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肖琪老師/臺大生命科學系教授
齊肖琪老師在 20 年前首度開設的通識課程「生命的探索」,被視為臺大人必修的夢幻課程之一。齊老師除了教導學生以外,也熱情貢獻了諸多心力於臺大教師的教學發展,而這一切的開端,可以從齊老師在十年前參與臺大教學發展中心的活動談起。
臺大老師, 你的幫手在哪裡?
在臺大從事教職 30 幾年,齊肖琪老師回憶早期在臺大的教學情況。
「在以前,教學這一塊在臺大並沒有那麼受重視,老師們都是各自成長、自己摸索該怎麼作。」
有鑑於校內缺乏教學方面的輔助,10 年前臺大成立了教學發展中心,由當時的教務長蔣丙煌教授、後來成為中心第一屆主任的江宜樺教授、以及今年年初甫卸任教務長一職的莊榮輝教授 3 位擘畫藍圖並主導。在齊老師眼中,這 3 位師長是奠立教發中心良好基礎的重要推手。
「教發中心有很好的職場文化,招募到一群對教育很熱血的人,他們的共同特質,第一是對教育有熱忱,第二是願意無私地分享,參與者當中,莊榮輝老師跟教發中心的淵源最深,從最初理念的構築及持續推動的細節,都有莊老師極多智慧與貢獻在其中。」
中心成立初期,就把目標鎖定在學校的老師與學生,著重於如何幫老師做好教學工作,以及如何幫學生提升學習效果。齊老師由於教學經驗豐富,所以一開始就時常受到教發中心邀請,在臺大新進教師研習營及輔導新進教師等活動上分享個人經驗。
齊老師是最初「新進教師研習營」的講師之一,受邀與近百位新進老師於溪頭齊聚一堂,分享教學與擔任導師的心得。
「我覺得這樣的安排真的很棒,我自己在臺大 30 幾年,剛拿到學位、擔任老師時,沒有人教我任何事情,即便我想要去跟資深老師學,也不知道資深老師願不願意讓我去他的課堂旁聽,但是教發中心一次將所有資源都擺在新進教師面前,所有的典範也都放在他們面前,讓他們能在很短的時間內,一窺教學研究與服務的全貌,且有那麼多資深教師的經驗面授,一次就得飽足。」
有了新師營,齊老師覺得現在臺大的新進教師們,真的很幸福。新進教師們可以藉此建立良好的同儕交流基礎,既有校方縱向的支持,又有同期新師之間橫向學習。因此,齊老師也對新師營抱持著深切期待。
「臺大每年都有將近百位的新進教師,如果一開始就在他們心中放置一個符合臺大精神或教學理想的藍圖,每年持續去做,假如一年有 100 位新進教師接受洗禮,10 年就有 1,000 位,老師們還會互相影響,隨著臺大教師的世代交替,總有一天,所有臺大老師們都受過新進教師的訓練,都有相同的理念基礎,將更能接受『教學是經過不斷地主動學習、終身學習去改進的』。」
除此以外,「椰林講堂」是另一項倍受齊老師肯定的活動。每年固定舉辦於六月的「椰林講堂」,會邀請到多位在臺大及北二區夥伴學校開設優質通識課程及特色課程的教師,透過一天的活動和其他與會者進行對話。齊老師很開心地表示,每當與別的老師分享教學心得、互換教學方法時,往往可以重新點燃她對教學的熱忱,也對其他老師提出極具創意的教學方式感到驚喜。
「我記得先前有位老師,她將生態環保的問題與文學相結合,除了在課堂上帶學生讀一些書、培養人文素養,她也去接洽在台北市郊可以讓學生下田耕作、插秧的地方,期初帶學生去插秧、期末去收割,這樣就很有感覺。我覺得通識就是要兼顧很多個面向,她的課有文學素養、有生態關懷、有實際體驗、有反思,這樣的課程設計真的很好。」
齊老師用了一個非常巧妙的比喻,來形容教發中心與老師之間的關係。
「就像你今天煮菜,你的蘿蔔好,再搭配適當的煮法,你煮出來的蘿蔔湯就會好喝。蘿蔔好就像是老師自己的學問好,現在教發中心則是替這些很好的材料,準備了一間很棒的廚房,準備了許多很好的廚具和多種調味料,還有二廚幫你切、或者幫你擺盤。」
透過與教發中心的密切合作,老師們擁有的學問能夠以更精彩的方式呈現、也能傳播得更廣。齊老師特別以歷史系黃俊傑老師以及中文系歐麗娟老師為例,兩位老師藉由教發中心協助錄製 Coursera 線上課程,使他們的教學不再限縮於小小的課堂上,而是讓世界各地的學生都能品嚐到這些知識之美。
這是一個最有生命力的地方
積極投入協助教師與學生工作的教學發展中心,是齊老師認為極富活力的地方。
「我覺得臺大最有生命力的中心有兩個,教發中心就是其中之一。你看參與中心的老師們及同仁們,一個比一個有熱忱、有理想,但不是那種在空中飄的理想,而是會不斷自我省察、主動學習,然後改善。教發中心做事情是很有使命感的,而且是從上到下都有這個氣氛,上面主事者有擔當,下面人就敢放手去做;上面的人方向清楚,下面的人就不會一直對著空氣打拳;上面的人有理想,下面的人就會跟隨。」
齊老師回想先前參與過其他學校辦理的活動,就更能體會到臺大教發中心的衝勁。
「很多時候,某件事情我們覺得是對的、應該去作,即使現在根本沒有這個預算,也會想盡辦法去籌到這個經費;但別的單位或學校,有些氛圍卻是為了規定要做而去做的,也容易遷就資源少就少做或暫時不做。兩種做事方法,動力及效果是很不一樣的。」
由於教發中心所勾勒的藍圖非常清楚及豐富,中心內的同仁也被養成凡事都全力以赴,散發出企業家創業的精神。
在資訊爆炸的世界站穩腳步
對於教發中心的成果,齊肖琪老師在期待和感謝之餘,也遺憾自己沒有足夠的時間來熟悉許多新的教學方法。
「我知道教發中心一直有創新的教學方法與工具,但也得花更多的時間才能熟悉每種新事物。我除了教學,還有研究、輔導學生等工作,時間常常不太夠用,所以對新方法的學習進展沒辦法那麼快…」
齊老師不禁感嘆,現在學習與教學資源都變多了,但每個人所擁有的時間有限,只能有所取捨了。慶幸的是,隨著年輕世代接收新資訊的效率越來越高,年輕老師面對教發中心提供的各種資源,只要用心,很快就能上手。
「臺大現在世代交替,年輕老師跟上的速度會比較快,因為他們對電腦科技很熟練,學的快。」
此外,她也提醒在資訊爆炸的新時代,教發中心不一定要頻頻推出新的教學方法,有時可以慢下來思考什麼是「主打菜色」。
「例如日本的雕刻,幾百年前就是那幾樣,整個家族好幾代就做這件事情,但把它做到無可取代。」
在這個眼花撩亂的新世代中,年輕人也許更有能力篩選出自己真正的需求,能用更短時間去熟悉新方法與新技術,但教發中心不妨提出一兩個精簡而長遠的重點規劃,讓老師們在選擇上能更聚焦,這是齊老師對於教發中心未來的期許。
祝福加上祝福
齊肖琪老師,10 年來熱情支持、陪伴著教學發展中心的成長,對於中心往後發展,她誠懇地說:
「我只有祝福加祝福,我覺得教發中心已經做的很好了,希望這麼好的一個教育文化可以永續下去。好種子撒在好土壤裡,剩下的就是花時間讓種子發芽茁壯。種子就像是好老師和好教材,而教發中心已經幫我們鬆了土,預備了好的文化跟環境,石頭也拿掉了,該有的養分都混在土壤裡面了,還有這麼多的教學助理參與其中澆花剪草,長出來的果實,可以讓臺大及臺大以外的人都受惠。教發中心真的做得很好,剩下的就是推廣這些好的理念與典範,在新教師與學生的養成教育中等待開花結果,讓更多優質的教師以及更多優質的學生一起來建造臺大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