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主講人:嚴宏洋教授 ( 臺灣大學漁科所 ) 整理 / 撰稿:陳玫伶 ( 陽明大學公衛所畢 )
104 學年度的第一場教學講座,很榮幸邀請到累計三十多年深厚教學經驗的嚴宏洋教授來分享自身的教學歷程,他自言教書不著重在教學方法論(Padegogy),也不講究教育哲學,唯一的信念就是「做就對了」(just do it),直接實戰操作,研擬有效教學的策略(Instructional Strategies for Effective Teaching),再從錯誤中學習與修正。
 柿子「不要」挑軟的吃
在美國求學的過程中,嚴教授當過六次 TA(Teaching Assistant, 以下簡稱TA),開過九門獨立的課程,六次中就有四次是擔任比較解剖學 TA,而幫助他成功擔當 TA 的基礎在於臺大動物系為期一年紮實的課程訓練。他打趣地說,柿子要挑硬的吃,結果也許消化不良,但是會磨練出良好的功力。 當年應徵 TA 工作時,他能打敗哈佛和史丹佛高材生的原因,就是在面試時直接示範比較解剖學的課程內容,輕而易舉地取得工作職缺,儘管每週要花超過二十小時準備教學內容,卻累積出實力和口碑,也因此在後來的求學和博士後研究時期,能讓校方持續委任他授課。
嚴教授說,教學和學習息息相關,TA 的教學過程也是學習的歷程。為什麼要有 TA 呢?TA 是老師跟學生之間的橋樑,當教師過於繁忙,唯有 TA 能與學生有實質接觸。除了協助老師教學、幫助同學和課堂的事物之外,TA 的工作過程其實就是教授養成班,尤其非師範體系出身的學生,就算日後拿到博士學位,也不代表自然就會教書;另外擔任 TA 還可以學到謀生的能力,嚴教授鼓勵在場的 TA 夥伴們之後即使沒有擔任教職,仍可以透過擔任 TA 習得口才、組織管理等其他技能。
如何成為一名成功的 TA
首先,要了解你的老闆,也就是熟悉授課教師的教學風格。嚴教授擔任比較解剖學的 TA 時,授課老師沒有提供講義,只偶爾用粉筆在黑板上畫圖寫字,他於是用獎學金去買一台錄影機,把老師的教學過程通通錄下,讓學生可以隨時看影像複習;此外,他本身的 TA 任務還包括研擬課程大綱、蒐集考古題、抓取考試重點等,對於增進學生的學習有相當大的幫助,因而能得到學生的肯定與愛戴。
第二,準備有效的教學方法必須因材施教。就算同樣住在森林裡,也不是每一種動物都會爬樹,如同教學方法不能放之四海皆準。成為好 TA 的準備功課必須要「計畫、準備、表現」(plan , prepare, perform),而教學表現也是教學行動(Acting)之意。準備上課內容的方法,當然就是先熟悉課程內容,無論使用投影片或講義,都要言之有物,下功夫把要講的記在腦海裡。嚴教授舉例,最糟糕的投影片就是完全文字呈現,台上照本宣科,台下學生無視打瞌睡;最成功的演講是單以圖片製造一種懸疑,學生就得專注地聽台上說故事。人是聲色的動物,喜歡聽到聲音,看見顏色,嚴教授親身建議,Google Images 和 Youtube 就是非常龐大的教材資料庫,可善加利用,以適當的英文關鍵字搜尋,能獲得效果佳的教材。
在講述內容時,TA 要有自我與相互評鑑。表達要注意填空詞(Verbal Fillers),避免不必要的贅詞,以免變成「然後」先生和「那」小姐,可以在家裡自己用手機錄影試教,或是與其他 TA 切磋,自我改進。在台上即使緊張也別慌張踱步,避免飄疑的眼神,眼睛要不時注視著學生,即適時創造與學生互動的機會,上課的人才不會覺得無趣或無視。
教學過程中,可以讓學生進行課堂內或課堂外的分組合作討論,彼此腦力激盪後上台報告成果,並且評鑑組內同學的貢獻(cross evaluation),鼓勵同儕之間的學習,以此凝聚上課的力量,培養感情,TA 也同時可以是驅動者(facilitator),促使學生在求學期間交到一輩子的好朋友。嚴教授並提醒 TA,「Be sensitive, Don’t be biased」,必須遵守教學倫理,謹慎公平地面對每一位學生。
第三,如何與學生互動。可以盡量記住學生的名字,讓學生寫一篇少於 200 字的自我介紹附上個人照片,若學生數量很多,先試著記住少數幾位,然後在課堂隨機互動;還要因應時代趨勢,善用即時通訊工具,或為課程設置臉書專頁等網路平台,除了宣布消息、網上互動和討論,也可以了解學生間的流行語,貼近與學生的距離。
第四,善用office hour。每週固定時間與學生面對面諮詢的時間,TA 一定要出席,並準備妥當回答學生的問題(或挑戰),同時要具備耐心;面對學生不牽涉到個人偏好,嚴禁教學額外的互動,畢竟發展成男女關係是非常不適當。
第五,學習如何營造學習氣氛,秘訣是適時運用幽默的圖片,或分享不涉及性別與政治敏感的笑話,把自己當成劇中人陳述,自信地表達,有助活絡上課的氣氛。嚴教授更提醒,課程內容得不時更新,顯現與課程相關的課外資訊,學生將感受到 TA 的用心。TA 也要在課堂上多多使用鼓勵或激勵的言語,對學生不吝嗇分享與讚賞,減少負面批評,即使談到不好的例子,也記得想辦法轉換同學們的觀念,給予正向的角度來看待問題。另外偶爾來點貼心舉動,例如假期前跟學生多說一句喝酒不開車,這類無意間的小提醒,也是拉近與學生距離的小妙方。

講座進行到尾聲,嚴教授提醒 TA,在教學過程中,老師和學生之間像是一場永不休止的諜對諜(Never ending game),遇到作業剽竊、考試作弊的狀況,分化學生和故作疑陣都是不錯的處方。TA 要懂得保護自己,避免受到家長和學生的不理性霸凌,課程大綱就如同合約,一定要明確寫出計分標準和時程。建議 TA 最好在期中進行自我評鑑,了解學生是否適應自己的教法,獲得反饋後進行調整。分享完所有教學上的注意事項(Do and Don’t),嚴教授勉勵 TA,「教學就是與學生互動」(teaching is interactions with students)、「教學就是實踐」(teaching is acting),而實踐的過程中,要準備妥當、具備耐心並勇於面對挑戰(be prepare, be patient, be brave),定是一名成功的 TA 之不二法門。 演講完整影片請上臺大演講網觀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