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95 2016/07/20
回首頁 編輯室 活動訊息 臺大演講網 過期電子報 訂閱/取消
投稿/回應
GRIT (堅毅) 專欄
Opportunities in a challenging time: maximizing the gains from a solid graduate training (在挑戰的世代中爭取工作機會的秘訣:善用扎實的研究所訓練)

文/講者/張典顯教授 (中央研究院基因體中心/臺大基因體與系統生物學學程) 撰稿/張俊哲教授 (臺大昆蟲學系/本刊主編)

講者/張典顯教授 (中央研究院基因體中心/臺大基因體與系統生物學學程)
時間:2015 3 3 日 (臺大昆蟲學系整合生物學專題講座)
撰稿/張俊哲教授 (臺大昆蟲學系/本刊主編)

  首先謝謝臺大昆蟲學系再次邀請我來演講,記憶所及至少來這裡四次了。特別感謝整合生物學專題講座主辦人張俊哲老師屢屢邀我,而且出了不少非常 “challenging (具挑戰性)” 的題目要我講。我第一時間的反應通常是 “No”,但後來為了要挑戰自己,也覺得有那麼一絲的責任感在心中呼喚,於是就有了一系列關於研究生涯的專題演講,大略涵蓋十個子題。但貫穿這些演講的中心議題只有一個 – “Advices to Young Scientists (對年輕科學家的建議)”。這也是我多年在美國和台灣接觸與輔導研究生成長的心得。

  無庸置疑,當今國內外的研究環境對研究生—甚至對教授們—都是一個非常挑戰的世代。在許多的聊天場合,不少的老師都憂心這一代的年輕人懷抱失敗主義,其實我愈來愈能體會你們的心情。當我剛回來台灣,我常對年輕人說 “I am with you (我支持你)”,但最近我更常說 “I sympathize with you (我同情你)”,因為我知道在全球化的環境中,雖資源和通訊的能量提升不少,但競爭也愈來愈劇烈,連美國這樣的世界超強也難倖免於外。不過,難道我們就這樣坐以待斃嗎?絕對不是!我們能夠掌握、能夠調整的是自己的 “mindset (心態)”,而這正是我今天演講的重點。

  在剛出刊的 PNAS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 有一篇評論,其標題為 “Opinion: Addressing systemic problems in the biomedical research enterprise” (PNAS vol. 112, 1912-1913, 2015),揭露一個驚人的事實:目前在美國第一次向 NIH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國家衛生研究院) 申請研究經費即獲補助的平均年齡竟高達四十二歲!以在座各位研究生的平均年齡 23-24 歲來算,要 18 年後才可首度達陣成功,展開屬於自己的研究計畫,真是情何以堪!或許你以為待在學術界好比 “悲慘世界”,但我也要用 Thomas Friedman (湯馬斯·佛里曼) 這位著名的美國專欄作家的暢銷書 “The World Is Flat (世界是平的)” 所記載的實例告訴大家:沒有做哪一行可高枕無憂的,而且可能隨時被取代。如書中所述,在美國許多醫院的急診室在晚間可以只僱醫檢師照 X 光片,而不需花額外的加班費聘請相關醫生解析檢查結果。因為醫檢師只消將 X 光片掃描後,直接寄到地球另一端仍處在白天的印度某醫院,而那邊的醫師就可在短時間內完成研判,將結果透過網路回傳。因此,連在美國的醫生都可能被取而代之,失去某些工作機會!換句話說,每一行 (從傳統產業技師到會計師、軟體工程師等現代科技人員) 都隨時有 “dispensable (被取代)” 的危機,無一倖免於難。

  因此,我鼓勵大家在接受訓練的過程應問自己:我有沒有學到 “indispensable (不會被取代)” 的本領?這也是美國許多資深且卓有聲譽的科學家近年來所強調的論點。而且各位研究生也應預先認知:

  1. 除了學術界的工作,其實在讀完研究所之後,仍可朝其它行業發展。在 20129Science 雜誌的一篇評論即清楚點出:There was a time not so long ago when new science Ph.D.s in the United States were expected to pursue a career path in academia. But today, most graduates end up working outside academia, not only in industry but also in careers such as science policy, communications, knowledge brokering, and patent law (在不久前,剛拿到科學相關博士學位的年輕人,仍有不少人期待在美國走上學術這條路。但在今天,大多數的畢業生已在學術界以外的領域工作,像是投身於業界,或從事科學政策、科學傳播、知識仲介、專利法律等職業;Science Editorial “Planning Career Paths for Ph.D.s” 337, 1149 (09/07/2012))
  2. 在就學期間應及早為未來生涯發展作準備。在一本大家較不熟悉的期刊 CBE-Life Sciences Education 就曾有報導指出:Midway through graduate training, UCSF students are already considering a broad range of career options, with one-third intending to pursue a non-research career path (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的研究生在讀到一半時,已在廣泛考慮未來職業選擇的可能性,約有三分之一的同學打算追求非研究導向的職涯發展;CBE—Life Sciences Education (2012) 10, 239-249)。連在 UCSF 這樣的世界名校就讀的研究生都已有如此之危機感,各位同學更不能以消極的態度面對未來。

  那麼如何在研究所當中學到 “indispensable” 的本領,而這些本領又是什麼?其實我認為 “You have to learn how to learn (學會如何學習)” 這句話足以貫穿一切,而研究所的訓練正是一個絕佳的機會,讓你提升這個本領。然而很不幸的是,我看到許多研究生仍以死記強背的方式學習,而不敢勇敢地用獨立思考的判斷挑戰已知的知識和學理。深究個中原因,我發覺問題還是出在 “mindset” – 超過了二十歲的研究生常以為自己還在讀大學部,沒有意識到自己已經進了研究所,邁入真正的職場,必須勇敢面對自己的生涯!若沒有一顆要為自己前途負責的心,恕我直言,很難學會自學的本領。大概兩年前,我還在報紙上看到一篇報導,提及一位家長委託立法委員向臺大抗議為何不讓他的小孩博士班畢業。就我的受教和施教經驗來說,這是令人難以置信的案例,但好像這類的案例漸漸變成不是特例,的確是我們高等教育的危機。

  進一步來說,同學們應積極思考:哪些在研究所受到的訓練,將來能轉化為“indispensable skills”?就我的觀察,從學術機構、政府機關、民間大小企業公司都想延攬具備以下「特質」和「能力」的人:


[特質]

  • Logically sound (邏輯思路清晰可靠)
  • Desire and ability to learn (具備學習的意願與能力)
  • Drive to completion (願意驅策自己完成任務)
  • Emotionally stable (情緒穩定)
  • Good work ethic (良好的工作操守)
  • Innate curiosity (由內而發的好奇心)
  • Good communication (良好的溝通)

[能力]

  • English Proficiency (熟練的英文能力)
  • Communication skills (溝通技能)
  • Argument skills (論證技能)
  • Learning to take criticisms (學習接受批評的雅量)
  • Attentive to details (留意細節)
  • Organizational skills (整合的技能)
  • Networking (建立人際網路)
  • Intellectual Independence and risk-taking (獨立思考與願意冒險)

  我深切期待各位同學能由從事科研計畫的過程,養成上述的專業品格與學能,以這些適用於各行各業的 “transferable skills” 為基礎,你在各個專業領域才能有效地建立 “indispensable skills”,且能與時俱進,不被淘汰。

  我要鼓勵大家趁年輕的時候,利用從事研究主題所面對的挑戰,好好磨練自己。與其畏懼失敗而躊佇不前,倒不如往前邁一步,至少距離成功也進了一步!我相信只要“Carry out some nice plan and work very hard”,就能提高成功的機率。在演講的最後,我仍要再次勸勉大家必須具有一個清楚的 “mindset” – 要把研究所當成是 100% 的專業職場,為自己負責,不要再靠爸媽或老師才能開創光明的前途!好好造就自己,我衷心期待大家都能成功!

(編者按:以上所載文字乃為張典顯教授演講實錄之精華重整,許多實例解說礙於篇幅無法載出,完整演說請參考錄音附檔,也非常感謝陳躍中和呂庭萱兩位同學的逐字稿努力,使得演講內容精要得以均衡掌握。)

 
文章發表日期:2015/04/24 / 瀏覽人數:1560
電子報分類
編輯手札 ( 62 )
重要消息 ( 36 )
教師龍虎榜 ( 44 )
TA 實驗室 ( 34 )
GRIT (堅毅) 專欄 ( 18 )
愛習一點靈 ( 130 )
書香悅讀 ( 6 )
教學世界村 ( 16 )
教學魔法書 ( 72 )
教學風向球 ( 15 )
數位修煉 ( 91 )
遠距新視窗 ( 4 )
椰林會客室 ( 16 )
未分類 ( 38 )
本期焦點 ( 14 )
教學發展中心十週年專文 ( 17 )
讀者屬性分類
T 教師
A 教學助理
L 學生
S 職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