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教學資料庫
 本文章點閱
2016 年椰林講堂特輯|| 椰林講堂活動報導〈下〉

2016 年椰林講堂特輯|| 椰林講堂活動報導〈下〉

文/張容 (臺師大外文系)、張依帆 (教學發展中心教師發展組幹事)

 

 

 

 

通識教育作為一種專業─—通識課程講座

 

  在「通識課程」分場講座部分,邀請教育部全國傑出通識教育教師獎 臺大生技系莊榮輝教授,帶領我們一探通識課程之奧妙,訴說「通識教育之實踐與想像」。講座之初由個人經驗開端,介紹如何藉由紀錄片、投影片、小組討論、網頁經營以及 Cliker 即時反饋系統等多重媒介,經營一堂成功的通識課程。並強調「階段性」引導過程的重要性,在課前由教師先擬妥問題,適時帶入討論,並透過轉換教材內容來使學生能有效吸收知識。

 

  此外,莊老師針對臺灣通識課程的淺碟學習現況,提出「深碗課程」的解決方法,透過增加學分進行非講課式學習,例如 TA 討論課的實施、線上課程的錄製等,一方面藉由課後自習,使學生能更有時間深入理解課程內容;一方面也藉由單一課程學分量增加,減少因修課數過多而無法達到實質之學習成效之問題。最後莊老師介紹了通識教育學會的兩刊一會:通識在線、通識教育學刊、通識研討會,提供關心通識教育的同好們學習與交流平台,並提醒:「科技引導教學,始終不離人性。」強調所有的數位技術應用,重點仍在教學的本質。

 

  唐宋詩詞和東坡文學領域的臺大中文系劉少雄教授,在「共鳴─詩詞教學的一種理念」分享中,強調詩詞教學的重點在於體察中國人的情意世界。不同於以往詩詞課程著重內容、修辭的客觀知識教學法,劉教授的授課方式獨樹一格,善用各種感官的譬喻手法,營造出身歷其境的抒情效果。也因此激起學生主動參與的熱忱,將騷人墨客的詩詞與意境,和個人情感、生命經驗相互連結,深刻地體悟文學中的詞情美感,開拓出屬於自己的嶄新想像。劉老師強調「詩詞的欣賞不只是瞭解意義,更是一種感動歷程。」

 

  政大心理系錢玉芬助理教授,現任臺灣神學院基督教關顧與協談碩士組主任,說明如何透過「經驗教學法」的課程設計,讓知識成為一種力量。錢老師幽默地說到經驗教學法的核心價值,即在於「嘿,老師,別講太多!」除了教師講述法,也會邀請名人或同學上台分享生命故事,增加課程多元性。同時注重學生經由活動規劃所產生的體會,更透過TA、學生、教師三方會談的回饋單,提供學生反思對話的平台。

 

  最後,精彩的通識課程系列講座在慈濟通識中心的江允智副教授和靜宜通識中心的余健慈助理教授,針對夏季學院全國通識課程為主題的課程中,畫下完美的尾聲。

 

 

 

 

教學面面觀──主題分享講座

 

  在此次的「主題分享」講座,由教學改進 (SoTL) 研究成果發表為首,為來自全台的教學夥伴們提供更豐富的教學經驗分享。首先,由臺大師培中心王秀槐教授分享「翻轉教學應用於師資培育之模式與成效」。因應現今社會轉變與未來人才的需求,教育重心從過去「教師主體」逐漸移轉到「學生主體」,再加上學習金字塔 (Learning Pyramid) 中顯示以「做中學」方式授課可達高達七成以上的學習保留率,因而掀起了翻轉教學的發展趨勢。

 

  王秀槐老師進行了一項研究,探討何為最適合華人學生的翻轉模式。她建立起三種模式,包含以講述法為主的「傳統授課」、學生主動歸納與解決問題的「學生主導」和透過教師輔助討論的「教師引導」。經由研究推論出翻轉教育應循序漸進、兼容並蓄的結論,並發想出「綜合模式」,強調以翻轉教學基本模式,藉著教師引導的明確主軸、學生主導的開放討論,逐步培養學生問題解決的高階能力。

 

  接著,臺大寫作中心李維晏助理教授進一步闡述翻轉教學的問題與解決方式,強調翻轉理念不應只著重於教學本身,更該思考學習方的反饋,並說明如何透過「五步教學模式」來達成其教學宗旨。

 

  為了落實「大班授課、小班討論」的教學策略,國立臺灣大學自 2006 年開始重新規劃教學助理 (TA, Teaching Assistant) 制度[1],這些年來成果斐然,成功輔佐教師精進教學。本屆椰林講堂邀請兩位曾獲傑出教學助理獎的 TA,分享他們的心路歷程。臺大生演所的余欣怡同學以自身帶領「多元討論課」的經驗,說明要成為一位傑出教學助理,必須要有對其角色的充分認知,TA 不是家教也不是保姆,將分內的工作妥善做好即可,關心學生但不過度幫忙。臺大歷史所的李志鴻同學則以擔任「日本文化史」、「遺物、遺跡與歷史」的實例,說明擔任 C TA〈一般型教學助理〉時的注意事項。

 

  李志鴻同學強調要做個「充滿存在感的綠葉」,雖然是助理的角色,但也不能因此成為透明人。無論是藉由網站的積極操作,有效率而準時地在 CEIBA 課程平台 (台大非同步課程管理系統) 公佈欄發表資訊或成績;又或者是藉由自我介紹、中堂下課發布訊息等方式提升課堂存在感,都是絕佳的解決之道。李志鴻同學藉由 C TA A 類化,採用課後諮詢時段方式,加強與學生的連結幫助。

 

  李志鴻和余欣怡兩人同學均認為傑出教學助理並沒有絕對正確的標準,在課前與老師建立好默契,做好良善溝通,才能知道甚麼樣的協助方式是符合教師所預想的。並強調教學助理是一份非常有收穫的工作,可以提早熟悉課程狀態、認識傑出老師、學習溝通,更重要的是從學生回饋中得到的成就感。

 

  精彩豐富的椰林講堂,在「十年回顧 傳承創新」的閉幕分享中圓滿告一段落。教學發展,十年有成,我們期待璀璨的下一個十年。



[1]臺大教學助理種類:A類:討論課B1類:實驗課B2類:實習課C類:一般性D類:語文課E類:體育課

 

接續閱讀:2016 年椰林講堂特輯|| 回首來時路,前瞻新紀元-教發十年系列講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