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謝豐舟教授 (國立臺灣大醫學院榮譽教授)
張俊哲老師來信,希望我談一談念研究所,特別是博士學位的價值,因為當前社會的氛圍好像是傾向「博士班無用論」。
爸爸是博士,我卻不是 我父親去年過世,他生於 1916 年,成功中學畢業後,入台北帝國大學醫學專門部,修習醫學五年。畢業後,進入台大醫院婦產科醫局,接受婦產科臨床訓練,同時修習博士學位。在畢業於東京大學醫學部的真柄正直教授指導下,歷時六年,以陰道之厭氣型細菌研究,獲得台北帝國大學醫學博士學位。其後,赴台南自行開業。雖然他不再做學術研究,但對指導教授時時感念對他的教導和關愛,也以當年修習博士學位之求知精神從事臨床工作。

當學徒摸索研究之路 我則是 1965 年進入台大醫科,1973 年進入台大醫院接受婦產科住院醫師訓練,1978 年升任講師,1989 年升任教授。我沒有修讀碩士或博士學位,而是從住院醫師第一年開始,跟着教授當學徒,從最基本的單一病歷報告 case report 寫起,第二年寫系列臨床病歷論文 clinical series,然後,自己動手做某一項臨床檢查,例如胎兒心率監測,累積相當數目之後,整理成論。我的第一篇和第二篇論文曾經請資深教授過目修改,之後,就都自己來了。
1978 年,我升任講師時,台大醫學院有感於 postgraduate education 的必要,成立了臨床醫學研究所,招收各科主治醫師和資深住院醫師,開設課程。學生修完學分和完成論文之後,授予博士學位。跟我同年或前後屆的主治醫師都進了這個研究所,也都獲得了博士學位,成為台大第一批臨床醫學研究所的博士。我則是因為臨床工作太忙,而臨床工作內容已經足以提供我撰寫論文的材料,因此根本沒有去念研究所的念頭。
算起來,台大醫學院台面上的教授,大概只有我和陳定信教授是沒有博士學位的純 MD 了。目前醫學院的臨床科教授,應該都有博士學位。不過,我要特別強調的是:我們當年在醫學院,必須修習畢業論文的學分。所以,我在醫科四年級暑假開始,就跟着陳炯明教授做高血壓病歷的長期追蹤,畢業前也完成了一篇簡單的論文。
不是博士的博士製造機 1996 年,我應賴明陽教授之邀,在台大臨床醫學研究所擔任合聘教授,開始指導 MD-PhD 學生,至 2012 退休,共指導了十三位博士班學生,八位碩士班學生。因此,有人說:我是自己沒有博士學位的博士製造機,尤其是對畢業有困難的博士生,替他們做 CPR,更是我的專長。所以,我對博士生的困難有相當的體驗,也知道如何幫助他們。
前面提到,在日治時代,我父親就擁有博士學位,小我父親 30 歲的我,卻沒有攻讀博士。研究路上,全靠當學徒和自我學習,後來更可以指導博士班學生,個人研究上也曾獲得國科會傑出奬和行政院傑出科技人才。所以,我個人倒不覺得念博士班是絕對必要,只要有本身有研究熱情,豐富的好奇心,解決現實問題的決心,樂於與不同領域者互動,研究路上,念博士班不是絕對必要。
現在,在台大醫院內,有志待在醫學中心者,幾乎沒有不念博士班,變成博士學位,是必要條件,卻未必是充分條件。當然,博士學位念得漂漂亮亮者有之,但許多人卻是念得拖拖拉拉,最後勉強符合條件,狼狽畢業。固然,在長達七、八年的時間,是有修了一些學分,知道了一些研究方法學,但在 innovative mind 方面,似乎見不到什麼成長。
「研究補習班」 1996 年,我協助台大臨床醫學研究所成立在職醫學碩士班,以兩年的時間,週三、週六下午上課,讓毫無研究經驗的主治醫師,集體學習,掌握研究的基本方法學,學生必須完成論文,但不須 publish。這個碩士班我稱之為「研究補習班」,讓學生獲得研究方法學,以及針對某一題目練習探討。往後,要念博士班,也有了一些心理準備和基礎,不繼續深造的話,也可利用碩班所學於日常工作。
“Reorganization” – 博士班的師資和環境必須改變 所以,我覺得可以把碩士班的內容,濃縮成一年,甚至將部份內容整合到大學部的四年中,以五年的時間,完成學士和碩士,以滿足目前大學生覺得四年學習時間,不足以讓自己成熟的窘境。至於,真要念博士班者,一定要有研究熱忱和好奇心,更重要的是:一定要找到好的指導老師 (mentor),在四至五年完成博士學位。我們要安排必要的共同學習環境,讓學生有廣闊的跨科際互動學習環境 (social learning)。台大各學院有許多研究所彼此的同質性相當高,是否考慮把同質性高的研究所所合併,以達到 critical mass,同時也可以減少行政支出。我覺得台大目前不宜再擴張,而是需要把既有單位做 reorganization,使之能發揮最大效能。更重要的是,並不是每一個大學教師,都適合當博士班指導老師。年輕人把 20 幾到 30 出頭最盛的年華,耗費在一個封閉的實驗室,修習了一個不見得有品質的博士學位,在這十倍速的世界,是否虛擲了人生?
博士其實是專士 仔細想來,博士應該改稱為専士才對。現在的博士是針對某一特定題目做深入的探討,可說是 “know many things about one thing” 。但是從語意上來看,博士應該是 “know something about many things”。請思考一下以下的組合: know something about everything (通識教育) Know some things about one thing (碩士) Know many things about one thing (博士?專士)
因此,我覺得應把博士班改名為專士班,讓學生對它有個正確的認知,才能對要不要念博士班做出適當的抉擇。所謂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則言不順!有其道理。台灣今日的困境不就正是源於硬要把不屬於這塊土地的諸多定義強加於上?至於碩士班應該可以取個對應於專士班的名稱吧!
他山之石,各取所需 我們是否可以像英國,三年可以取得博士學位,不必修學分,但要完成論文,不須publish。不過學費甚高。依張俊哲老師在劍橋大學的親身觀察:劍橋大學制度的根本哲學大抵讓有天份、肯努力者得到最少的束縛和最大的啟發空間,對動機不強又不太認真者如何能畢業似乎不太在意,因為他們甚少是文明推進的主要動力。讓學生各取所需,也是資本主義的一種思維吧!台大的在職碩士班應該也是這種思維下的產物。
該是仔細檢討省思碩博班教育的本質,目標以及制度運作的時候了。大學和教師必須自己先想清楚,進行必要的改革和修正,然後,學生才能夠正確思考自己是否要念碩士和博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