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來源 : http://ctld.ntu.edu.tw/_epaper/news_detail.php?nid=523
文/鄭絜心
在線上教育發展初期,能透過網路將課程訊息傳到世界各地,已是一大突破,因此大多數的教育機構或老師都非常重視課程教材、內容的品質,對於課程上線後可能產生的各種討論、互動也就不那麼重視。然而,現今要將教材放上網路已不再是難事(只差在使用平台的不同),進而引發一種百家爭鳴的情勢,在這樣的情勢底下,如何讓學習者在你的課堂上獲得最佳的學習體驗,便成為成敗的關鍵了。
「體驗經濟」的興起,某種程度上反映著近年來民眾在尋找互動、參與感,以及共同經驗的價值觀。當然這不僅能用在商業,也能挪到 MOOCs 教育,使課程體驗更上層樓,提升修課者參與程度,進而增加完課率。接下來就來看看有哪些方法,能使開課機構提升學習體驗吧!
基本篇: 「教室」裡就能使用的教材或小方法
善用民調式問題─
在課程影片內多對學生提問,開放性問題尤佳,重點是讓修課學生們能夠透過觀看填答結果,產生與其他學生群體之連結,以達互動之目的。若有標準答案之題目,也可以在學生看完填答結果後再公布正確答案。值得一提的是,若能在課程影片中直接插入問題,就盡量不要使用其他表單超連結,畢竟就像上課上到一半跑出去買便當,中斷對學習體驗是非常不好的!
多看討論區─
不論是老師、助教、或課程管理員,都建議在開課時頻繁上線觀看學生討論情形,以瞭解學生對課程之理解程度,若能參與討論或詳加回答,也會提高學生們在討論區發言提問的意願。這個現象在華人地區尤為明顯,經問卷調查,老師或助教在討論區的互動頻率往往是華人學生評斷此刻是否為優良課程的重要因素,因此會建議課程團隊盡可能維持討論區回答的迅速性,至於老師倘若因教務繁忙,無法時時顧及,也會建議助教或課程團隊整理熱門討論串,再交由老師回答,雖是多了一份工,但同時能了解網路學生的學習吸收度,也未嘗不是件好事。
活用篇: 「戶外教學」時間
Online-meeting─
多虧了通訊軟體的幫忙,多人線上見面不再是難事。在西方,有不少課會在開課期間舉辦 1~2 次的即時線上課程,依性質不同,也會選擇不同的工具做搭配:若以教師講課為主,則多用 Youtube 直播功能,學生直接在影片底下留言提問;若強調多人互動,則多會使用 Google hangout ,讓學生們都能「在教室面對面」。相較之下,東方的課程就少了很多這類型的線上講座,由於大陸的網路長城,若非當地開發出類似軟體,否則是無法使用現成線上會議工具的。
課程社群建立─
某些課程會建立該課的粉絲專頁,讓學生或非學生都能同時獲得課程或相關議題資訊。對學生來說,在結業後還能不斷接收相關訊息;對非學生來說,就算不用進入課程,也能看到相關有趣的訊息,定能提升其選修動機。當然,這不是人人都得做,不過透過粉絲專頁或其他社群媒體來鎖定目標群眾,對開課學校來說更是長遠的經營方式。
這邊只列舉幾項常見的互動形式,實際上要如何增加學生與學生或師生間的交流互動,還是得依狀況來決定。不過,這種形式似乎只是極盡所能地複製實體教室中可能的狀況,到底 MOOCs 在未來還能如何增強人與人間的互動,或這種互動是否有必要,還得需一段時間來觀察方能下定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