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來源 : http://ctld.ntu.edu.tw/_epaper/news_detail.php?nid=542
文/楊韶維(國立臺灣大學MOOCs專案管理師)
「各位同學每週都要上網PO篇文章,學期結束的時候,我們會統計文章數量,作為計算成績的一部分。」「老師,請問每篇規定要寫幾個字啊?」,這個對話是不是很熟悉呢?在網路進行討論教學,不限時間地點,聽起來很美好,但實際運作起來卻是另一回事?
MOOCs(大規模開放式課程)的核心哲學裡,「互動」一方面嘗試著跨文化交流的有趣實驗,另一方面促使學生從單向轉成雙向交流,擺脫填鴨教育的窠臼。工具越來越方便,不只 Coursera、edX 平台,Facebook 社團、推特、噗浪或大家生活裡的 LINE,新一代的溝通方式百花齊放,單向的一對多已不能滿足想像,現在講求 Peer to Peer,由 User 創造學習的場域與機會,這是一個特別的教育實驗階段 - 鄉民或網民時代,不管你怎麼稱呼它。
不管什麼平台或議題,經營永遠是教師最大的挑戰,無法理解群體的溝通邏輯,使用者的參與感(然後轉成效能感)就會低落,就會進入本文開頭那種「以篇計價」的惡性循環故事。「網路討論」是一個很特別的學習活動,它往往以最極端的樣態呈現 — 要不就是清淡到不行,任你怎麼拋出議題,就像投石入深井:要不就是火熱到不行,甚至火藥味十足,一句無心的話語都可以燒出一把燎原大火。
所以在最開始,我們必須創造一個友善的發表空間,就像提供生物一個健康的生態環境。它有明確的發言政策,讓學生清楚什麼樣的文章會被鼓勵、什麼樣的文章需要調整,同時,提供學生最大幅度被尊重與保護的感覺,讓他們知道每一種意見與聲音都會被重視,不隨意評價別人的立場與論點,而批判必須要有清楚的結構與證據,以理服人。最後,協助學生建立發表文章的正確心態,保持正向、積極的原則進行討論,避免涉入個人情緒,促使學生在每一次的討論裡,對自己的學習成長進行回顧。
在健康的生態環境裡,透過適當的閱讀材料挑選,搭配實體課堂討論,便以足夠維持最低限度的運作,但是「誘發學生主動討論」?這個問題恐怕就深得多。僅僅只是經營得當還不夠,教師必須熟悉網路討論,實際參與、進行示範帶領。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除了教師時間不足這個頭痛的問題,跨世代的網路討論更是令人望之卻步。
在實體教學裡,想要說一口好話,我們可以慢慢練習,透過控制並調整論述,將不完整的內容,用口才、幽默、肢體語言及表情彌補落差,萬一真的說得不好,還可以補上一句萬靈丹「我說話卡憨屘,但是我金系在(我不太會說話,但我這個人很實在)」,用趣味挽回學生的心。
但在網路空間建構一個好的論述,則是另外一回事,網路全憑文字決勝負,立場及態度,扁平地呈現在螢幕前,教師的好意、溫暖的聲調、充滿善意的動機,通通被網路線給濾掉,之所以網路討論很難經營得「好」,正是因為無法區辨口語與網路的對話,脈絡幾乎根本不同。
網路語言是一種介於書寫與口述之間的表達方式,是透過「閱讀」文字去想像對方的「口述」說詞,所以它不適合字斟句酌文鄒鄒,但又不能過於看起來太隨性,好像蠻不在乎。它大幅度過濾掉了表達者的各種輔助資訊(聲音、語調、表情、肢體),再補回各種網路特有文化的「黑話」與「詮釋角度」,這些苛求政治正確、微妙的語意空間,建構了一套截然不同的論述規則。
更進階一點,如同我們會在口語對話間察言觀色、偶爾順著對方想聽去說話,在網路裡,也可以做到預測受眾以擬定發言立場,甚至透過幽默、適時自嘲以換取更多認同、理性解讀的平等機會(這還不包括透過感性訴求,建構輿論,善於高度精密語言遊戲的佼佼者 - 網路意見領袖)。詞藻華麗、出口成章有沒有助於表達,有,但效果極其有限,事實上,一股腦地「自說自話」,不僅無法讓「丞相,起風了」(意指扳回一城、逆轉輿論),還會讓帶領討論的教師,呆坐在電腦前,看著輿論大火吞噬論壇。所以,說一口好話、寫一手好文章的人,不見得都能在網路討論裡如意,尤其過於菁英的觀點,往往會成為受攻擊的活靶,老師與助教也不例外。有時候你必須判斷輿論在乎的是道理、還是同理心。
因此,透過各種能夠容納成百上千人的工具,原本封閉平台的數百人校內網站就已經不易管理,萬一是動輒上萬人的討論區,到底怎麼應對?老師與助教身處教學的第一線,究竟該如何與你的鄉民、婉君與小夥伴做朋友?
第一、多發文,融入學生討論
首先,認識一個群體,最好的方法就是試著加入他們,而不是成為一個旁觀者,網路語言是一種不斷變動的次文化與潛規則,歸納出一套公式或發言手冊無疑是緣木求魚。透過體驗與嘗試錯誤並修正,才能有助於理解這個群體,學生喜歡什麼?什麼樣的口吻會拉近彼此的距離?同樣一種意思,要如何用他們聽得進去的方式表達?這些問題,在教師初入叢林時,不妨徵詢一位擅長網路討論的學生或助理作為幫手。
第二、明確的管理與互動規則
在討論區寫下與學生的互動規則與期待,包括時間、頻率、議題敏感性,強烈建議寫幾篇範本,讓學生抓到那條看不見的界線。至於什麼樣的文章需要「管理」,筆者建議保持最大的寬容,只要不是「真實惡意」,例如辱罵、明顯而無意義的嘲諷之外,最好都要予以尊重,如果是引發重大爭議的文章,也只能暫時隱藏,並第一時間向大家說明原因。至於「廣告」、「觸犯法律」的這類低品質文章,可以直接刪除,只有一個例外 -「系夜」、「成發」性質的宣傳,給予最優待的「置頂」,嘗試關愛他們關愛的事物,就是最好的支持。
如果遇到學生挑釁,甚至張貼具有挑戰意味的文章該怎麼辦?筆者建議採取「讓能量正常釋放」,一篇文章出現必定有其原因,砍掉文章,可能只會逼得他申請免洗帳號來鬧討論區。一般來說,讓同學之間去找出一個共識,什麼樣的文章受到歡迎、什麼不受歡迎,常常會因為成員的組成而產生不同的共同默契。而這個尋找共識的過程,正是網路討論與對話的可貴之處。最重要的,無論什麼理由,教師與助教可以「回應」學生,但不可以「反擊」學生,無論你是否基於教育目的,那不是最好的示範。
第三、適當的領導技巧
一般類型的好文,可以給一點回應,例如「You did a great job!」,讓網友們知道你的標準、你的喜好,這會慢慢引導輿論的正面方向,但不需要長篇大論。至於特別好的文章,當然就依照個人意願,給予些許意見,但要避免暴露過多偏好或立場,學習的主角是他們,寧可拋出問更多問題,也不要「覆蓋這張牌,結束這一回合」(意指以完美的結論結束對話)。
如果學生之間吵架,除了給予適當提醒保持理性與開放的態度之外,其實不需過於介入。學生對於議題涉入程度高,且又具備文字表意能力,同時能夠釐清爭點、進行詰問,甚至整合課堂知識,此時教師應該善用「主持策略」,將觀點分類並釐清模糊的地方,減少雙方誤解,鼓勵所有參與討論的學生。一方面把大家強烈的情緒處理好、同時又能把強烈的動機引導到討論上,是網路討論領導的重要技巧。
第四、堅持投入正面回應
學術類型的討論區,通常不會完全匿名、甚至有可能是實名制,學生可能礙於自我揭露,或立場與多數不同(沉默螺旋)而成為「潛水狀態」。願意公開表達意見的人是相對少數,此時,教師與助教需要保持一定的發言頻率,對於議題表達意見,並在文章末尾,不斷鼓勵學生參與討論,通常三至四週後,學生就會慢慢意識到發文會受到尊重及保護,願意開始進入討論。
在網路經營、主持與引導是一種精密的論述操作,透過文章敘述僅能點出原則及注意事項,融入教學仰賴透過實際參與,案例討論的方式掌握要領。如何善用公告?什麼樣的文章是「暖」、什麼是「冷」?全型句號不可以隨便使用?什麼樣的文章竟然讓學生讀完後會「掉眼淚」?如何將作業與討論結合?相關討論,將於 e-Professor 課程中進行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