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95 2016/07/20
回首頁 編輯室 活動訊息 臺大演講網 過期電子報 訂閱/取消
投稿/回應
愛習一點靈
閱讀的生活與歷史 (上)

文/秦曼儀 (臺大歷史系助理教授)

  我非常高興也非常榮幸,今天能在樂在學習演講的場合,透過「閱讀的生活與歷史」這個題目與大家分享、交流心得和想法。

  我想透過幾個問題開始今天的討論。對你們來說,「什麼是閱讀?」

十七世紀法國最早的辭典的四個解釋

  我們可以藉由十七世紀法國最早的辭典,看那時代的歐洲人如何定義閱讀。法文的閱讀是「lire」,意思是:「認識並理解,以書寫、印刷、或刻印文字,表達想法的人,他所使用文字的形狀、聲音和強度。」


  在第一個解釋,閱讀乃一種識文解字的能力,尤其是強調辨識文字之物質形式的能力。接下來的解釋是干係閱讀的方式,「閱讀的意思也是將眼前的書或是文字的內容高聲唸出來。」辭典裡所使用的一些例句呈現當時的觀念與習慣,尤其是以宮廷與上流社會的使用作為標準法語的依據;故上述例句也透露了上流社交圈聚會的閱讀習慣,即高聲朗讀、賓主共享閱讀樂趣。其實,高聲朗讀乃近代歐洲社會普遍的閱讀方式,除了貴族社群之外,修道院也一直保有自中世紀以來,進餐時間有人高聲唸書的習慣。文盲的鄉人農民也是透過村中有識文解字能力者的高聲朗讀,而不自外於當時蓬勃興起的印刷書文化。


  「用眼睛瀏覽書寫或印刷的文字,而不唸出聲音。」這是我們熟悉的靜默閱讀,可是十七世紀的辭典卻是以「學者」作為此種閱讀方式的代表者:「所有的學者,獨自一個人閱讀的時候,都是如此讀的。」辭典最後的解釋則與閱讀的功能性有關:「閱讀也是指人們為了求知或是為了娛樂而讀。」這個解釋跟我們對於閱讀功能的認知很接近,人們為了愉悅、休息、樂趣而讀。只是,我們社會最近在思考「什麼是閱讀?」這個問題上,開始擔心要如何讓孩子不只為了考試(求知)而讀,而喪失了閱讀的熱情。

閱讀素養評比

  「什麼是閱讀?」是一個攸關定義的問題,可是問題之後還有問題,人們為什麼會去問,「什麼是閱讀」這樣的問題?這個問題是誰問的?是誰針對誰,在什麼情境下問這個問題?是來自個人的好奇心,還是有一種必須去思考此問題的迫切性?

  近六、七年來,這個問題其實縈繞著台灣的民間人士、教育家、學校的老師以及教育政策者。為什麼呢?

  台灣在廿一世紀以來,參加了兩種國際閱讀素養評比,一個是在二○○○年,由總部位於巴黎的「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 主導的的一項針對十五歲學生的閱讀評比:「國際學生評量方案」(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簡稱 PISA,資料二第二頁)。另一個是二○○一年,針對小學四年級,由「國際教育評估協會」(IEA,資料二第二頁 ) 所主持的「促進國際閱讀素養研究」的評比(Progress in International Reading Literacy Study,簡稱PIRLS),台灣自二○○六年也加入了這些評比。由於二○○六年的閱讀素養評比是 22 名,遠遠落後於亞洲其他國家,包括香港、韓國、日本。我在十二月初準備這次演講的時候,二○一一年的評比成績尚未公佈,相關報導與討論極為憂心台灣的閱讀教育出了什麼問題,展開了一系列攸關「什麼是閱讀」的反省工作 (「閱讀是教育的核心」、「閱讀是一切的根本」、「為什麼閱讀素養成為國際評比教育競爭力的關鍵指標?」、「為什麼閱讀能力是廿一世紀知識社會的「共通貨幣」?」),表達了一種必須去思考的迫切性。所幸的是,十二月十一日公佈了評比結果進步到第九名。

  此外,媒體報導:「十二年國教基北區特色招生說帖」在今年八月底出爐,只考「閱讀理解素養」與「數學素養」兩科,題型與 PISA(國際學生能力評量計畫)相仿,會給一篇文章,要學生從閱讀中了解,考選擇題與開放式問答。如此看來,PISA 對於閱讀能力的評比項目說明可以說是廿一世紀社會對於閱讀的定義,攸關我們準高等教育學生的國際競爭能力。

  為什麼這些國際教育評比會把閱讀素養納入其中?為什麼這些評比的設計者,會認為閱讀是知識社會在未來的共同貨幣?這些評比的項目是如何產生?這些評比項目及其所指涉的閱讀意義,是在八○年代以後廿年期間,於學術等智識環境具一定交流成熟度所產生的共鳴性,得出來的。這些閱讀素養評比的視野,與這段時期歐美學界蓬勃發展的書籍史、閱讀與書寫文化史研究息息相關,忠實呈現書籍史、閱讀史研究的問題意識。文本的意涵 (meaning),不是只有內容正文,還有內容所依附的物質性條件。我們常常會關注於理解與欣賞思想或文學作品的內容,而忽略了思想、文學是透過什麼形式,讓人們得以閱讀?以什麼方式和管道傳播開來?而這些問題則是書籍史、閱讀史思考的問題。

  請想一想,你會和十七世紀的英國人,在讀莎士比亞的作品時,如《羅密歐與朱麗葉》,用一樣的方式讀嗎?會擁有完全一樣的感受嗎?如果你的答案是肯定的,你就沒有掌握 PISA 評比項目的內容,即其用以評估閱讀能力的視野。

  如果這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的話,閱讀就有它自身的歷史了:不同時代不同地區的人們,讀者有他接收閱讀的方式和感受。但是我們要如何挖掘跟講述這樣的歷史?

影響閱讀行為的三個面向

  我們可以從各別讀者的閱讀經驗出發,但這樣會流於見樹不見林的結果,在此提供一個結構性的角度切入,掌握閱讀史研究的可能性及怎麼看這個歷史。人類文明史中,影響閱讀的三個面向:文本複製技術、書籍形式、閱讀的人文環境。

  文本複製技術在電子書出現前,發生過幾次「革命」,而從書寫文化到印刷文化的轉移,是複製技術最早的革命之一。從捲軸書到西元初期發明的翻頁書,是書籍形式最重要的一個變化。閱讀人文環境,可以小到家庭給的資源,父母對於閱讀的態度,大到一個集體性、社會性的閱讀習慣,如歐洲的讀者,甚至以知識為業的學者長期習慣發聲閱讀。上述三項分別為技術、形式和文化的長期轉變,並非以相同的步調發展,各有自身的轉捩點,例如從捲軸書轉變為翻頁書之後,人們並沒有改變發聲閱讀的習慣。閱讀史研究所關切的問題,便是這三項轉變之間的關係。

 
文章發表日期:2016/05/19 / 瀏覽人數:1909
電子報分類
編輯手札 ( 62 )
重要消息 ( 36 )
教師龍虎榜 ( 44 )
TA 實驗室 ( 34 )
GRIT (堅毅) 專欄 ( 18 )
愛習一點靈 ( 130 )
書香悅讀 ( 6 )
教學世界村 ( 16 )
教學魔法書 ( 72 )
教學風向球 ( 15 )
數位修煉 ( 91 )
遠距新視窗 ( 4 )
椰林會客室 ( 16 )
未分類 ( 38 )
本期焦點 ( 14 )
教學發展中心十週年專文 ( 17 )
讀者屬性分類
T 教師
A 教學助理
L 學生
S 職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