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95 2016/07/20
回首頁 編輯室 活動訊息 臺大演講網 過期電子報 訂閱/取消
投稿/回應
GRIT (堅毅) 專欄
Advices to young scientists:讀研究所的價值

文/“Advisors”:10 位熱心的 “mature scientists” 編撰:張俊哲教授 (臺大昆蟲學系/本刊主編)

[前言]
在農曆過年期間,我發了 emails 給幾位師長,請他們針「念研究所的價值」提供建言 (email 內容詳如以下)。非常感謝所有老師們的回覆,不論是愷切的分享,或是謙讓辭謝,我都感受到老師們的誠意。在價值觀瞬息萬變的網路時代,要說出一個理念或經驗的價值的確充滿挑戰。在此向讀者們鄭重推薦這十位來自自然和社會科學領域的老師們的智慧結晶。


 

Dear XX 老師:平安!

很不好意思再度打擾您....

臺大教學發展中心電子報在 X 月下旬將發行本年度的第一季季刊。面對近年來少子化的衝擊、就業市場供需失調、媒體有失公允的報導等因素,使得年輕學子視就讀研究所為畏途與報酬率不高的投資,對於攻讀國內外博士班的意願更是低落。當然,我們了解並非每位同學都須要或適合念碩博士班,但因缺乏正確的認識而自絕於研究所大門之外,或是以混學位的方式念研究所,實誠為可惜。

因此可否懇請 老師針對「念研究所的價值」(特別是攻讀博士學位的價值) 提供寶貴的建言?只要短短的數十字到百字即可 (若您願意寫成數百字的專文,亦非常歡迎)。相信您智慧的言語將能給年輕學子在抉擇時有睿智的參考建言。由於我們需要些時間為專刊的出版作業,懇請 老師在 X 月 XX 日前將您的建言寄給晚輩 (chunche@ntu.edu.tw),勞請儘量以中文為之 (若喜愛以英文表達亦可),萬分感謝!

晚輩
俊哲 敬上 
 

(按:以下之文章序依姓氏筆劃編排)

[江運金副研究員/國家衛生研究院]
「精進解決問題的能力」並「培養發現問題的能力」應是讀研究所最重要的價值。在讀大學時可能比較強調培養解決問題能力的重要性,因此需要學習大量相關的知識與技術。相較而言,發現問題的能力較少被強調。然而發現並解決問題一直是人類社會進步的一大推動力,兩者是相輔相成。這兩者能力的養成可用於非常多的面向,舉凡學習、工作,甚至是生活層面上皆可以派上用場。

  然而如何落實呢?收集資料、吸收新知、詳加分析研判、擬定方法對策當然是必備的入門工夫。努力固然重要,思考力與創意更重要。研究所的學習注重小班教學,舉凡授課、研究皆是如此。這與某些行業培養新血的學徒制有點相仿,希冀經由這種類似一對一的討論方式,深入思考及激發創意,將用以解決及探索問題的竅門傳承下去。另外,同儕的相互學習也是非常重要。藉由日常的共事相處,學習別人如何發掘問題並解答。單位之間的交流也具備相近的效果,不論是校內外或國內外的會議都可增進視野相互切磋,補己之不足。交流的另一重要功能是建立志同道合的朋友群,形塑更多解決問題的資源。提升英文能力則可擴大交流,並與世界其他其它角落的同好一起討論問題及分享成果。

  讀研究所好比武俠小說中所描述的上山學藝。除了下定決心學好功夫之外,也需雲遊四海與他人切磋武藝。希望每人皆能藝成下山,或為漁樵耕讀,或續傳薪火,或成新門。

[林依依教授/國立臺灣大學大氣科學系]
In the past 3 years, I had to make more than 10 overseas trips per year to many different countries. A question was often raised, why recent Taiwanese students seemed to have much lower sense of urgency and lower motivation to achieve, as compared to before? Do they not concern that in the next 10 years, they will be facing steeper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s, even if they will to stay in Taiwan?

  To be honest, I also do not know the answer. One thing I do know, however, is that many people do love and concern about Taiwan’s young generation and gave sincere suggestions to speak truth in love. I hope you will find the following 3 articles useful and see positive values in them. They do not need to have to say it. The reason for them to say is because they mean very well for us and Taiwan. Hope our young generation can greatly strengthen their international competiveness, for their own careers too. Pursuing PhD studies abroad or in Taiwan, is an option to consider, because it gives rigorous training on mind and perseverance. It does not mean that one has to be an academic for career, the training of the mind can actually apply to other disciplines too. The world is progressing so fast outside Taiwan. Let us awake to this reality and do as much as we can to progress. May God bless you all.

Recommended articles:

  •  中央社 2014/11/02
    長年在海外的張懋中觀察,相較於歐美,台灣學生較少熱情、自信與野心,缺乏「Can Do」的信心與鬥志,將嚴重損害台灣的國際競爭力。http://www.cna.com.tw/news/aedu/201411020188-1.aspx
  •  2014年05月10日 04:09中國時報
    嚴長壽:台灣不缺批評,缺執行者
    公益平台文化基金會董事長嚴長壽昨天上午應中研院國內院士季會邀請,以「台灣改變的支點」為題發表演講。他說,現在大家一天到晚批評政府,看不到希望,但台灣不缺批評,也不缺看到問題的人,台灣真正缺的是願意捲起袖子、貫徹執行在自己領域到成功的人。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0510000852-260102
  • 013/11/27, 中時電子報
    李安:台灣人才優秀,思想怠惰
    導演李安昨天針對台灣電影再說重話:「台灣創作環境自由,人才優秀,但思想怠惰,得多充實,再不加把勁不行了。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31127000836-260115

[林發暄教授/國立臺灣大學醫學工程學研究所]
進研究所可獲得最明確的一項成果即是文憑。在我們傳統文化以及今日社會競爭的場域中,文憑長久以來緊密的與工作保障,以及社會經濟地位提升連結在一起。然而,文憑本身的價值在許多人士 (不論是學術界或非學術界) 的眼中,都是極為短暫的:或許在初入社會時有所幫助,但是很快地在人生的下一階段,文憑所能主宰的能力變快速流失。取而代之的是工作成就,同行評價等等。若是研究所的價值不僅是文憑而已,那它的價值到底在那裡?

  就我自己而言,念研究所主要關乎兩件事情:了解研究是什麼,以及了解研究的方法。當然,也包含了所選擇的專長項目,但這是一項可由各種管道獲得資訊。因此我在此就暫時略過,我想談一談較少被注意的前兩項。研究對我來說,其實就是追求真理以及傳播知識這兩件事。研究所則是提供從事這兩項工作的場所。許多與 ”研究” 兩字相關的活動,都是這兩件式的具體行為而已。例如構思理論,觀察自然人文現象,進行實驗分析等,為的都是追求真理。而學校內常見的上課,討論,報告,乃至於參與會議,論文發表,甚至與社會大眾溝通,也都是傳播知識。能秉持追求真理的心來傳播知識,則有機會成為社會良心為正義發聲。能為傳播知識來追求真理,便有可能跳脫知識分子象牙塔的刻板映像而和大家生活融合,產生共鳴。

  然而你所選擇的研究所是不是一個追求真理與傳播知識的理想環境?還只是個掛牌的學術工廠,好讓你在人脈、名氣、權力,以及各種量化指標的遊戲中度過你人生的精華時光?這是需要自己好好摸索與了解的。我自己希望學生能自己從內心了解並且接受研究的價值,進而尋找一個良好的環境自我成長。這樣在進入研究所的過程中,以及離開研究所之後的人生路上,都能認可唸研究所是一段值得的旅程。

[姚孟肇院士/中央研究院分子生物學研究所]
為什麼要唸研究所?博士班一唸六七年,唸完了還不知道就業市場能不能容下這個專業,當然然要想清楚。

  我主持招生工作時,最不想看到的是:大學畢業了不知道該做什麼,便來報考研究所的學生,耽心他們成為痛苦的迷途羔羊。可是你若對求知有熱忱,覺得探索新鮮事務,創造新知識,是一大樂趣,那就不必疑惑,勇敢去做。研究所譲你學習如何提出問題、收集資料、思辨內容、找出答案。學會這套功夫,專業可以做得更好,生活更加充實,可以一輩子做自己喜歡的事。人類文明,或許就此推進。何樂不為?

[許瑋元教授/國立臺灣大學資訊管理學系]
我認為攻讀博士班學位的心態要與唸研究所有所不同。我常常跟博士班學生建議:進入博士班不能有單純當學生的心態,要將其視為選擇進入某個專業領域工作。每一個專業領域都有不同的職場文化和特色,念博士班的主要工作是研究,將來的職涯發展大多會是教職或是研究機構。就如同我們常說要找一個快樂的工作,我建議學生要問自己是不是真正喜歡做研究以及了解博士畢業後的職涯發展 如此才不會讓自己浪費人生重要的黃金歲月。

[陳俊宏教授/國立臺灣大學生命科學系]
讀研究所不是義務教育,也就是說,不是每個人都需要念研究所,念研究所更不是逃避就業的避風港。

  或許有人會說,現在的大學教育是通才教育,因此必須經由研究所的訓練來獲取較佳的就業保障。真的是如此嗎?環顧世界各先進大國的教育政策及業界用人,有多少是將讀研究所的菁英教育當作職業保證班?不同領域對人才的需求會有不同思維,有些確實需要在學術界接受更進一步的訓練,但有些領域迫切需要的是實務經驗。

  Francis Bacon 說過 “Reading maketh a full man; conference a ready man; and writing an exact man.” 有人將這句話翻譯成中文:「讀書使人淵博 (頭腦充實),討論使人成熟 (明辨是非),寫作使人精確 (知識精確)。」因此,讀研究所不只是比大學多讀些書,應有更多機會參加研討會,要寫論文的研究所,更要在寫下白紙黑字之前,更要經過研讀、討論、深思、辯證、分析及歸納來確立個人的觀點及論述。需要驗證的研究主題,更需經由觀察、提出假說及做實驗來提出具體的證據,而非僅止於學習一些實驗技巧。當然,這必須在一個大前提下:指導教授不是將研究生當成棋子,讓研究生能學習獨立面對問題及解決問題。 

[陳振陽特聘研究員/國家衛生研究院]
人們對一件事情的抉擇,常以「價值」來依據。價值大略可分「短期」與「長期」兩類。兩者常互相衡突。目前在台灣攻讀博士學位的報酬率偏低也是事實。這是從「短期價值」來衡量。對一個「天賦」具有研創能力的年輕人而且言,攻讀博士學位可增強研創能力,而這個能力㑹陪伴一生。「長期價值」相對的很高。「創新」會主宰未來國家社會的發展。研創能力的增強,對個人及國家郝會有很多長期的貢獻。謹以研究界的老兵,提供淺見與新秀們分享。

[陳毓文教授/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系]
大約在 20 年前,念研究所的價值不是個會被提起的問題,但到了今日,在華人崇尚高學歷的台灣社會中,卻有越來越多的人在問這個問題?原因無他,因為大家似乎看不到高學歷帶來的「價值」,或者更正確的說,看不到高學歷者能夠獲取應有的「就業或經濟保障」,故其價值自然也被質疑。然而研究所的學習就只是為了追求較高的經濟報償嗎?這想法的背後有相當大的迷思,因為就算是 20 年前,所得也未必與學歷成正比!若再談台灣現今社會,單從經濟價值來看,念研究所的確失去了它的優勢,但若是為了追求知識的樂趣 (研究)、為了將自己所學分享給更多的人 (教學),則唯有投入研究所的學習方可達成這些目標。我希望大家能夠問問自己,為何要念研究所?如果你熱愛你所投入的領域,希望創造新的知識,你也希望能將所學分享給他人,能夠將知識傳遞下去,則不用管別人的擔心與質疑,研究所的學習會讓你樂在其中,而其價值自能彰顯於此了!

[楊慕華教授/國立陽明大學臨床醫學研究所]
我的高等教育,包括大學教育與博士班訓練都在台灣完成,我的體會是:研究所的訓練,對一個年輕人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學生將從大堂課一對多的教學方式,轉換成和指導教授一對一的討論學習。對台灣的學生而言,從小學到高中,甚至到大學,分數幾乎是評判一個人學習成效的唯一指標。但在研究所,分數不再重要,知識不再是片段的記憶。理解力、創造力與表達力在研究生的階段能得到更充分的訓練;重視實作的自然科學,更可以獲得大量的操作經驗,這在大學階段是不會有的。但是,碩士訓練僅有兩年,修課又佔去大半時間,因此,對於研究課題深入而完整的獨立思考,以及鍥而不捨的鑽研,只有在接受博士訓練時才可能學習與體會。更重要的是,享受純粹知識創造的喜悅,也只有在博士班才能獲得。這些經歷,即使對未來不是以學界為唯一規劃的學生而言,也是彌足珍貴的。

[賴明德教授兼教務長/國立成功大學生化分生研究所;成大教務處]
人類應該是具有自由意志的,但在一生中所作的抉擇,還是常受到時空、智慧、及情緒之控制。所以我們能作出正確之決定,其實是不容易的。我們會因正面之原因做一件事,也可能因為負面的原因做同一件事。

  決定是否進入研究所學習,或更長期之博士研究,是須要從多方面考慮。正面的原因通常包括:(1) 希望完成更高深或更重要之事物;(2) 對於創造新的知識有興趣;(3) 對於研究例行工作能感覺樂在其中;(4) 期待增加自我之能力或地位。另一方面,負面的原因則肇因於:(1) 其他人對我們的期待;(2) 目前沒有合適的其他工作;(3) 希望未來有個穩定的工作。假如我們因為上述之「正面原因」,選擇進入國內外優秀大學之研究所學程,則未來在畢業後是有不小的機會可以完成自我的期望,而對於生命及宇宙產生更大的貢獻。 
 



 

 
文章發表日期:2015/04/23 / 瀏覽人數:3648
電子報分類
編輯手札 ( 62 )
重要消息 ( 36 )
教師龍虎榜 ( 44 )
TA 實驗室 ( 34 )
GRIT (堅毅) 專欄 ( 18 )
愛習一點靈 ( 130 )
書香悅讀 ( 6 )
教學世界村 ( 16 )
教學魔法書 ( 72 )
教學風向球 ( 15 )
數位修煉 ( 91 )
遠距新視窗 ( 4 )
椰林會客室 ( 16 )
未分類 ( 38 )
本期焦點 ( 14 )
教學發展中心十週年專文 ( 17 )
讀者屬性分類
T 教師
A 教學助理
L 學生
S 職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