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95 2016/07/20
回首頁 編輯室 活動訊息 臺大演講網 過期電子報 訂閱/取消
投稿/回應
愛習一點靈
臺大新生入門學習書院─學習經驗分享

文/演講/方瑜教授(臺大中文系)    整理/劉蘊芝(臺大外文系畢)

  因為我最喜歡看閒書,所以今天我要像莊子「在僻處自說」那樣說說自己讀書的心得。在我讀台大的時代,生活沒什麼娛樂,因為大家都是窮學生,只能讀書為樂。由於當時國民黨政府禁了很多書,我們得到一本書就會特別珍惜,例如俄國的《卡拉馬助夫兄弟》。當時新生南路是瑠公圳,旁邊是楊柳,非常適合散步,我們常常一邊散步一邊討論。讀書就此成為我的娛樂和工作。書有很多種,有禁書、難讀的書,而最好的一種就是完全不為任何目的而讀的閒書。可能會有些同學想請我開個書單,但套句 Virginia Woolf 的話:「千萬不要聽任何意見」。波赫士也說:「絕對不要開書單,因為遺漏的部份清楚地凸顯你沒有讀過的部份」。既然這樣,要怎麼讀書呢?就快樂讀書而言,我可以有一些建議。

快樂讀書

  我個人很喜歡陶淵明的話:「既耕亦已種,時還讀我書」,意思是田都耕完後,我要來讀我自己的書。換言之,要把該做的事做完後,再讀閒書。後現代說現在讀書都是誤讀,因為你不知道作者當初的意思,正因如此你會開發出新的意思,一個文本也會越讀越豐富。五柳先生有一段話:「好讀書,不求甚解」,這和後現代的精神不謀而合。「讀書之樂樂如何,綠滿窗前草不除。」意思是因為讀書太快樂了,家裡不必要的雜事不用做,我寧願把時間用來讀書。至於什麼時候要讀什麼書呢?曾國藩說:「剛日讀經,柔日讀史」,但我覺得柔日要讀詩,大雷雨可以讀《咆哮山莊》。日本人形容「唐詩是對著夕陽揮飛,宋詞是雨窗下品茶」,雖然這是很主觀的說法,但試過的人會覺得這樣的形容很棒。不論是柔日讀史,或是讀宋詞像在雨窗下品茶,在在都說明不同心境可以讀不同書。

  讀書是一個人可以玩的遊戲,玩電腦遊戲需要電和電腦,彈鋼琴有時會干擾別人,畫畫則需要很大的桌子,還要投資顏料,但只要沒有瞎掉,讀書是可以從小玩到老的一個人的遊戲,即使沒有電,有蠟燭還是可以讀。我希望大學教育可以教同學為快樂而讀書。有個叫 Harold Bloom 的權威曾經寫過一本叫 How to Read and Why 的書,中文譯為《如何讀正典》,裡面提到人老了會很孤獨,唯有讀書可以撫慰人心,因為書可以帶你到他鄉,就是作者想像的時空。人可以旅行到的地方最終都會變成浮光掠影,玩完了可能什麼都沒看到,例如你自己到伊斯坦堡玩可能會錯過很多重要景點,玩完了也沒什麼印象,但你若看過奧罕・帕慕克的《我的名字叫紅》,他所描寫的伊斯坦堡會躍然在你的眼前,彷彿你親身經歷。

  Bloom 還說:「閱讀是在找尋比我們更具有原創性的心靈,但我們自己可能並沒有覺察」; Bloom 引用愛默生的話說:「最好的書是讓我們心悅誠服的書。」這種書不受時空限制,這就是所謂「上有古人」的意思,你覺得你的心已經超越時空,跟古人契合了,這樣的書是最好的書。閱讀是最自私自利的行為,耽於閱讀的人自我娛樂,但閱讀本來就不是做社會公益,所以不需要為了什麼目的去讀書。當然,不論你們讀書和我寫論文都無法如此瀟灑,但有時讀書確實可以做到莊子所說的:「無待的逍遙」。無待指的是一瞬間的忘我;無待的逍遙之所以令人嚮往,是因為人的一生要無待是很難的,但讀書就像大鵬鳥的例子一樣:大鵬鳥很龐大,要起飛需要龍捲風的助力,然而一旦起風就無待了。列子有個典故提到:有個少年人每天都去海邊和海鷗玩,有天他想抓海鷗,但海鷗馬上感覺到他算計的心,就飛走了。人讀書也是這樣,有了目的快樂就會遞減。這是我個人的偏見,不是什麼權威說法,但大家可以參考看看。

意象之美

  阿根廷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波赫士有本書叫《波赫士談詩論藝》,裡頭提到六個人到哈佛演講,最有名的就是伊塔羅.卡爾維諾 (Italo Calvino) 的《給下一輪太平盛世的備忘錄》,其中對於文學的「意象」有非常精闢的看法。意象的特色就是深入淺出,可以讓完全不相干的事連結在一起,讓人有鮮明的印象,然而許多意象已經因為過度使用而浮濫。例如把星星比喻為眼睛,已是非常通俗的,天龍八部裡也有同樣的手法:「千里茫茫若夢,雙眸燦燦無星」。然而把星星形容成三種東西,就會形成三種截然不同的境界。例如柏拉圖有首情詩如此說:「我希望化成夜晚,這樣我才能化成數千隻眼睛看著你入睡。」很浪漫吧!這時星星是眼睛,是情人的眼睛,很溫柔的眼睛。 另一個例子就沒那麼柔情了,王國維的「天上的星星正往下看」 就給人一種很漠然的感覺。雀斯特頓 (Chesterton) 有首詩寫著:「天邊有一片比世界還大的雲,還有一個由眼睛組成的怪獸。」令人想到希臘神話裡那個眼睛掛在孔雀尾巴上的千眼怪。此外,把時間比為流水也是很通俗的比喻。希臘哲學家曾說過:「涉足流水,水非前水」,李白的「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也是用水形容時間。其餘通俗的比喻還包括把睡眠比做死亡,把美人比喻為花,或是把人生比喻為夢等。這些例子也說明了真正的原創性對後現代的我們來說真是太難了。

  波赫士說他最喜歡莊周夢蝶的比喻。莊子為什麼要用蝴蝶不用老虎?因為蝴蝶很美麗卻很短暫。歌德的浮士德希望時間就此停住,當他這麼想的時候他就輸給魔鬼了。因此最好就是不要去問去想去留住快樂,去體會就好,太快樂時會想留住瞬間,但時間留不住,徒使人悲哀。《哈姆雷特》第五幕第一景中有一段就寫出深刻的無常感,它提到人們用土來做啤酒桶,誰能說人們不會用亞歷山大或凱撒的軀體所化成的泥巴來封個啤酒桶?古詩十九首也有類似的意境:「去者日以疏,生者日以親。…古墓犁為田,松柏摧為薪。」這些都是驚心動魄的一字千金,很冷漠卻很深刻。有句千古名句“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 這句話有各種不同的解釋,我最近看到一個讓我覺得很新鮮的解釋:“to be”就是做自己,“not to be” 就是扮演別人;這樣的新意竟然是出自一個推理小說家,我很想提供給外文系的老師參考。我看過一本羅曼史,裡面有一段丹頓講的話:「你們以為革命女神是才得兼備的嗎?只有她的靈魂是純潔的,她的身體是最卑賤的妓女,在醜陋的妥協下由一個男人傳給另外一個男人。」革命就是這麼回事,但自由平等博愛的精神是這麼不朽,它影響了後代人權的概念。

  最後我要引用 Calvino 的《看不見的城市》作結。在第九章結尾處馬可波羅告訴忽必烈:「生靈的地獄,不是一個即將來臨的地方;如果真有一個地獄,它已經在這兒存在了,那是我們每天生活期間的地獄,是我們聚在一起而形成的地獄。」在地獄要怎麼生存呢?有兩種方法:「第一種方法比較容易:接受地獄,成為它的一部分,直到你再也看不到它。第二種方法比較危險,而且需要時時戒慎憂慮:在地獄裡頭,尋找並學習辨認什麼人,以及什麼東西不是地獄,然後,讓它們繼續存活,給它們空間。」雖然聽起來有點悲哀,但這是目前處在台灣的我們可以用來安慰自己的話。東坡的〈醉落魄〉有幾句能充分表達人生:「 輕雲微月。二更酒醒船初發。孤城回望蒼煙合。記得歌時,不記歸時節。 」你以為你能把握住什麼,其實時間久了事物只會慢慢地淡忘掉,這就是李商隱說的:「歌唇一世銜雨看,可惜馨香手中故」。謝謝!

 
文章發表日期:2015/10/28 / 瀏覽人數:1569
電子報分類
編輯手札 ( 62 )
重要消息 ( 36 )
教師龍虎榜 ( 44 )
TA 實驗室 ( 34 )
GRIT (堅毅) 專欄 ( 18 )
愛習一點靈 ( 130 )
書香悅讀 ( 6 )
教學世界村 ( 16 )
教學魔法書 ( 72 )
教學風向球 ( 15 )
數位修煉 ( 91 )
遠距新視窗 ( 4 )
椰林會客室 ( 16 )
未分類 ( 38 )
本期焦點 ( 14 )
教學發展中心十週年專文 ( 17 )
讀者屬性分類
T 教師
A 教學助理
L 學生
S 職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