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依帆(教學發展中心教師發展組幹事)
教師發展組的同仁曾有一個理想:若能在每位教師心中種下一顆熱衷教學的種子,那麼十年後我們或許可以影響本校將近一半的教師。今年臺大新進教師研習營 (新師營) 已邁入第九個年頭,因此這個想法已接近「夢想成真」的階段。
2014 年對於臺大教師而言,是創新的一年。教學的生態與環境已經從傳統的講授式教學,演進到運用科技工具來輔助教學。例如近年蔚為風潮的線上課程,已形塑新的教學氛圍。今年的新師營針對新進教師即將面對的教學挑戰,設計一系列實用的課程,也揭開新進教師三天兩夜的充電之旅之序幕。
設計一堂吸引學生的課程 歷年新師營安排於九月開學前舉辦,旨在研習課程結束後,能提供新進教師調整新學期的課程的新契機。有別於過去傳統以教師為主的備課方式 (含撰寫課程大綱、選定教材、製作投影片),研習營講者帶來的新的課程設計理念,著重課程內容以學生的學習為導向,重視學生吸收程度,而非教師講述了多少分量。換言之,『如何引發學生學習動機』是研習營希望傳達給新進教師的重要想法。土木系黃尹男副教授分享:為了讓學生瞭解地震與建築結構的關係,透過情境作業之設計,讓學生設計校內立體停車場,且能通過震動檯的試驗。在分享的影片中,學生的歡呼聲吸引了新進教師的目光,傳達:『我們成功!我們懂了!』的重要訊息。研究微生物學生科系的張麗冠副教授提到讓學生在期末試做優格和分享彼此的成品,藉由原理和實做之有效聯結,鼓勵學生可思考往業界發展的契機。
許多講者皆不約而同地分享透過分組討論、演練實作、多媒體教材運用及翻轉教室等創新課程設計理念,提高學生學習旨趣和動機,且能建立學生成就感,讓學生充分明白學問不僅是從 Google 或維基百科上取得的文字資料,更是可從生活各層面探索而來的智慧結晶。
發展適合新世代學生的教學法 研習營中不少受邀分享的老師提到近期教學的改革:他們不再製作內容過於炫麗的投影片,因投影片的資訊對誘發學生產生想像力和好奇心仍有一定限度,且不一定能促使他們主動從教科書獲得知識。雖電子書已逐漸普及,但是心理系葉素玲教授及人類系陳伯楨副教授指出:根據實證研究,電子書對於強化學生的記憶能力仍比不上紙本教科書。
心理系葉素玲教授、人類系陳伯楨副教授、口生所周涵怡助理教授指出:讓研究生具有試教的經驗,可將所學知識重新消化、組織、再傳達,且能一併提昇其教學熱忱。另外,鼓勵學生擔任教學助理,也具有相近之正面果效。讓這些「潛在教師」在求學時期就為教學做準備,可奠定好基礎,且對教學的傳承助益頗大。
建立良好師生關係 至於師生關係,生技系張麗冠副教授提到記住學生的姓名的正面效益。電機系葉丙成副教授分享可透過各式線上媒體認識學生。雖擔任必修課程的老師須付出較多的心力,但能與系上的同學互動更多,更能熟悉學生的特性及專長領域。另外,擔任導師也是一個能直接接觸學生的管道,社工系陳毓文教授及人類系陳伯楨副教授在導師論壇聲動地分享與導生間互動的點滴,讓在場的新進教師更倍感教育志業之重要所在。
其他重要的建議還包括「在第一堂課樹立課程規範之重要性,此項工作表面上看似容易,但在實際執行上卻有很多「眉角 (台語,意即要領之意)」。講者建議宜在期初將課堂原則清楚傳達,可避免學期間各類突發情況,雖可適時彈性調整規範,但切勿影響整體公平性,使課務執行更為順暢。
根據教學評鑑即時調整教學內涵 莊榮輝教務長以輕鬆的口吻建議:收到教學評鑑時,最好坐著看,以免昏倒。雖是有趣的譬喻,卻也指出新進教師在第一次收到評鑑結果時,好似遭遇震撼教育。所有講者異口同聲地提醒新進教師:教學評鑑值僅是參考指標,學生的文字意見可作為課程調整的部分依據,例如由期中教學反應意見,老師們可以在課程進行到一半時獲得回饋,即時調整教學步伐。學生文字意見五花八門,雖有挑剔之字句,但也不乏加油打氣的內容,使得老師們可獲得正面教學能量。
前輩的殷殷叮嚀 教學是需要熱情的,而且熱情具有感染力。但熱情也可能在教學生涯中慢慢被消磨,不可不慎。人類系陳伯楨副教授提及在博士班所累積的研究資訊,常在教學工作前幾年就不敷使用,因此持續地自我充實非常重要;老師們可以建立跨系所的同儕感情,或可透過教學發展中心所舉辦的社群計畫,以及校內其它進修活動,相互提供資源或是情感支援。若有機會申請到國外進修或是休假的機會,建議應好好把握充電的契機,使教學熱忱得以維持,甚或向上提升。

其實每位老師的都深具影響力,請勿因一時教學研究稍有挫折而輕忽自己。身為學校非常重要的生力軍,希望每顆熱愛教學的種子能在教師心中發芽茁壯,進而開花結果,代代相傳。
(註) 2014 年新進教師研習營更多教學、研究及專題演講將陸續上線分享,敬請卓參台大演講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