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95 2016/07/20
回首頁 編輯室 活動訊息 臺大演講網 過期電子報 訂閱/取消
投稿/回應
椰林會客室
將研究深植教學,培養具領袖氣質的學術人才 ── 流行病學研究所陳秀熙教授專訪

文/李佳欣(本中心特約記者)

陳秀熙老師  「教學與研究如何同時兼顧?」是不少大學教授都曾經歷過,或者正在面臨的問題。過去,中心電子報採訪本校的傑出教師,多從老師們的教學、研究甘苦談中,了解老師們個人的對教授這份工作的理念與各種獨門祕訣。不過這次,臺大公衛學院流行病學研究所的陳秀熙老師則是從比較深遠的「學術人才培育觀」,來談他如何在工作中實踐自己的教育理念。

融合歐美學風 深植研究於教學

  曾獲得 1996-2002 年國科會研究獎、1999 年本校優良教師獎,與 2001、2006 年兩次的傑出教師獎,一開始被問起他的教學理念,陳秀熙老師便立刻用十分堅定的語氣回答:「我從來臺大的第一天,就對自己說,對學生而言,我最重要的意義就是要傳承。」他並強調,這種傳承必是基於「學術專業與教學之間的結合。」

  結合學術與教學、傳承,乍聽起來似乎是任何人都不會否認的大原則,然而這些原則卻有著陳老師長年在臺大任教後,對於整個學術體系深刻的洞察與對台灣人才培養深切的期盼。

  過去三十年來,臺大培養的教學人才大多來自於歐、美兩個系統。歐式教育強調的是師徒制的傳承精神,學生在大學時就修習完整而嚴謹的共同課程,到研究生階段時則幾乎不修課,而是跟隨自己的指導教授學習。美式教育則是強調 team work 的團隊精神,一、兩個教授底下帶一個研究生團隊,學生必須修習一套組織化的既定課程。

  陳秀熙老師過去在英國劍橋大學攻讀碩、博士,受歐洲典型的師徒教育精神薰陶,剛回台灣時發現學術界多承襲美式體系,對自己教學方式的拿捏常感到困惑。但他也發現受美式教育的教授也面臨困難,如何「一個人」把過去在「一個團隊」中所接觸到的所有課程教給學生。

  老師決定融合兩種傳統的特色。為了兼顧美式教育精神,他會整理與研究相關最精華且最重要的基礎概念,寫成講義發給前來修課的學生。雖然這與歐洲的師徒制方式不同,但是能夠讓每一位修課學生都能因此透過系統化的方式,獲取與研究相關的一套重要知識。陳老師的講義每學期都會更新,他自豪的說:「所以通常我都是寫完一份後就丟掉。」

怎麼教釣魚?  樹立「高標準」典範前先「陪伴」

  許多國外留學的教授歸國任教時,會將國外的標準套用至國內,視學生應能獨立學習、研究,而將自己界定為「輔助者」的角色。陳老師同樣期望他的學生不落人後,他指導研究生的方式一方面體現了英國師徒制的傳承精神,一方面也幫助學生適應美式教育重獨立研究的學風。

  陳老師對所有學生的發展過程都會分階段,在不同階段給與不同的輔導。他認為,指導學生最重要的是一開始的「陪伴」,在學生什麼都不懂的時候,從最細節的基礎教育開始。台大流病所博士班三年級的吳怡瑩是陳老師的指導學生,她回憶起難忘的經驗:「有一次,老師發現我不清楚一個很簡單的公式,竟然就坐下來陪我從頭開始一步一步把公式推導到最後。」陳老師在吳怡瑩心目中是位優秀且比學生認真一百萬倍的學者,卻願意為她花時間在一件如此簡單的事情上,讓她十分感動。

  被問及老師是否會對學生發脾氣,吳怡瑩說老師幾乎很少生氣,唯一記得的大概只有一次因為犯了叮嚀很多次的錯誤而讓老師動怒。她也強調,老師即使生氣了也依然重視對學生的指導,而不只是發洩自己的情緒:「老師會要你先回去慢慢想一想,再去找他討論你的看法。」

  當學生學完第一步進入第二個階段後,陳老師會提升對學生的要求,期望學生不僅在專業領域上有深厚基礎,還要從跨領域中激盪新的想法。遇到不熟悉的主題,陳老師樂於跟學生一起念文章,彼此教學相長。

  談到此處,陳老師語重心長的說,台灣的教育體制延緩了學生的發展,大學教育前缺乏獨立思考的訓練,大學生只有高三的成熟度,到研究所才開始接受大三、大四的學術研究啟發。陳老師陪伴學生重新打基礎的指導方式,似乎不僅是個人耐心使然,還有著從教學結構的視角對學生的理解,以及對台灣整體教育問題的關照。

高標準論文 樹立自我挑戰典範

  在台灣學術菁英人才的培育上,陳老師認為應樹立學術社群中的典範並且積極傳承。因此當學生開始進入呈現成果的階段,陳老師便以高標準來期待學生追求卓越。陳老師任教的流行病學研究所規定,博士生畢業須完成相關 SCI 論文規定,但陳老師門下的學生看見的,是這種典範:「我的博士班學生從博士生涯開始,通常要寫出四篇文章,而且通常也要在國際上發表。」

  四篇文章有循序漸進的意義,第一篇,學生自己寫分析結果與研究法,導言與討論部份老師共同參與。第二篇開始,學生必須進步,開始用自己的話去寫導言,老師只在寫討論時給予協助。實踐歐式師徒傳承的精神後,第三篇,學生開始學習獨立研究,到第四篇的時候,則期待學生提升論文的品質標準,往更進階的期刊投稿。

  不過學生不必達到這個目標才能畢業,大多數人畢業前只能完成 1-2 篇論文。陳老師通常會在畢業時鼓勵學生:「你還不能稱得上傑出,但我很希望你可以變得傑出。」於是畢業後,大多數的學生依然會繼續完成另外未完成文章,而典範就是從此處開始形成。

  或許應該這麼說,「給他魚吃不如教他釣魚」的道理幾乎人人都知道,而陳老師指導學生的釣法時,強調的是教授必須透過陪學生一起釣幾次魚的過程向下扎根,但也要逐步讓他獨立,進而超越。沒有畢業資格作交換條件,學生會不會拒絕接受這樣的額外要求呢?從過去的經驗來看,陳老師認為多數學生都是樂觀進取且有潛力的。「很少聽到學生告訴我,老師我不想進步。」所以,這無非就是一個傳承的意思,一步一步教他如何釣魚。...page...

在傳承中養成「領袖氣質」的學術人才

  具備深厚的學術能力基礎,能獨立、追求卓越,是否就是陳秀熙老師所期待培養的人才?老師嚴肅地坦言心中的隱憂,以他過去在臺大任教期間的觀察,發現台灣當前極需要培養,也相較缺乏一種人才──具有「領袖氣質」的學術研究者。

位於徐州路的公衛學院   「真正有領袖氣質的菁英很少,這需要有很多的條件。」陳老師認為這樣的人不會甘於既有成就,而是致力成為頂尖的領導者,帶領一群菁英前進,思考跨領域的交流、合作與研究創新等。因此,國際觀同時也是必備的條件,只待在國內狹窄的學術環境內互相評比容易看不到盲點,應到國外學習、觀摩,與不同菁英之間促成更多火花與進步。

  一直以來台灣受美式教育影響深, 雖然社會提供最豐富的教育資源栽培學生 ,但創造出的菁英學生往往是很「個人式」地奮鬥、進步,成果多半累積在個人身上,當學生感受不到教授與他的互動關係,自然不會意識到「合作」、「回饋」與「傳承」的必要性。有感於此,陳秀熙老師雖肯定多數學生畢業後追求國科會傑出獎,甚至進入中研院的努力,但他認為更要去看依此體系產生的人才,這幾年替國家做了多少事情?是否做到「傳承」?臺大不是完全的研究機構,陳老師期待校內的學術人不忘思考:「如何用各種精神去感召學生堅信一種典範,並形成一種整體的氣氛?」舉例來說,老師是否能以研究的態度主動關注各種源自於社會的問題,運用專業的方法貫穿,最後試圖解決,讓學生親眼看到,「這件事的典範就該這樣做」,使未來學生也必然會對社會做出貢獻。

  陳老師更希望的是,當一個學校能夠栽培出一些具有領袖、領導氣質的人才時,自然會在學術群體中形成一個團隊,團隊能發揮的影響力往往也能帶動整體。

教授階段任務不同  彼此之間也須傳承

  陳老師說:「臺大很多系所都有潛力,只是要不要再更努力一點把學生再推上去,這都是需要犧牲的。」教師把光環放在自己身上前進當然容易,但要向下傳承就需要花更多心力在學生身上。陳老師是公費留學生,自認過去受國家二、三十年栽培才有今天,他說:「我的使命就是回饋國家,我一天在臺大,就必須一天有所犧牲。」但他沒有因此要求所有老師都像他一樣,而是希望校方建立完整制度,提供教師栽培學生的資源。

  回應對於新進教授的期待,他主張儘可能減少新進教師的教學負擔,應在十年內專心致力於研究工作,等通過評鑑升等為資深教授之後,再回去發展教學工作,傳承最精華的知識給學生。而新進教師則可與學生共同發展新的研究,若有具有領袖氣質的學生與團隊,更可協助新進教師發展具獨創性的研究。從助理教授到副教授的時間,往往也可以讓教師自行評估是否適合擔任教職或研究工作。

  最後面對許多教師提出的教學倦怠問題,陳老師說這正表示教師的教學經驗也需要傳承,而且決不是自己一個人獨自奮鬥。教到一定的程度要讓其他的教授來上這門課,讓後進的教師有練習的機會。他也建議適時聘請兼任師資分擔校內教師工作量,並與校外師資交流,也是可用的方法之一。

  訪談前,陳秀熙老師的指導學生說,老師時常邀他們打羽球、跑步,甚至到夜市吃小吃。本來以為這次也會是一場教學趣聞的經驗分享,想不到訪談結束後,深感憂慮,要消化老師所談的眾多問題,實在不是件容易的事。不過陳老師談起高等教育人才的教育理念時,雖然表情十分認真而嚴肅,但是他對台灣教育的關心以及對臺大學生深切的期許,確實隱隱約約地有一種感動力,讓人在敬佩之餘也不禁自省,而燃起了一些努力的熱情。或許這就是一種典範吧。

 
文章發表日期:2012/05/31 / 瀏覽人數:1797
電子報分類
編輯手札 ( 62 )
重要消息 ( 36 )
教師龍虎榜 ( 44 )
TA 實驗室 ( 34 )
GRIT (堅毅) 專欄 ( 18 )
愛習一點靈 ( 130 )
書香悅讀 ( 6 )
教學世界村 ( 16 )
教學魔法書 ( 72 )
教學風向球 ( 15 )
數位修煉 ( 91 )
遠距新視窗 ( 4 )
椰林會客室 ( 16 )
未分類 ( 38 )
本期焦點 ( 14 )
教學發展中心十週年專文 ( 17 )
讀者屬性分類
T 教師
A 教學助理
L 學生
S 職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