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孫烜駿 (臺大學昆蟲學研究所碩士)
人生是一趟不斷選擇的旅程,對於臺灣許多年輕學子而言,求學歷程所面臨的選擇尤其重要,究竟是要先就業,還是升學?近年來,在台灣社會、新聞媒體,與同儕壓力等因素的影響下,直線型的升學體制,已演變成無可避免的單行道,從小學、國中、高中、大學,甚至到研究所。有些人認為取得高學歷代表未來機會越多,也有些人大學畢業後不知道做什麼,或是找不到工作,就認為應該繼續念研究所。可惜的是,這樣的觀念往往忽略了讀研究所的意義與價值。

對我而言,研究所階段的訓練十分難能可貴,培養我做學問的態度與解決問題的能力。有別於大學修課、交報告、考試的循環,研究所並非大學階段的延伸。老師不會一再提醒我們什麼時候該做什麼、修什麼課、實驗如何進行;相反的,研究生需要更多時間規劃研究所生涯,自行閱讀文獻、主動找教授討論,研究生甚至必須比教授更清楚自己的研究領域,決定自己所需要的究竟是什麼。因此,讀研究所不但培養學生對專業知識的探索,更重要的是考驗學生是否能獨立自主與負責。
此外,讀研究所不單只是個人的學術活動,人際關係也是不可或缺的一環。選擇指導老師就好比選擇婚姻伴侶,良好的師生互動不僅能穩固研究所階段的基礎,也能夠讓指導老師掌握學生的近況,給予適時的協助;然而,師生間若缺乏有效的溝通,加上學生因懼怕而不敢主動找老師討論,可能造成衝突與對立。另一方面,研究生也須特別留意與同儕間的互動,彼此包容、避免不必要的衝突,將焦點放在團隊合作上。用心經營人際關係至關重要,研究所階段遇到的老師與同學甚至能成為人生道路上的精神支柱。
攻讀研究所的歷程,同時也是一場心靈之旅。過程中勢必會遇到許多困難,包含研究與人際上的挫折,龐大的壓力甚至讓我每每想放棄,或是找一個妥協的方法。儘管歷經無數次的失敗,對解開科學謎題所懷抱的熱情,總能不斷的支撐我朝既定目標前進。以我的碩士研究主題埋葬蟲的社會行為為例,每次做實驗觀看它們的行為時,我始終相信它們有許多重要的啟示要告訴人們,讓我能夠從無數的失敗跌倒後,重新再站起來。面對困境,我鼓勵研究生能樂觀地看待失敗,因為從失敗中所學習到的功課甚至比成功更寶貴;也當懷抱初衷,常常檢視自己所在的位置是否仍朝向理想邁進,回首過去的努力已帶領我們走了多遠,才能重拾信心將最後一哩路走完。
念研究所的價值因人而異,為了取得文憑、當做出社會前的歷練,也可以是為了熱情。不論你的答案屬於哪一種,慎重但也抱持開放的胸襟去感受與學習,有一天回首來時路,你將發現研究生生涯為人生風景增添許多色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