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教學資料庫
 本文章點閱
[臺大]開放教育資源的未來?大規模網路免費公開課程 (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 MOOC) 量身打造無邊界個人學習工具

文章來源 : http://ctld.ntu.edu.tw/_epaper/news_detail.php?nid=502

 

文/柯俊如 (臺大圖資所)

  聯合國世界人權宣言將「每個人都有受教育的機會」定為基本人權之一。唯有享有平等的教育機會,才能充分了解自己的基本權益、發展自我,進而妥適的與社會溝通、回應世界變動。



  然而,教育資源分配不均的問題一直存在,不只是因為偏鄉較難吸引師資進駐,地理環境因素也會阻礙教育資源的散佈。但隨著科技發展,只要科技基礎建設環境完善,人人就可以透過網路上傳和下載教育資源使用,讓不同背景的學生可以有平等的教育資源近用機會。



  從開放式課程網站 (Open Course Ware) OCW 開始,臺大也為教育資源之推廣不遺餘力,而 2013 年更受 Coursera 之邀將多位老師的課重新規劃製作,推廣到世界各地,搭上這波 MOOC 風潮。同為開放教育資源,OCWMOOC 的異同及利弊在哪呢?

 

 



開放式課程 (OCW) : 豐富線上的自學資源
  1999 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開始製作 OCW,在網路上提供眾人觀看原本只有 MIT 校內學生可以獲得的課程資源,成功的引起注目及其他國家的跟進。



  開放式課程在各地掀起熱潮和許多因素有關。首先,科技技術不斷進步且逐漸普及,使教學資源的製作和提供更為容易且不用負擔太多成本;其次,高等教育面臨全球化、高齡化社會、高等教育機構間的激烈競爭,需要考慮不同的教學模式吸引更多學生;最後,習慣網路環境的數位原民人口越來越多,願意使用和分享各種網路資源的思維也就更為普遍。如今這些因素仍然存在,也使開放教育的浪潮持續發酵。



  要注意的是,course warecourse 不同,它是「課程製品」而非「課程」,重點在把大學實體課程的進行方式和一些素材開放出來和更多人分享,而非以網路學習者為對象授課。開放式課程提供包含課程大綱、講義、影片、錄音檔等不同的課程素材,然而它做的事情只是開放,至於要怎麼用則由使用者自行決定。


  開放式課程既不要求學生應依照何種方式完成學習程序,也不負擔學習課程認證;網路上的學習者接收到的是針對實體教室內學生所設計、長達數小時的課程,且實體課程的老師、同學和助教不會與網友產生任何互動。

 


開放教育資源運動 : 完善定義開放教育的三個面向

  2002 年,UNESCO 在一場會議中提出「開放教育資源 (open educational resources,OER) 」,將開放式課程當成是「讓教育者、學習者和自學者為了教育、學習和研究等目的,能使用或再次使用的免費且開放之數位化素材」的一環。
當人們把自己教學使用的各種素材用數位化的方式置於網路上,免費開放給不同人使用時,就能讓其他在學學生、自學學生或老師直接吸收這些素材的內容,或重新利用這些內容產生新的作品。



  舉例來說,有些人會在網誌上如何做蛋糕,可能會以文字、照片、影片等不同數位化方式在網路上和大家分享。觀看的人可以跟著網誌內容製作,學會怎麼做蛋糕;或是觀看的人也在教蛋糕,想利用這網誌上的素材作為自己教學教材的一部分。不過,觀看的人很擔心使用時會有侵犯著作權的問題,此時若分享者採用開放授權,就會減少這層疑慮。



  在這個例子中,可以發現開放教育資源會包含三個部分 :「如何做蛋糕」的教學內容、「網誌、影片」等數位內容展現與傳播平台工具,以及確保內容可以互通的法律授權或其他實踐工具。



  對應回教育領域,平台工具就是 moodle、blackboard等 數位學習平台,確保互通的實踐工具則包含統一的學習物件登錄編碼方式和開放授權如 SCORMLOM、創用 CC ,教學內容則包含開放式課程或各種網路上的教學性質短影片與文章。

 



MOOCs : 提供線上學習者完整教育體驗
  MOOCs 和開放式課程一樣,都是開放教育資源中的教學內容,可以讓高等教育校園內的教學內容透過數位化讓更多人取得。


  然而, MOOCs 不再是順便開放,而是特別針對線上學習者來提供教學內容,因此會重新調整課程影片的長度與難度,並發展自己的學習平台方便學生進行評量、討論,甚至進一步嘗試給予學生認證和學分。在此情況下,學習者可以在網路上接觸到更完整的學習經驗,打破原來的孤立感,達成教育的更多功能。根據不同學習功能的 MOOCs 設計也有千百種,大致可分為 cMOOCsxMOOCs



  xMOOCcMOOC 同樣是「大規模開放線上課程」,都因為開放課程給所有人註冊,吸引大量來自多元人口地理背景的參與者,也都因為課程完全在線上進行,很仰賴學生的自主性,導致很高的中輟率。



  但兩種 MOOC 在教學原理上有本質差異。
- xMOOC 仍然是認知行為主義,老師最主要的任務是針對大規模線上學生重新設計課程傳遞專業知識,學生個體是知識的被動接受者。
- cMOOC 則提出新的連結主義,認為學習不只發生在個體,還會發生在組織內,個體會透過與其他人和資源的連結學習,老師不是內容的絕對權威,而是引導學生探索這些主題知識的協助者。另外,應善用科技工具,教學重視的不再是內容傳遞,而是要讓學生知道資源在哪裡、該如何根據個人目標篩選和使用。


  基於不同的教學原理,兩種 MOOC 的展現方式也因而不同。
- xMOOC 主要是在單一網頁上進行,由老師錄製影片、提供教材內容,學生接收這些教材內容,科技發揮的效用只限於傳遞。課程進行過程中,老師會建立起一對多名學生的互動關係,然而並不重視協助學生建立彼此的關係,課程結束後,學生的學習可能也因此結束,和老師及同學的連結就此消失。
- cMOOC 雖然也有一個主要網頁,但這個網頁只是一個始點,學習仰賴學生各自使用不同的網路工具,在自己熟悉的網絡中蒐集、組織、創造不同學習內容。因此課程內容並非固定的,而是由學習者共同溝通互動後定義、發展出來的。



  由於學生在課程中會在自己的網絡 (如 FBtwitterblog) 中和同學互動,與同學建立起長期的關係,同時會成為一些相關主題資訊資源的訂閱者,因此將會引發課程結束後的持續學習,學習並不會終止於此課程。



  第一門 cMOOC 便在課程中使用了十二種工具,有的是由老師提供、有的則由同學補充,學生根據自己的學習風格、個人目標、可運用時間、自我組織技巧、需求、工具運用能力等而有不同的工具使用偏好和運用程度。

  不少人提到 xMOOC 的教學創新不如 cMOOC 來的明顯,強調我們要更關注 2008MOOC 的發展歷史。然而現在在 coursera 平台上,許多 xMOOC 課程都有搭配多元工具,像是推特、臉書、維基,也就結合了cMOOC 的一些要素。


  事實上,一些老師就算不知道連結主義,卻自然發展出類似於連結主義的想法,希望學生能從課程進行中學會如何學習而非死記課程內容。畢竟當課程內容和進行方式在網路上開放給這麼多人接觸時,就會比傳統課程更容易受到挑戰,老師的教學方式也需要立即隨新世代學習者的需要做調整,使得 xMOOCcMOOC 不知不覺的產生疊合,甚至和實體課程的教學模式搭配,創造出更多樣化的 MOOC 模式。



  有人認為,為了線上學習者重新進行設計的 MOOCs 將會取代 OCW。不過,MOOCs 需要登入才能上課、有些認證需要收費,以及在開放授權上的一些挑戰,也讓一些人懷疑它的開放程度。



  事實上,每個人有不同的需要,同樣的教育資源會被以不同的方式利用。不論是 OCWMOOCs,都善用科技提供更多元的學習資源與經驗的選擇,也就更容易邁向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