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妍慧(教學發展中心教師發展組專任助理) 採訪初稿/ 經濟系-鄭庭安同學
真正的探險旅程不在於發現新風景, 而在於開啟有能力觀看的全新眼光 ──Marcel Proust
本次專訪中,邀請曾擔任《當代事務的全球觀點》通識課程教學助理的高思傑,以此門課為例,分享討論課在通識教育中發揮的教學目的與學習策略。 在採訪一開始,思傑分享從教學助理工作中體會到通識課的教學目的──在於「開啟學生有能力觀看的全新眼光」。具體來說,以這門通識課為例,其期許學生發揮學習動能去瞭解並思考多元化的當代事務議題,透過跨領域、跨學院之間相互學習討論,尊重不同的聲音,培養思辯能力。所以,此價值的實踐就是,教學助理在課程中協助學習的角色工作就須妥善且充分發揮,運用討論課的活動規畫讓不同學科領域的學生彼此分享交流、相互腦力激盪、訓練他們擁有公眾表達能力,能夠獨立運用淺顯易懂且組織清楚的思考邏輯作出立場評估與分析。並且,教學助理透過活動設計使學生之間嘗試體驗不同聲音的世界觀,開啟全新眼光去瞭解他人如何關注、面對當代社會、國際事務與群體結構。
小組團隊經營的第一步:適才其所的發揮
如何讓小組成員的每個人任其適位,是非常重要的第一步驟。小組成員們都需要反思再次瞭解自己的個人特質,並讓其他人認識自己,同時將自己的能力所長和個人特質性向,與他人協調、融合團體中,使得合作關係能真正發揮創造力。所以在經營正式討論課之前,思傑透過「破冰:認識彼此」的活動設計,讓學生彼此初步認識對方的性向所趣、個人特質所向。在第一堂討論課時,設計一些活動讓同學們之間互相熟悉,例如讓大家各自在一張紙上寫下自己的姓名、系級、學號,以及讓他人一定要認識自己的三個特色。在所有人都自我介紹完後,助教會隨機抽取這些紙條,念出上面的資訊,讓同學們搶答,藉此加深同學們對彼此的印象。
學習觀看世界的基本訓練與態度
思傑助教認為相較起傳授為主的教學型態,討論課在通識課程的應用更為靈活。以該門課程來說,並沒有針對特定的主題設限,涉及各式領域的主題討論,涵蓋時尚、環境、家庭到死刑議題等。教師在教學規劃上力求選修學生來自不同科系,且課程助教也力求來自不同研究領域,以因應不同主題,使討論課發揮不同的活動設計和帶領效果。為了使這通識核心能確實的發揮出來,思傑助教說每週的課程準備是全面性的,由指定讀本的補充教材開始、到討論活動的教案規劃和設計,以及課後延伸的學習作業等,每一項教學規劃需有相互關聯的嚴謹度。當然,在協助教學過程中,他也從老師的教學方式中體悟出這門通識課程想要為來自多樣化學科領域的學生們,帶出幾項重點的學習價值:「培養學生在團體中分享交流、學習聆聽與尊重、用自己的語言作綜合性表達,逐漸形成屬於自己的一套系統性思考模式。」 為啟發學生擁有全新眼光的觀察能力,就須分享與互動,建立表達自己,尊重他人能力的過程中不斷的訓練。這基礎訓練不但能夠敏銳感知,深度思辯,同時也具有批判、想像、創造、審美的能力。教學以學習者為主體,鼓勵主動學習,積極參與;尊重每個人的特質並給予不同的表現機會,以幫助學生開發自己各方面潛在能力,完成自我的實踐與成長。
(一) 團體的分享交流 此門課分組合作學習是由教師和助教根據學生特質與教學需求,將學生進行異質性分組。實際模式的原則,是打散各個學系與年級分組,期望同學們能夠了解多元性組合的思考脈絡與價值觀。課程除了提供同學對於時事的瞭解,也希望同學們可以學會合作關係,擴展個人的社群網絡。 思傑舉例,某一週的討論主題為 「時尚-FASHION」,同學們需要搭配出自己喜愛的服裝來讓大家品評,透過這個活動,同學們能夠分享彼此心中的美感與時尚,當然,為了讓同學能夠大方分享心中的喜好,思傑他會事先製作O/X的牌子,讓同學用舉牌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意見,達成既能分享,亦保有一定的隱密性的雙向優勢。 還有,曾一次期中活動,小組需透過「包裝」來行銷其中一名組員。此時助教須擔任小組間的協調者,協助學生釐清概念。每個小組發想討論的階段,助教扮演著重要的穿針引線任務。對於專案設計的流程,發想過程中的引導,有哪些可以應用,有哪些需要調整,哪個點子卡住了等等助教需統整以上這些給些具體想法,... ...這些過程就能讓工作坊的分組討論發想,更為流暢。進而,學生當概念想法轉化為實體操作的專案計畫,經過去蕪存精的團隊合作過程,讓專案的創意和探究發揮在現實生活裡可行。此活動不僅延伸了分享的意義,且助教也須從學生的分享過程裡,去帶領他們進階地與組員產生更多的實體互動、讓他們依據發表主題,與他人進行溝通與意見交換。
(二) 學習聆聽與尊重他人意見 在挖掘自己看待世界的新能力之前,另一項學習功夫就是「學習聆聽與尊重他人意見」,並且它也是團體交流和協調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能力。當團體聲音出現較為極端的強弱勢時、或是合作間不協調時等問題的核心,往往是出在自身的聆聽態度__因為「選擇式的聆聽」而導致。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原因是來自疏離感和優越感。一者小組成員間不夠同理的去理解彼此特質而產生疏離感,再者是來自個人學科能力的自身優越。例如,當學生彼此不關心發言內容,就會開始放空;此外,當覺得自己比對方高明,便急著伺機鋪陳自己發言的機會。這些都不是一個良好討論課的經營模式。 所以,思傑助教說關於如何讓學生了解聆聽的重要性,以及如核小組成員之間凝聚專注力與建立尊重,這是每位助教須細心經營的一環節。在引導學生探討議題時,對於其他同學發言時,他會提醒:「首先,細心聆聽別人的意見。」告訴大家,討論課規畫的各式全球化之議題就是為使學生涉獵不同領域,善用通識課當中擁有來自不同科系的學生、仔細傾聽不同的觀點、尊重地表示異議的能力和開放的心態,互相學習。以學習聆聽為基礎,才能夠使學生的學習能力繼續往較深層面向提升。思傑分享自己往往看到小組交流討論時,發現學生因做到聆聽的態度而發揮出良好的學習成效。例如,小組的某一同學可能提出之前任何人從未有過的觀點,那些書面表達能力欠佳的學生很可能在討論中脫穎而出等等。如果一切進展順利,這些討論會很有趣,對學生而言是激發活力、綜合思想的一項非常棒學習經歷,對助教本身也是一種開創性的學習。
(三) 使用自己的語言作思想表達 通識課程的設計,是從涉獵不同領域的比較和融通,來了解人類文明的共同內涵和知識道德深度,培養和奠定作為一個「完整的人」的基礎。這部分可從訓練學生分析閱讀文本內容面向切入說明,高思傑認為閱讀也是一種群體活動,同時它也是另一種社交行為。他為小組學生設立一個標準:「試著從文本中擷取出自己有興趣或是需要的部分,並再使用自己的思考邏輯對文本進行意義詮釋。重點是希望學生能透過閱讀和以理解的工夫從中獲得對自己有所啟發的想法,而不是整份囫圇吞棗地讀完一遍罷了」。 除此之外,他會將每週的指定閱讀資料,先行查詢相關文獻或影音材料的補充。進階地加入在正式的討論程序中,引導由相關領域背景的學生向其他學生解說內容、分享想法,讓學生對討論主題更加深刻理解,再者透過討論活動進入理解他人的過程,達到自己對該議題觀點的建立。他提醒,在同學互動的過程,教學助理應作為同學溝通的橋樑,將不同的知識化為淺顯易懂的語言,讓同學們能夠更清楚彼此的看法與理念,並且給予他們鼓勵,使他們勇於表達自己的想法,就算是閱讀文本,亦能鼓勵學生用自己的語言去詮釋所看到的知識內容,藉由閱讀分析達到使非相關領域的同學能夠認識自己的思想世界、引發共鳴。 倘若是值得閱讀的文章,如以三一一大地震為例,課堂教師挑選的閱讀文本是關於一個家庭重建的故事:「因為他們住在福島,所以他們會憂慮自己所吃的東西是否對於健康有所危害。而其他家庭也面臨相同困境進而分崩離析。」這樣的故事相當震懾人心,學生必能從中體會情境,而且該篇文章的敘述優美,逐字逐句讀完對於個人不論是文字的應用上或是心靈的提升應有相當幫助。諸如此類的文章,思傑助教再次強調:「我會在課堂上進一步要求學生每人運用自己的話語方式作文章的重點描述,這就是能確實瞭解學生能否從中嘗試體會某重大事件發生後對社會、人類所產生影響有多少嚴重程度。」此用意是希望讓學生瞭解一個事物的意義通常不存在於老師或書本的論述內容的表面之中,而是存在於所有參與課程的人,將其思想或觀點貢獻於討論這個事件之上。
通識終極目的:開啟學生有能力觀看的全新眼光
思傑分享了這門課的挑戰與收穫,讓學生從中找尋自己所真正關心和感興趣的議題。透過討論課的一套系統性學習訓練,培養了他們合作溝通、優勢互補的團隊意識,對於議題的處理進行一種跨學科的整合性探究,提高團隊小組間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通過充滿挑戰和理性思維的研究過程,激發起他們強烈的求知慾望和研究興趣。這將對學生全面素質的培養、以及對他們世界觀的科學能力的形成,產生深遠的影響。 參與過這門課學習的學生和助教在學期後都有這樣共同的體會:希望臺大的每位學生都有機會加入選修這門通識課程,接受開展性的全球化思考和實作演練,不僅有助於學習力的提高,更可給自己另一種觀察世界的全新方法,對未來的自己是受益良多的。如同這門課的教學目的所期許的,使學習者經過一門課的啟發與洗禮,在未來走出校園大門後,面對複雜的未知世界時,仍能有效地運用系統性思考繼續深造自身的領域,拿出理性的目光將世界各處的議題看得更廣闊些、深遠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