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95 2016/07/20
回首頁 編輯室 活動訊息 臺大演講網 過期電子報 訂閱/取消
投稿/回應
遠距新視窗
臺大國際遠距教學推動與展望

文/岳修平(臺大農業推廣學系副教授)

計畫緣起

  臺灣大學自 86 學年度起開始由教務處與計算機及資訊網路中心共同推動「臺大非同步網路教學四年計畫」,希望藉由將網路輔助教學概念導入校園,作為應用資訊網路科技提升教學品質與增加師生互動之基礎,並且規劃在四年內建置兩百門以上之非同步教學課程網站。該計畫推動順利,在各學院教師陸續投入並獲致成效後,校方繼而於 90 學年度起推動「臺大課程網(NTU Online)」建置四年計畫,希望持續網路輔助教學精神,以深入與精緻化課程製作支援為目標,進而能夠提升網路教學實施與內容之品質。經過全面的推動,配合相關的資源提供與支援服務,至 95 年 8 月共計有來自全校 11 個學院各學系,686 位教師參與,利用學校提供的課程管理平台(Ceiba)建置課程網站,累計有 3,704 門課程上網。(請參見https://ceiba.ntu.ed.tw

  除了大力推動非同步網路輔助教學,近年來校方亦積極推展與國外大學的學術交流活動,包括各類合作研究、師生交流互訪與交換計畫,同時希望能夠利用網路科技來幫助課程的交流合作計畫。雖然歷年來校內不乏有個別教師與國外大學其他教師曾有使用簡易的連線工具進行一或幾個單元的課堂視訊教學活動,然而卻未有正式的國際遠距課程供學生選修。有鑑於此,教務處希望能夠形成正式的國際遠距課程推動計畫,搭配校方追求教育卓越之目標,而能與國外一流大學建立課程合作關係,讓師生們有多元的機會提升教學品質,擴展國際視野。

4.jpg   為開啟國際遠距教學之合作,筆者於 94 年前往京都大學客座期間,代表臺大與該校負責遠距教學之「學術情報與媒體研究中心」洽談合作事宜,隨後即規劃合作內容與執行方式。首先,94 年 2 月 25 日,臺灣大學首次與日本京都大學連線,以同步視訊的方式,進行課程試播,讓臺大師生可以及時參與京都大學「分子細胞生物學」(Molecular and Cell Biology)課程的書報研討活動。當天共有來自生命科學院、生物資源暨農學院、理學院、醫學院及公衛學院等,近 70 位的臺大師生熱烈參與,互動氣氛融洽,為兩校首次合作帶來良好的開始。

  當天大多數參與試播課程活動的學生,對於討論式課程教學的進行方式和雙方互動都感到很滿意。有些學生表示透過這樣的課程,不僅能對學科知識有進一步的認識,還能接觸到國外教授,聽到不同的詮釋和見解。有些學生覺得,國外教授的教學方式不僅講解精闢,更重視和學生的互動,在引導討論的過程中,可以修正過去不正確的觀念,激發大家深層思考。還有部分同學建議,這類課程主要是教授們與學生間的討論互動,因此教授們最好能事先了解雙方學生的程度,才能規劃出適合的課程內容。而這些參與試播課程活動師生給予的建議,都成為日後正式國際遠距課程規劃與實施的重要參考。

程合作模式與學生心得

  為順利推動國際遠距課程合作計畫,校方提出重要的實施原則,包括主收播端學校皆須有教師參與,雙方可協同教學;主播課程可多人合開;收播課程仍須負責課程設計、學習輔導與評量;完整課程或部份單元課程交流皆可;學分以各校自行認定採記方式進行;課程主要以英語授課為主等。這些基本的原則都是為了確保課程教學與學生學習品質,增加合作學校師生之間的互動,以及克服學分採計認定等問題。

  自 94 學年度第一學期起,本校與日本京都大學正式開啟校際合作遠距課程計畫,該學期以各自主播一門課程開始,京都大學主播的課程是「分子生物與細胞學」(Molecular and Cell Biology),臺灣大學主播的課程是「數位學習」(Introduction to E-Learning)。不論是主播或收播端,兩校都有教師共同參與課程教學及活動進行,並負責為自己學校的修課學生評分。

  由京都大學主播的「分子生物與細胞學」課程,在京都大學方面負責的教師有為竹安邦夫教授與吉村成弘教授;臺灣大學方面負責的教師是沈湯龍教授、李心予教授與謝豐舟教授。在上課方式方面,上課時間的前半段是由授課教師主講,其中以京都大學竹安邦夫教授主講為主,其他兩校教授們則輪流講授;上課時間的後半段則是兩校學生輪流上台報告自己的研究主題。不論是教師講授或學生上台報告,都是採取講授與討論並行的方式進行。

  5.jpg 而由臺灣大學主播的「數位學習」課程,在臺灣大學方面負責的是岳修平教授;京都大學方面負責的教師有美濃導彥教授、角所考教授,以及京都外國語大學的村上正行教授。其上課方式是以國內外專家學者講授數位學習相關議題為主,帶領所有修課學生了解數位學習的內涵和不同應用,在討論過程中,讓不同學校的學生可以了解到不同國家區域在數位學習方面的不同經驗及感受。該課程除了安排整個學期由雙方學生混合分組進行小組活動和報告,也安排多次線上學習討論活動和專題製作,提供修課學生親身體驗不同的數位學習方式,分享彼此的學習內涵與心得。

  在 94 學年度第二學期時,改由臺大主播「生物分子交互作用之網絡」(Cellular Network of Biological Molecules)課程給日本京都大學收播。該門課程在京都大學方面負責的教師,仍是竹安邦夫教授和吉村成弘教授,在臺灣大學方面,為了配合課程內容主題多元性的設計,共有跨學院的 5 位教授參與,分別為沈湯龍教授、李心予教授、張孟基教授、黃敏銓教授及林乃君教授。基於前一學期課程教學合作的經驗和同學反應,雙方教師們決定嘗試更能促進學生自主的課程進行方式,於是將整學期的課程分配由不同專長領域的老師各自督導相關的學生小組準備文獻研討報告。在每次上課的前半場,負責該主題的教授先主講基本概念,後半場則以學生為主,由臺大學生組成的討論小組,來主導課程進行,老師們僅在必要時擔任協助者的角色。學生討論小組需完全負責針對該主題的指定閱讀文獻,進行講解、提問,並回答雙方師生所提出的問題。

  6.jpg 在 94 學年度的實施中,所有課程都以英語授課,並且無論京都大學或本校主播課程,一律採用本校開發的課程管理平台(Ceiba)建置每一門課的課程網頁。而在 94 學年度第一學期時,京都大學竹安邦夫教授嘗試帶了幾位日本學生到臺灣大學參訪;因此在第二學期時,則改由臺灣大學教師們帶領部分「生物分子交互作用之網絡」修課學生至京都大學參訪。兩校師生除了在學術專業方面進行交流,也有進一步的文化交流體驗,後者更是各自的學生主動規劃,並負責實際的接待講解工作,親自參與文化交流活動。

  此外,在每個學期末,所有課程皆依據臺大的課程教學評鑑辦法進行學生意見調查,並蒐集學生課程反思與建議,供作教師教學與國際遠距課程規劃改進之重要參考。根據修課學生的意見回饋發現,絕大多數的學生都很肯定校方對國際遠距課程推動的努力,認為透過這樣的上課方式,在學術專業知識交流、文化交流都有正面的學習助益;另一方面,由於課程皆以英語授課,對學生而言也是很新鮮的經驗,多數學生們表示,這些課程真正讓他們親身感受到用英文上台報告需要有好的表達溝通能力,能立即回答遠端教師或學生的問題,並且可和國外同學一起上課與互動討論,都是很寶貴的學習經驗。對於曾參與「生物分子交互作用之網絡」,在學期中安排的參訪交流活動的學生而言,他們更表示這樣的交流活動除了讓不同國家的學生們能有機會面對面認識,增進彼此的情感交流,也為後續課程教學與學習的互動帶來莫大激勵和幫助,更讓學生們親眼看見、親身感受國外在學術發展方面的認真努力及進步,促使學生更想努力參與學習。

未來展望

  推動國際遠距教學需要比一般課程更多的資源與支援,除了教務處需要有完整的制度規劃及負責課務行政之外,相關的支援單位也需扮演重要的角色,好比計算機及資訊網路中心與其他提供遠距視訊教室的單位(如醫學院、生物資源暨農學院)需協助環境建置維護、連線與現場導播等工作,另外各學院系所也需提開課程、協調教師教學與助教支援等。目前校內推動國際遠距課程由教務處教學發展中心提供課程協調、遠距教學與數位學習設計等支援,另也將配合提供教師與助教對遠距課程實施之相關數位媒體與科技使用、課程互動、以及網頁建置等訓練及諮詢服務。而在各單位的合作推動下,95學年度第一學期除了延續前一年度與日本京都大學合作之「數位學習」及「分子生物與細胞學」兩門課程外,更新增了與日本產業醫科大學以及新加坡大學共同合作「國際環境職業醫學」課程。未來校方將持續推動並擴展國際遠距教學課程,期能達成鼓勵英語教學環境、培養學生發展國際觀、增加學生國際交流經驗、提供師生更多國外高品質課程之觀摩與學習機會等目標。

 
文章發表日期:2006/09/01 / 瀏覽人數:1824
電子報分類
編輯手札 ( 62 )
重要消息 ( 36 )
教師龍虎榜 ( 44 )
TA 實驗室 ( 34 )
GRIT (堅毅) 專欄 ( 18 )
愛習一點靈 ( 130 )
書香悅讀 ( 6 )
教學世界村 ( 16 )
教學魔法書 ( 72 )
教學風向球 ( 15 )
數位修煉 ( 91 )
遠距新視窗 ( 4 )
椰林會客室 ( 16 )
未分類 ( 38 )
本期焦點 ( 14 )
教學發展中心十週年專文 ( 17 )
讀者屬性分類
T 教師
A 教學助理
L 學生
S 職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