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主講/ 王榮騰(華騰科技董事長) 整理/撰稿 謝佩珊(教學發展中心學習促進組助理)
2015 年底,華騰科技董事長,同時也是臺大電機系校友的王榮騰博士親臨本校,與全場近 200 位學子分享他出國深造的經驗,也對當今臺灣的留學情形做了深入分析,鼓勵學生應該承襲前輩們的進取精神,勇敢站上國際,讓臺灣的優秀人才能夠持續被世界看見!

那曾是個人人都想出國的年代
曾幾何時,出國留學是多數臺大學生的夢想,許多學院尤其將之視為一種不成文的傳統。四十年前,在王博士所就讀的臺大電機系,110 名畢業生中就有 70-80 人選擇出國。他說:「我們當初出國只有兩個理想,第一是要到美國拿博士,拿博士後,出國在外,有本事的就去當教授,…另一個理想則是創業,我選擇了創業之路,許多新竹科學園區的創辦人也都是在 80、90 年代留學歸國的學生,只有這些從國外回來的學生才有辦法帶進一些高深的技術。」
王博士也慷慨分享自己的留學經驗,他先坦承自己念大學時從未思考過留學一途,直到在研究所時期遇見了他的恩師,何宜慈教授。何教授當時在電機系、研究所課堂上引介了美國的最新技術,對王博士造成極大的震撼,「我開始猶豫要不要出國,不過那時情況跟現在不太一樣,整個臺灣的經濟很差,每個家庭若能達到小康就已經很不容易,一般都只有次貧或小貧,我們很多人沒辦法出國留學都是因為家境的關係,因此即使到碩士畢業,我還是沒有辦法打定主意要不要出國…。」
苦思良久,他鼓起勇氣寫了一封信給何教授,向他陳述自己對於出國的憧憬與徬徨。原本已做好石沉大海的心理準備,不料在短短一個禮拜內就收到了何教授的回信,在信裡何教授用工整的毛筆字明確寫著:「王同學,你要出國, 我也會幫你寫一封介紹信!」這封回信讓王博士彷彿吃了一顆定心丸,也讓他毅然決定申請何教授的母校史丹佛大學,並在之後幸運地獲得錄取。過去從來沒有想過能進入史丹佛這所夢幻大學的王博士,將一切成就都歸功於他生命中的兩大貴人-何教授與史丹佛大學的指導教授,他說:「何老師發了球,而我的指導老師在史丹佛接球了,我才能到史丹佛去,…他們改變了我的一生,也改變了我整個家庭的一生。」留學海外、回饋故里,這是王博士個人的光榮,也是上個世代許多台灣優秀學子的寫照。
留學榮景不再,國際影響力急速崩解
然而,隨著時代的變化,當年「來來來,來臺大,去去去,去美國」的熱潮已成往事,近年出外留學的整體人數日益寥落,即便是國內的最高學府臺大也不能倖免。王博士回顧這十年來臺灣學生在美國的留學狀況,感慨地表示,十年前仍有兩萬八千人,今年卻僅剩下兩萬人,相較於同時期的越南從零星人數成長至現在的一萬九千人次,臺灣正逐步失去在美國學術圈的優勢。
這種影響是深遠而沉重的,須知人脈培養的過程並非一年兩年,而是數十年的積累,多數臺灣學生在這十年內裹足於國內,美國的臺灣人學術圈便出現了一個斷層,臺灣學生放棄的留學機會更是很快被其他虎視眈眈的國家補上,例如中國與印度。沒有學生出國留學,國外校園裡就不會有來自臺灣的研究生,未來能在國外大學任教的臺籍教授自然大幅銳減,在極端重視介紹信與人脈的學術界中,臺灣年輕人將更難跨進頂尖大學的高牆,這是一個惡性循環。

給自己一個放眼海外的機會
為了能夠維持臺灣在國際學術圈的位置,王博士積極鼓勵學生跨出臺灣,不要囿限在現有的舒適圈中。除了維繫臺灣在外國的學術人脈之外,出國深造也能為學生個人帶來極大助益。先是國際視野的擴大和外語能力的增長,儘管這些能力在短期內無法看出重要性,卻會在未來對人生事業帶來巨大影響,王博士表示:「我們電機系現在最喜歡去的公司就是臺積電和聯發科,不過,即使全部學生都進了這兩間公司,最後仍舊只有一個總經理的職缺,你若不具備國際視野和外語能力,這個機會能輪到你嗎?假如你有了比較高的學位、又有外語能力,不僅較不會有中年危機,也較容易擔任高階主管,甚至也比較容易轉換跑道。」
此外,獨自一人在國外求學生活,因為遠離了家鄉,父母也不在身邊,一切問題都必須自己思考、自行設法解決。王博士認為這些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皆有助於未來創業時的決策與執行力。
留學煩惱 Q&A,關關難過關關過
在瞭解出國深造的必要性之後,仍然有許多學生基於各種原因而躊躇不前,王博士也針對幾項令學生憂慮的問題一一解答。首先是在校成績不佳的問題,倘若是大學已畢業者,王博士建議可以先讀碩士,提升成績,同時在碩士班期間積極從事研究、發表期刊論文;倘若仍是大學部學生,則可以到企業參加暑期實習,例如 Google、Intel ,或者留在學校跟隨一位老師做研究,並設法以第一作者的名義發表一篇文章。這些作法都有助於彌補在校成績不佳的缺憾。
家境不好,這同樣是阻礙學生出國築夢的關鍵因素,王博士早年也為此困擾了數年之久。然而,他認為現今的資源與環境遠比他年輕時來的優渥,美國各大學都設有獎學金招睞優秀人才,不少基金會也願意支持頂尖大學的清寒學生,倘若這兩種管道都走不通,還是可以向政府申請無息貸款。王博士勉勵學生:「如果你出去拿了一個碩士或博士,你一定有辦法把這些錢還回去,…例如你是臺大電機的學生,又畢業於史丹佛,未來薪水大概是 12 至 15 萬美金,畢業後一兩年就可以還清了。你還清貸款後,所有光榮都是你自己的,也是你的家族的,甚至能夠庇蔭到你的下一代。」
另一個常見問題是,許多學生在畢業前後才發現自己過去所學不符興趣,希望在研究所時轉換跑道,又該如何跨過不同領域的藩籬呢?王博士認為,轉換跑道未必是件壞事,有時反而帶來意想不到的正面效果。他特別談到之前協助過的一名上海交大工學院學生,該學生大四時希望轉往商學院發展,因此申請了美國五間頂尖大學,包括哥倫比亞大學、康奈爾大學等等,最後每一間學校都錄取了他!由此可看出外國大學對於跨領域發展的鼓勵與認同。
轉換跑道固然是一個轉機,但是也並非每個人都適合直接轉行,尤其是要從某個極為專精的領域轉往另一個同樣專精的領域時,這情況可能就與前述的工學院轉商學院不太相同了。王博士舉例,假設你是一名臺大電機的學生,大學時期的興趣是電磁波,在電磁波方面修了許多課,成績也都非常優秀,偏偏未來想轉往研究光學,卻發現自己過去從未修過任何光學課程,那該怎麼辦?王博士建議,還是先藉由電磁波專業來進行申請,因為現在申請學校並不容易,尤其是頂尖大學的教授們更不願意冒險。等到真正進入理想大學的研究所後,便能夠在原來的電磁波指導教授之外,再找尋一名光學專業的共同指導,順利的話,或許能夠將這兩項專業結合起來,發展出全新的領域,不但未來獲得教職的機率提高,更開啟了創業的可能性!
立定出國的決心後,少部分學生或許仍會猶豫,是要一舉攻讀博士呢?還是先取得碩士學位就好?對此王博士認為,讀博士須具備很高的天分,自覺沒有天分也沒有興趣,就不要勉強去作。換個角度來看,雖然申請碩士通常沒有獎學金,但多花一點時間與金錢,就能夠開啟全球視野、大幅增進英文能力,幫助理解外國人的文化與想法,未來創業也能夠更掌握國際脈動,相較於讀博士須付出的高成本,碩士有時會是較划算的選擇。王博士也特別指出,許多碩士畢業的表現未必比博士差,以新竹科學園區為例,當中有不少博士出來創業,但他們的成果也不見得比碩士更成功。
立志出國留學,全世界都將站在你這邊
最後,王博士勉勵所有臺灣學生,絕對不要妄自菲薄,只要能立定志向,出國深造永遠不嫌晚。而當你誠心努力地準備時,生命中的貴人就會出現,一如王博士的恩師何教授與史丹佛指導教授,貴人們將在你最需要的時候扶持你,並將你引向成功。王博士特別分享了他最喜愛的一段話,這段話是〈雷根跟上帝的對白〉: 「雷根跪問上帝:『在我年輕得意疆場時,為什麼我身邊總是多了兩個腳印?』 上帝答道:『那是我的腳印,是我助你一臂之力。』 雷根非常高興上帝竟然長隨身旁。 這時雷根卻又很哀傷地再問上帝:『那麼在我年老困在疆場時,為什麼少了您的腳印?』 上帝答道:『那是我的腳印,是我抱你度過險境。』」
祝所有懷抱留學夢想的學子都能確立自己的道路,克服現實困境,幸運覓得人生中的貴人,最後順利出國、邁向成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