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95 2016/07/20
回首頁 編輯室 活動訊息 臺大演講網 過期電子報 訂閱/取消
投稿/回應
椰林會客室
Keynote speech:Opening Up the University and Transforming Education

文/演講/Prof. Shigeru Miyagawa 宮川繁教授 (麻省理工學院及東京大學合聘教授) 翻譯撰寫/張文蒨 (中心特約翻譯人員)

開放大學 教育轉型

  大專院校為何要開放線上免費課程?教材和考題的上線是否有損智慧財產權?這些課程如何讓教育轉型?完整上完課程的學生比例多嗎?開放式課程遍地開花,各大院校紛紛投入這場爭霸戰,但發展以來也引起諸多疑問與辯論。臺大椰林講堂特別邀請麻省理工學院開放式課程的幕後推手 Shigeru Miyagawa 宮川繁教授來台演講,分享開放式課程的沿革及理念,並以自身教學實例展現開放式課程的諸多面向。 



  講台上的宮川繁教授顯得神采奕奕,生動呈現每個數字和每段故事,演講廳內也不時傳來觀眾的笑聲和共鳴。宮川繁教授已六度來台,十幾年來目睹了開放式課程的開端、迴響、困境和成果,講起教育事業仍然滿懷理想、鬥志高昂。

數字意味著教育變革的開始

  2001 年麻省理工學院首開風氣,倡導開放式課程網頁 (MIT Open Course Ware),預計將 2400 堂大學部及研究所課程放上網路,目前已讓 2270 堂課程上線,成績斐然。2011 年史丹佛大學跟進,資工系教授 Sebastian Thrun 所開設的「人工智慧概論」吸引來自全球 16 萬人註冊。宮川繁教授說:「這些事蹟都曾經登上紐約時報頭條,而數字是個關鍵。」目前有 1400 萬人註冊 CourseraedX;每個月有 150 萬人註冊麻省理工開放式課程,自 2001 年設立開放式課程以來,人數已達 17500 萬人。「1 7500 萬人!這已經是全日本的總人口數了啊!」宮川繁教授展示這些巨額數字的同時,也不斷強調數量的提升代表教育的日漸普及,也意味著教育改革的希望。

分享知識,知識將積少成多

  「分享金錢,金錢將煙消雲散;分享知識,知識將積少成多 (If you share money, it disappears; but if you share knowledge, it increases)。」宮川繁教授引用了麻省理工學院前任校長查爾斯‧威斯特 (Charles M. Vest) 的名言,解釋了為何將開放免費課程給大眾。正是這般分享奉獻的精神,讓他們願意在這個金錢掛帥的年頭,打破院校藩籬,為眾人開啟教育的大門。


  宮川繁教授也分享了幾門麻省理工的開放式課程,包括要求學生打造簡易飛行器的航空學,宮川繁教授開設的視覺文化課程,探討 1850 年代日本受到美國文化影響而開啟的現代化之路,edX 負責人 Anant Agarwal 教授開設的知名課程電路與電子學,以及 MIT 史隆管理學院的溝通策略課程。每一堂課都詳列課程大綱、時程表、講義、作業、考試題目等等,甚至提供考試解答。如果把考試題目和詳解都放上網路,那表示授課老師每年都必須重新出題。老師的教學負擔確實加重,但也展現了分享知識、貢獻所學的無私理念。

符合院校使命才能成功

  各大院校競相將課程上線,但是如何才能擴大學校機構的聲勢,如何成功發揮課程影響力,甚至轉而帶動學院教育的變革呢?宮川繁教授建議:「符合自己院校的使命,就能成功。」麻省理工學院的使命在於:「致力於生產、散播及保存知識,並與他人合作,運用知識解決世界上存在的各大挑戰。」正是這樣的使命,讓麻省理工學院的開放式課程在創立初期便決定採用哈佛大學所提出的「創用 CC 授權」,讓所有人都可以免費下載、傳播並使用課程的內容,而不致侵犯到智慧財產權,讓知識的傳遞效應能夠成功遍及全球。

開放式課程如何留住學生?

  十幾年來開放式課程也不斷地進行改變,目的就是為了讓學生達到更好的學習效果。宮川繁教授笑說:「以前直接把 90 分鐘的課程影片上傳,根本沒人想看。現在縮減到 10 分鐘,還是有學生會快轉,或是乾脆直接看字幕。」大家聽了不禁哄堂大笑,但說笑歸說笑,其中卻隱含著改變教學模式的需求。

  「MOOCs (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 線上課程影片 30 秒到 10 分鐘都有,不過一堂平均 4 分鐘剛剛好。」根據研究指出,螢幕越小,人們能接受的時間長度越短,特別是在智慧型手機及平板當道的世代,課程影片越精煉越好。

  在宮川繁教授自己的視覺文化課程中,每一支小短片結束都會配上手指練習 (finger exercises) 或圖片練習 (image exercises),讓學生能在看完影片後進行小測驗,動手做選擇題或拖曳圖片到正確位置,確保學生有一定程度的理解,再繼續進行下一階段的教學。另外,教授還開設了討論區,提供註冊學生發表想法、進行討論。有一次教授在討論區提出了一個問題:1930 年代資生堂的廣告圖片可以看出什麼樣的全球化趨勢?討論人數出乎意料,有 804 人積極發表意見。這門 3000 多人上的課,最後有 1170 人完成課程。比起以往開放式課程的高輟學率,這可說是卓越的成績。

  所以如何留住學生呢?教授的建議是:提高學生參與課程的比例,無論是藉由參與討論或是互動,都能提升學生完成課程的意願。這也符合翻轉教育的特色,提高學生的參與度,進而激發學生的主體性,引起求知的興趣及熱忱,自然而然,學生也願意留下來了。

打破教育藩籬,擴大教育影響力

  演講最後,宮川繁教授分享了美國一位 15 歲學生的故事。這位學生的高中課程知識,幾乎都是在 MOOCs 上自學而來,而且即將成為麻省理工學院的新生。由此可見,教育不再侷限於學院機構,開放式課程打開了這層疆界,讓全球各地的學生依照自己的需求上網選課,也能作為未來選校選課的依據。開放式課程不只反轉了學生的學習模式,更改變了教師及院校的教學模式。

 
文章發表日期:2015/07/29 / 瀏覽人數:1730
電子報分類
編輯手札 ( 62 )
重要消息 ( 36 )
教師龍虎榜 ( 44 )
TA 實驗室 ( 34 )
GRIT (堅毅) 專欄 ( 18 )
愛習一點靈 ( 130 )
書香悅讀 ( 6 )
教學世界村 ( 16 )
教學魔法書 ( 72 )
教學風向球 ( 15 )
數位修煉 ( 91 )
遠距新視窗 ( 4 )
椰林會客室 ( 16 )
未分類 ( 38 )
本期焦點 ( 14 )
教學發展中心十週年專文 ( 17 )
讀者屬性分類
T 教師
A 教學助理
L 學生
S 職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