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95 2016/07/20
回首頁 編輯室 活動訊息 臺大演講網 過期電子報 訂閱/取消
投稿/回應
教學風向球
以成果導向課程規劃管理機制提升學生基本/核心能力

文/講者/李秉乾教授(逢甲大學副校長),整理/陳玟伶(本中心幹事)

影片連結

由左而右為:教學發展中心教師組陳毓文組長、教學發展中心莊榮輝主任、李秉乾副校長、蔣丙煌教務長   近來年,教育部推動的兩個主要計畫,一是所謂五年五百億元的「邁向頂尖大學計畫」,另一項則是「獎勵大學教學卓越計畫」。本校主要獲得的是邁向頂尖大學計畫之經費,而在教學卓越計畫方面,逢甲大學由於表現優異,連續三年得到教育部補助第一名;其中主要負責規劃的推手就是逢甲大學副校長李秉乾教授。李副校長是美國德州大學奧斯丁分校工程力學博士,同時亦是本校校友,除了教學、研究相當傑出之外,在行政規劃方面的能力也相當優秀。九月三十日李副校長應邀至本校演講。蔣丙煌教務長於致詞時表示,臺大在許多方面的表現都很優異,但臺大不見得在每一方面都是最好的。逢甲大學在教學方面著墨非常深,有許多方面值得我們學習,很榮幸能邀請到李副校長到校分享逢甲大學在課程規劃與管理的經驗。

  李秉乾副校長表示,逢甲大學將教學視為相當重要的一環,而在研究方面則策略性地採取重點突破的方式。在教學上,逢甲大學參考許多國際工程教育正在推動的趨勢,將之納入課程管理機制,以提升學生基本/核心能力。三年前,教育部高教司提出卓越教學計畫,由國內各大學提出申請。當時逢甲大學提出了所謂「e 三五教學卓越計畫」,獲得審查委員青睞,連續三年得到全國最高額的補助。所謂的「e 三五」,五就是五個基磐,三就是三個特色,e 就是透過一個 e 化的環境來串連整個計畫。在這個演講中無法一一介紹整個計畫的細節,只能針對課程基磐和課程特色來說明。

一、成果導向的雙迴圈課程規劃機制

1. 基本設計理念

雙迴圈課程規劃管理機制   在課程方面,逢甲大學所推動的一個以學生學習成效為主體的「成果導向雙迴圈課程規劃管理機制」,所謂的「雙迴圈」包括外部迴圈與內部迴圈兩部分:外部迴圈乃是系所根據國家社會的產業發展、學校特色及定位、家長及校友期望、學生個人發展與人文素養來訂定教學目標;內部迴圈則是透過教學目標去達成學生基本/核心能力。基本能力是一個大學透過通識教育、共同必修、潛在非正式課程與活動所達成的能力;核心能力則是一個專業系所為了要達成其教育目標所訂定的核心能力。有了基本/核心能力之後,再針對基本/核心能力進行規劃課程,以及基本/核心能力的達成指標。其中兼以數位化的課程規劃管理機制來輔助教學,其產出的學習成果,再透過評量和評鑑去修正核心能力、課程規劃和教學目標等等。

2. 各學系教育目標的擬定

  為落實此一「成果導向雙迴圈課程規劃管理機制」,首先是各學系教育目標的擬定,透過外部意見的引入來決定學系的教育目標,具體的作法包括由各教學單位依「系(所)務諮詢顧問聘任要點」,聘任業界、學界等代表成立「諮詢委員會」,以結合業界需求與學系發展,以及由校輔室辦理產業需求與畢業生調查,作為教育目標改進意見。

  由於學校有學校的教育目標,各學院有各學院的教育目標,各學系也有各學系的教育目標,所以學校有一「教育目標管理系統」來管理,包含系所和學校教育目標的連結,以及各系所教育目標產出的會議記錄等。目前逢甲大學全校各系所均已完成教育目標及核心能力制定,並據以進行課程規劃改革,來提升學生基本/核心能力。

3. 學生核心能力的擬定

  在內部迴圈的部分,一個教學單位要決定學生核心能力的擬定。由於逢甲大學主要是工商為主的學校,為了要參加國際教育認證,所以主要參考的是 ABET 和 IEET 提出的核心能力指標。

  一般大學教育目標主要包括三部分:知識(knowledge)、技能(skills)、態度和價值觀(attitudes and values),這三部分決定學生未來的成就。曾有知名的上市公司至逢甲大學交流,提到大陸教育和台灣教育的不同。大陸學生重視知識,但在技巧、態度和價值觀方面則不及台灣學生。光有知識並不容易成功,李副校長認為一個大學在培養學生的技巧和態度等能力上應該要能貢獻一點心力,尤其是 soft skills 是相當重要的。soft skills 包含問題解決能力、創造性思考能力、溝通能力、團隊合作能力。以逢甲大學交管系為例,該系所訂的學生核心能力 hard skills 和 soft skills 各半,如果一個系所只教授專業所需的hard skills,對於學生核心能力的達成是相當不夠的。我們常常會認為 soft skills 應由其他單位來提供,如通識教育中心、學務處等,但事實上教師在課堂上也應該透過課程的設計來培養學生的 soft skills。...page...

4. 達成核心能力的課程規劃

  課程規劃是一個學校教育行政非常重要的一環。以 University of Delaware 為例,一個課程的開設必須透過一個嚴謹的課程審查管理機制來審理。逢甲大學參考此一作法設置了課程管理系統管理其課程規劃。其中,學校負責提供系統,而各系所的課程規劃則由各系所自行決定。

5. 單一課程目標的擬定(建立基本/核心能力的達成指標)

  逢甲大學使用 Blackboard 教學管理平台,將課程大綱全面上網以便於學生查詢。而教學大綱主要包含兩部分:教學大綱的第一部份包括課程編碼、中英文課程名稱、中英文課程描述、中英文的課程目標、以及課程目標和學系核心能力的關係,由系所自訂。教學大綱的第二部份則是由任課教師依據課程目標擬訂授課進度、教科書及參考書目、教學策略及評量方式等。

  各個科目的教學大綱第一部份為標準化的內容,原則皆相同;但同一科目不同授課教師的第二部份不相同,第二部份係由個別教師發揮創意以進行教學與評量的地方。

6. 學生基本/核心能力達成的考核

  逢甲大學在一般導師之外,尚有所謂「學習導師」。學習導師的角色和功能在於依學生修習的情形,進行學生核心能力的考核及提供諮詢。

  而學生的基本/核心能力達成的考核則是透過以下方式:首先由學系依學生核心能力擬訂課程規劃;其次由教師提供課程與核心能力的關聯性,每門課程對應各分項核心能力分別給予權重;最後再將學生修習單門課程之成績,依權重換算成各分項核心能力獲得程度,累計修習課程之各核心能力即為學生的基本/核心能力的達成度。

二、以 e-Portfolio 紀錄學生學習歷程

  e-Portfolio 然而針對學生的職涯發展,李副校長質疑單單提供畢業證書和成績單對於企業而言是否足夠?因此,逢甲大學積極推動 e-Portfolio(電子化學生學習歷程檔)來幫助學生規劃自己的職能發展歷程。李副校長表示不僅是學生有學生的學習歷程檔案,教師有教師的教學歷程檔案,系所也有系所的歷程檔案。其中學生的 e-Portfolio 的作法是由學校提供平台與資源,鼓勵學生收集資料自行製作,藉此可以間接建立人才庫,拉近企業和大學的距離。

  e-Portfolio 的概念引起在場許多老師的共鳴與回應。本校師資培育中心符碧真老師提到要求學生製作個人的 Portfolio 的時候發現的問題,就是學生不太懂得如何呈現。李副校長答覆時表示,逢甲大學是透過宣傳鼓勵學生製作,並藉由教育訓練提升學生的資訊素養,另外以比賽的方式提供學生較佳的 e-Portfolio 呈現方式。

  本校的教務處教學發展中心對於學生的學習歷程檔案,以及教師的教學歷程檔案亦相當重視,目前正在積極進行相關的規劃與研議,期盼能透過推動 Portfolio 的概念和作法來幫助教師與學生在升等評估或就業學習上能有效規劃。李副校長的演講提供了相當豐富的經驗和作法,值得本校學習。

 
文章發表日期:2012/05/31 / 瀏覽人數:1872
電子報分類
編輯手札 ( 62 )
重要消息 ( 36 )
教師龍虎榜 ( 44 )
TA 實驗室 ( 34 )
GRIT (堅毅) 專欄 ( 18 )
愛習一點靈 ( 130 )
書香悅讀 ( 6 )
教學世界村 ( 16 )
教學魔法書 ( 72 )
教學風向球 ( 15 )
數位修煉 ( 91 )
遠距新視窗 ( 4 )
椰林會客室 ( 16 )
未分類 ( 38 )
本期焦點 ( 14 )
教學發展中心十週年專文 ( 17 )
讀者屬性分類
T 教師
A 教學助理
L 學生
S 職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