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教學資料庫
 本文章點閱
2016 年椰林講堂特輯|| 椰林講堂活動報導〈上〉

2016 年椰林講堂特輯|| 椰林講堂活動報導〈上〉

 

文/張容 (臺師大外文系)、張依帆 (教學發展中心教師發展組幹事)

 


 

 

  十年,可以種出多大的夢想?臺灣大學教學發展中心自2006年創立,秉持對教育的理想,推動各項教學發展及推廣計畫,為臺灣教學改革開啟了嶄新的一頁。2016 627日,在這傳承與開展的新世代中,來自全台對教育滿懷熱忱的同好,集結於臺大共同教育中心及教務處教學發展中心舉辦的「椰林講堂」會場。透過精心策畫的十八場多元講座,共同交流與學習、互動與分享,享受一整天的研習時光。

 

  除了開閉幕兩場精彩講座之外,「椰林講堂」的分場演講橫跨四大領域,包含績優課程、通識課程、主題分享 (SoTL、傑出 TA POD 年會) 與教發十年,宛若一場豐富的教學饗宴。場外更配合本年度主軸「The Moment」,規劃一系列回顧教學精彩瞬間的活動。當日更特別設立「椰林食堂」,在碩大的教室空間中,滿懷教育熱情的人們,一邊品嚐著美食,一邊分享彼此的心得與夢想,堪之為最幸福的時光了。

 

啟發與探索,如何正確地評分?——開幕講座

 

  由臺灣大學張慶瑞副校長為此次 104 年度椰林講堂揭開序幕,回顧這十年來與全臺灣各校的教學技巧與經驗交流,並說明本次海報主題「InstructInviteInspire」的深層意涵,強調教學猶如一場尋找寶藏的冒險,教師身為指點迷津的領航者,不應只是單方面的知識傳授,更應帶領學生主動學習,啟發對智慧的終身追尋。要如何能從指導 (Instruct) 進階到啟發 (Inspire) 學生的自主探索呢?箇中奧妙便在於教師的「教學方法」。而這也是教發中心十年來的努力的方向,藉由教學方法革新,改善學生學習成效。

 

  哈佛大學物理和應用物理學系教授的國際知名學者 Dr. Eric Mazur 進行開幕演講,主題為「評分制度:學習的沉默殺手 (Assessment: Silent Killer of Learning)」。先從個人經驗引出主題,以幽默風趣的演講風格,強調學習不應只是能通過考試的短期記憶,再從「目的」、「問題」「建議」三面向切入,帶領觀者思考現行評分制度對學習的影響與傷害,以及未來改善的可行方向。

 

  演講之初,藉由大型演講少見的分組活動,促進教師們熱烈交流想法,討論評分制度的各種目的。接著,Dr. Mazur 提出現今評分制度的挑戰,由於目前考試方式以獨立作業為主,切斷所有與外界、資訊的接觸;考題多提供已知問題與方法,只求學生如機器般計算未知結果。此現況並無法有效訓練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因學生真正該學習的不是如何背誦知識,而是如何運用知識;真正該訓練的是如何從已知問題與結果中,去獨立思考出解決「方法」,無懼失敗,大膽假設與應用,才能從思想技能金字塔的底部記憶層晉升到尖端創意層。

 

  此外,評分制度也可能導致知識未能轉化成長期記憶。因現今考試大多要求記憶,學生在大考時填鴨式塞入大量資訊,所學僅能應能存在於倏忽即逝的短期記憶中。且分數本身不一定能有效反映獨立技能,更可能使教師在同時擔任教練〈教學者〉與評審〈評分者〉的情況下,產生角色混淆、內心糾葛等問題。

 

  Dr. Mazur 亦提出對於評分制度改善的建議,強調模擬真實生活,因成功的要訣不是記憶,而是轉換的技能。可透過團隊學習 (Team-based Learning),採團隊個人成績各半的方式,使評估也成為學習的一部份。同時要注重回饋,而不是評分,才能反映學習成效,促使學生進步,也可透過外部評審、同儕與個人評鑑方式、校準同行評審 (Calibrated Peer Review) 等,改善教師的角色認知問題。最後,Dr. Mazur 鼓勵與會者:「教學的使命是讓學生成為未來的領導者,而不是昨日的跟隨者!

 

在教學中學習,在學習中成長─—績優課程分享

 

 

 

  在分場講座的「績優課程」領域,來自各領域的教學傑出教師們由個人授課經驗出發,透過經驗累積的教學成果,分享獨特的教學技巧與心得想法。首先由政大財政系吳文傑副教授開講,強調為因應目前頂尖大學將基礎課目大班化、授課語言英語化的趨勢,針對課程內容難易度、互動性、評分制度、硬體設備,提出他所面臨到的挑戰與解決之道,並說明如何以英語授課而不改變教學內容的豐富性。

 

  接著,由東華歷史系陳鴻圖副教授述說十幾年來開設臺灣史課程的心路歷程,闡述教學方法為個人特質所影響,並分享自己如何利用學生熟悉事物,引發學生對於台灣史的興趣,再藉由紀錄片、大師講座、實作、戶外活動、田園訪查等,進一步帶動討論、思考與反饋。

 

  成大醫學系辛致煒副教授充滿對教學的熱情,眼神發亮地說道:「不要愧對老師這兩個字。」他藉由生動的教學技巧,透過各項數位多媒體素材,讓看似艱澀的昆蟲學變得活潑有趣。利用赫爾巴特四段式教學法,並強調「現代化教學」的重要性,將孫燕姿所唱的遇見變成寄生蟲主題曲,或透過美食節目中的蟲,來強調昆蟲學並不是遙不可及的科目,而是生活中的一部分。

 

  臺大分子細胞所董桂書副教授講述他對教學的看法,提倡基礎知識、用心備課、引發動機的重要性,藉由為建中資優班和中山女中科學素養班而設計的染色體活動,說明「Involve me, I understand」的意涵,強調透過學生實際扮演,使其對課程有更深入的了解與領悟。

 

  臺大物理系石明豐教授在教學上採用新型態 Vphysics –程式和普物的跨科學習,藉由 Vpython 電腦程式語言,結合直覺與圖像式,使學生能對於物理學抽象觀念有具體化了解,促成程式能力提升與物理學知識獲取的雙贏局面。

 

  臺科大工商設計系宋同正教授回顧自己的教學經驗,從美國留學的體悟、外商公司的業界經驗,到如今進到教育界,開始反思「教跟學是一樣的嗎?」的大哉問。他談論到「設計」的特性與潛力,為因應設計產業的變動性,教學方法也應與時俱進,然而軸心仍始終不變:以人為本、做中學,並結合技術、工具、想像。

 

接續閱讀:2016 年椰林講堂特輯|| 椰林講堂活動報導〈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