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95 2016/07/20
回首頁 編輯室 活動訊息 臺大演講網 過期電子報 訂閱/取消
投稿/回應
教師龍虎榜
輕鬆建立良好師生關係

文/張依帆 (本中心教師發展組幹事)

  建立良好的師生關係,對老師而言,其實不是件困難的事。但的確,仍有教師在教職生涯中,曾對成立良好的師生關係而感到困惑及挫折。有鑑於此,臺大教學發展中心在 102 年上半年度的「領航小聚會」中以「師生關係」為主題,邀請本校資深老師中文系梅家玲教授搭配電機系黃鐘揚副教授拋磚引玉分享。與會教師經驗交流、相互打氣,也讓建立良好師生關係,在一時間拼湊出完整的架構。

創新課程設計 - 讓學生愛上課程的同時,也被敬愛的老師所吸引!

  學生對一堂課程感興趣,其實可由二個層面來解讀:其一是受到授課老師人格特質的吸引;再者是對課程內容感到興趣。

  二者都符合條件的情形下,師生關係相當容易建立。或受其中一種因素影響,也可以持續不錯的師生關係。當中僅對課程內容有興趣的學生,往往也有因此開始與授課教師產生良性互動的情形。

  歸納後發現,學生若是對課程內容沒興趣,同時亦對授課教師的教學風格不滿的情形下,師生關係建立不易,而且也很容易產生磨擦或不愉快的經驗。若常有此種人際交流的問題,長遠來看,對教師教學仍有很大的影響。

  所以提升學生學習動機及增加整體滿意度,對教與學的雙方,是刻不容緩的大事!說來容易,做起來,其實蠻花腦筋的。而梅家玲老師克服了這個困境,從創新課程設計來吸引學生重拾對國文的熱情。

  大一國文一直以來都是許多教師很傷腦筋的科目,為了不要讓它變成「高四國文」,梅家玲老師便在作業設計上下了許多功夫。舉例來說,大一國文中「作文」這項作業,一直不受學生青睞,主要是在長期僵化學習的模式下,寫作似乎永遠一成不變、了無新意。

  而梅老師的作業,讓枯燥無味的文章活化了起來。老師發現臺大的學生來自四面八方,不一定都是台北本地人,對台北這個城市的了解或許還不深刻。梅老師請大一同學多人一組,各自買一張相連台北市及新北市的「公車車票」,從起站坐到終點站,以公車移動方式觀察這個多彩城市的變化後,文體不拘地完成「寫作」這份作業。老師這個作法,誘發同學對於寫作的熱情,深化了同學的情誼,更讓修課的學生愛上國文、愛上百變梅老師。再以其他多元的課程設計配套進行,建立一門「大學獨有」的國文課,順利擺脫高四國文的僵固印象。當然,也很自然地鋪好師生間交流的橋樑。

業界 mix 學界 + 創創,讓學生多元表現、多方發展,增加師生互動機會!

  由於領域的不同,電機系黃鐘揚老師分享另一種師生模式:實驗室研究團隊師生的關係建立。黃老師過去的經歷是在業界發展,業界做事的方法、合作的對象、研究的方向等,其實與學界大有不同。

  「心態上的調整」是很重要的。從做研究的方法談起,業界與學界其實就有些差異;帶領研究生的作法上,當然也需要調整。在交付工作及任務時,一開始也有些轉換的問題,但這些年的磨合下,也漸漸有了自己的風格。「清楚界定規範及制度」是黃老師的首要原則,因為實驗室有許多共同事務,是需要共用的團隊共同經營的。當然,這些規範也在執行的過程中曾被學生質疑,但黃老師覺得,身為老師還是要有自己的原則,決定權還是在老師的手上。這個過程成功的立基點是在於:老師應該要花更多的時間去與學生溝通。

  規則談多了,的確讓學生會對老師有距離感。所以黃老師另一方面也建立了一套鼓勵制度,會不定期舉辦各類聚餐及出遊活動凝聚彼此的感情外,黃老師也將自己喜愛的良好習慣分享學生,黃老師有規劃出實驗室的體育課,讓團隊動腦後,也多動動身體,常保健康有活動。

  「產學結合,讓學生學以致用,並擴展未來出路。」這個無心插柳柳成蔭的小故事,間接讓許多學生更安心放心地跟著老師一起努力。起因很單純,由於想給學生研究經費,所以老師多年前試著與產業接洽,讓實驗室的學生有機會到業界去實習,對學生而言是一大福音。另一方面,老師也鼓勵學生累積未來創業的能量,鼓勵學生修習創意創業學程,增加多元競爭力。

  最後,老師在作業設計也同樣下了不少功夫,在一門讓老師接連獲傑出教師獎的程式課程中,老師改變過去請學生從零開始寫的作法,改將完整規格書事前撰寫出來,再將當中的小部分移轉由學生接手完成。這樣的作法,讓學生可以有個完整的架構及範本,也必須花許多時間及心力去完成後續被交付的作業。如此的作法,學生當然也有抱怨,但更大比例,是燃起學生想完成作品的靈魂,會更主動學習。

  教學的點滴成就了黃老師亦師亦友的師生哲學。這深厚情誼,不言而喻。

  目前在教師交流的網站中 [1],有簡單列出增進師生關係的方法,也同時提醒教師一些盡量不要陷入不必要的危機中。我們歸納整理出幾個實用的技巧供教師參考。這些小技巧無獨有偶地也在本次活動的分享內容重覆被提到。

  1. 帶著您的朝氣及笑容踏進教師,試著記得他們的名字及長相。讓學生感受到老師他們是沒有距離的。
  2. 課程之初建立好課程規範或標準,並與學生清楚說明自己的界線何在。說明內容要具體,讓學生從學習之初就理解這堂課程的規範及這位老師的教學風格。規範一旦設立,就請徹底執行。對同學也需一視同仁。
  3. 一些讓學生有機會在課餘之際能有機會與老師聊聊。學生有時或許只是需要一位智者的意見,或是一位朋友的傾聽。正面、不偏頗的對話內容十分關鍵。
  4. 試著從學生的角度思考問題,包容過度或許不當,但在瞭解問題背景下給予適度的支持也是很重要的。
  5. 支持學生學術之外正向的活動。若有時間,甚至參與學生的活動,無論是運動、演講會或其他學校的活動,當學生感受到支持的力量,會激增他們的動力。或是將自己的興趣分享給您的學生,增加更多課餘的互動。
  6. 相互尊重。感情再好的人際關係,都不能失去對對方的尊重。具體地說明你對尊重的概念,建立一個互知互信的關係。

但請盡量避免:

  1. 避免為了各種私人目的去寵壞您的學生。
  2. 避免讓學生覺得,您僅成為他的朋友。朋友及老師的角色是可以同時存在的,請時刻提醒自己還是同學的老師;而同學仍為您的學生。

  教學的領域中,許多環節都可以活化。或許要多花點心思,或許要多與同儕討教交流,但相信每位老師,都能找到一個起點,讓自己輕鬆建立良好師生關係,讓自己愛上教學,對教學更有自信。

附註:

[1] Teachers.net http://www.teachers.net/  

 
文章發表日期:2013/10/22 / 瀏覽人數:1757
電子報分類
編輯手札 ( 62 )
重要消息 ( 36 )
教師龍虎榜 ( 44 )
TA 實驗室 ( 34 )
GRIT (堅毅) 專欄 ( 18 )
愛習一點靈 ( 130 )
書香悅讀 ( 6 )
教學世界村 ( 16 )
教學魔法書 ( 72 )
教學風向球 ( 15 )
數位修煉 ( 91 )
遠距新視窗 ( 4 )
椰林會客室 ( 16 )
未分類 ( 38 )
本期焦點 ( 14 )
教學發展中心十週年專文 ( 17 )
讀者屬性分類
T 教師
A 教學助理
L 學生
S 職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