沒有缺席過,也有運用各種所學,甚至也曾經當過內奸,甚至也騙對方我是內奸,我覺得我這堂課中參與得很盡興,時間花很多,但相對的得到的報酬也是很多,85 分主要是嘉許自己的付出程度吧,畢竟老實說其他政治系的課沒有花相對那麼多時間,這堂課是我這學期上的最認真的一堂政治系的課!~。(政治系二年級)

 

另一位同學的期末報告也提到:

最後我要感謝老師,這堂課我真的是學到了很多東西,平常愛翹課的我這堂課的出席率是百分之百,對於這堂課的每一個環節我也都樂在其中,老師的問卷與整個遊戲的過程幫助了我更了解我自己,要是現在不是大四,我還希望以後在來上一次這堂課呢! (哲學系四年級)

另外,在課堂操作上,從肢體語言就能表現出大家積極參與的渴望:

一方代表非常用力的在交涉。(2011 年 5 月 3 日上課時拍攝)



其肢體語言表現出來的不安。(2011 年 5 月 3 日上課時拍攝)



這是頒佈成果時的余裕(2011 年 4 月 12 日上課時拍攝)


  在以上的照片與相關訊息中,可以看出同學們非常熱情,也非常有參與的動力。全員在操作的過程中,無人缺席(每週都有結案報告,所以我能知道)。以一個 60 多人的班級來說,是非常難能可貴的。可以顯示,本課程在教學發展之上的確有成效。

 


2.善用 CEIBA 等學校教學軟件,甚至是FB
  本課程的另一個長處,就是使用了相關的數位相關設施,包括:
1 CEIBA 討論區:讓同學能夠在版上討論相關事務。

2 .CEIBA 作業繳交區,也讓同學能方便繳交作業。

3. CEIBA 大綱區,讓同學們可以自由的下載相關教材。這個幫助是相當相當大的。

  在使用 CEIBA 教學上,本課程充分利用了這些科技產品,對教學相當有幫助的。同學也因此受益,值得推廣。此外,更值得介紹的是,同學們自發的組織群組,在 FACEBOOK上討論。充分表現了能動性與主動性。因為同學們更親近 FACEBOOK,這個課程變成他們人生的一部份了。在課堂外也保持了高度的熱情,這是遠遠超越筆者在授課前之期望的,也是筆者必須向諸位修習同學表達感激之意的。因此在教學改進方案上,可說相當具有代表性,筆者也很樂意向其他伙伴推廣。

 

 

未來展望

  筆者長期都在思考,大學要怎麼教學?尤其是議題瞬息萬變的資訊化時代,決策時資訊常常過多或不足,解讀資訊往往才是正確決策的關鍵。本課程設計在於給予某種「情境」。比如扮演國家決策者,處理國家外交問題:比如扮演俄羅斯的小組必須同時與土耳其、德國、英國談判,用以化解可能出現的同盟與圍攻情境。同時土耳其、德國、英國等國也必須採取對應措施,化解其他國家的聯合。但單一國家又無法發展,必須與其他國家聯合,以同盟方式聯合圍攻其他國家。也就是說,「同盟/瓦解」這樣環環相扣的結果,造成具體而微的各種問題,也讓同學要針對各種問題來選擇國家發展方針。針對問題,而誘導學生使用以往學過的政治學理論來解決。較諸以往的文獻學習方式,更有創造性。這樣一來,伴隨著「談判理論」的正規教學方式,更有助於同學們即刻實踐,即學即用,增加學習效果。

 

  除此之外,就現實教育界而言,這種大規模「社會學實驗」的課程實踐,在台灣是絕無僅有,雖然在美國有少量的專書討論,但都過於古老,缺乏後續研究跟進。原因在於,當時缺乏有效技術,以及組織管理能力。本研究案能以 21 世紀之技術以及既有其他學科發展的幫助,台灣大學已然成為台灣首先在課堂上實踐此一實驗的大學。

 

  本課程在實踐中,已經獲得相當之操作經驗。筆者體驗到,外交的本質乃是「溝通談判」。而這正是當前大學生所需要,而高等教育課程規劃中欠缺的部分。(請參看蘋果創辦人賈伯斯之例證) 希望在未來的課程中,能繼續發展,擴大開課,甚至成為通識課。筆者最後也再次感謝中心惠予協助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