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95 2016/07/20
回首頁 編輯室 活動訊息 臺大演講網 過期電子報 訂閱/取消
投稿/回應
書香悅讀
建構大學教育的 WHY(目標)與 HOW(教法):《大學教了沒?》書評

文/王秀槐(師資培育中心副教授)

壹、前言

  大學教了沒?左:英文版,右:中文版 本書為前哈佛大學博克校長(Derek Bok)近作(Our underachieving colleges,2006),中文版「大學教了沒?」由張善楠教授翻譯,天下遠見公司出版(2008)。博克校長擔任哈佛大學校長前後二十年,除了豐富的大學治理經驗,也是美國高教界執牛耳的學者,多年來撰述的高教著作等身。從早期關心大學治理、大學理念的議題,到這一本直指大學教育核心:「教育目標」與「教學方法」的著作,代表這位長期關心高等教育的高教領袖最後回歸事務根本(go to the core)的思考:他認為,高等教育議題雖然繁多,但最終真正影響教育品質的事仍舊發生在大學課堂、師生互動的教學情境中。

  本書分為十二章,作者從現今輿論對美國大學提出的批判(前言)、美國大學教育內涵的演變簡史(第一章),以及大學教授對大學教育的看法(第二章)三方面分析,認為現今大學教育未能發揮應有功能,是「低成就」的大學(underachieving colleges)。究其原因乃在於:大學未能針對「教育目標」作深入的思考,也未能針對「教學方法」進行認真的改進與發展。作者因此提出八項大學教育應達成的目標,並且提出達成每項教育目標的適當教學方法,分章詳細敘述(第三章至第十一章),最後綜合提出提升大學教育品質之道(第十二章)。八大目標雖是作者思想的精華,但並非流於個人意見主觀的抒發,而是旁徵博引相關文獻與研究,分析綜合後的結論。整體而言,本書主題聚焦、脈絡清晰、章節完整,內容豐富;同時,文字簡練流暢,譯文亦信達雅;是一本可以在爐邊輕鬆閱讀,卻能發人深省的重要著作。

  本書雖然是針對美國大學現今的關鍵問題提出針砭,然而其中敘述的許多現象與問題,在我國大學教育中也是普遍現象;同時,隨著大學日益多元化、國際化,有些問題未來亦可能出現,因此對我國高等教育頗具參考價值。

貳、主要內容:八大教育目標

  作者認為目前大學教育最大的問題在於:未充分思考討論「為何要教」(WHY TEACH?),也就是釐清「教育目標」的問題;也未嚴肅面對「如何教」(HOW TO TEACH?),也就是「教學方法」的問題;以致很多時候,大學教育的改革僅停留在檢討「教什麼」(WHAT TO TEACH?)的層次上,針對通識課程、必修課程作片面零散的檢討,卻未能針對學生面對現代各種挑戰提出有系統的、全方位的教育目標,作為規劃各項課程與教育內涵的指標。同時,由於缺乏內部及外部的壓力與要求,大學並未不斷吸取有關學生學習成效與教學效果的相關研究,致力於教學方法的改善。因此提出了面對當今全球化、多元化浪潮的挑戰,大學教育應達成下列八項教育目標,並且闡述達成這些項目標應提供的課程內涵與有效教學方法。茲簡述如下:

(一)良好的溝通能力

  學習溝通是最基本的工具性目標,包括寫作與口語溝通能力。研究指出,雖然大部分美國大學生經過四年教育,這兩項能力均有提升,但提升程度有限。博克校長指出問題出在:大學對寫作與口語溝通課程並不重視,也未使用有效的教學方法。很多大學雖有開設這兩項課程,甚至設置寫作中心、主任等單位人員,但僅聘請低薪兼任教師、研究生等兼職人力來教學,以致教學品質不佳。究其原因,除了節省經費等理由外,最重要的是對這兩種能力培養的迷思,認為教授寫作僅是「改正錯字、文法」,因此不需要專業人力教授;教授口語溝通僅是「說話技巧」,不需要專業知識。這些想法忽略現存許多有關寫作、口語教學與學習的研究結果,採取更有深入、有效的教學觀點。事實上,溝通能力的教學是一門具有豐富理論內涵(認知心理學、文化溝通等等)以及多元教學方法(思考寫作、抒發寫作、學術寫作、演說技巧、傾聽同理等等)的領域,必須聘用高素質的專業人力來行有效教學,以達更好的學習效果。

(二)清晰的思辨能力

  精確的獨立思辯能力一向是大學教育的重點,包括分析統整、解決問題以及量化思考。大學教師大多認為自己的課程主要在教導學生如何思考、分析統整、甚至解決問題。研究也顯示,學生經過大學教育,思辨能力確實有提升。但作者指出,這些努力並不足:由於大部分大學課堂教學仍停留在教師單向講述傳授的方式,未能有效打破學生過去迷思、也未能將課堂中的學術性知識帶到生活中真實解決問題,由於課堂知識與學生自身以及生活的關連性不足,因此學習存留率也偏低。有一項研究顯示,經過牛頓力學教學的學生與未經過教學者,所知道的正確力學知識竟然無顯著差異。博克校長指出,許多研究均顯示:強調相互依存、正向回饋的合作學習(cooperation learning)以及問題解決(problem-based learning)教學法,較傳統講述法,更能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但目前大學普遍並未採行這些新的教學方法,主要原因在於:許多教師並不熟悉相關教與學的研究文獻、也未感受到要參考這些結果改進自身教學的需要。

(三)獨立的道德思考力

  道德思考力與行動力一向為教育的重要目標。從歷史觀點來看,美國早期大學極重視道德教育,以嚴格校規培養道德行為、提供道德課程增進道德思辨。但隨著時代的多元發展,道德內涵日益相對化,大學對學生倫理行為規範亦日益寬鬆。大學是否在這個領域中棄守?博克校長並不認為如此。事實上,近年來有關專業倫理課程在各領域如雨後春筍設立,藉由討論個人或專業上的道德難題,來開啟學生這方面的思考。研究顯示,最有效的課程為:討論道德難題加上教誨式說明重要倫理學說。但作者指出,道德領域與知識領域最大的不同,就在於不僅是思辨,更重要的是行動。因此必須靠以身作則、環境塑造、行動方案等方式,強化學生道德實踐的意願。因此大學主管的宣示原則、以身作則;大學規範、考試制度的思辨均很重要。晚進更有將學習服務與一般學術課程結合,提供學生從專業領域議題出發,結合社區服務的行動,以培養學生同理關懷、公平正義、正向紀律等態度與心向,頗具成效。

(四)積極參與的公民責任感

  作為一個民主社會中的高等教育機構,大學負有培養優質公民的責任。但美國近年來大學在這個領域上普遍反應冷漠,學生本身對民主過程、政府組成、公民社會等知識不足。作者認為大學應做下述努力:一方面開設公民知識的核心課程,包括:民主政治概述、政治哲學、經濟學概論、國際事務等,增進學生參與公民社會的基本知能;另一方面應擴充與改善社區服務課程,不再將其視為公民教育的「替代」,而是「互補」,例如:將社區服務結合對政府政策或政治的探討,或在一般課程(如貧窮社會學、福利政策等)中加入社區服務項目,讓學生透過理論探討、社區實踐,產生對公民參與的動力與熱誠。...page...

(五)迎接多元化的生活

  當社會日益多元化,大學也面臨學生背景日益複雜多元的挑戰。種族與性別差異為當今美國大學面臨的兩大挑戰,如何讓不同族群、性別的學生能彼此了解、尊重,甚至彼此激盪學習?博克校長認為除了提供多元文化課程、增進族群、兩性認識的工作坊外,也應透過各種融合性的學生社團、活動、住宿安排達到自然交流、增進了解的目的。他更進一步指出其實族群、兩性相處是整體人際互動的一環,大學應改變過去將人際關係能力視為課外社團、學生服務事務的領域,而應正視在人際關係日益複雜多元的現代社會中,人際能力應為大學教育重要目標,應綜合課內課程、課外活動,有意識、有系統的培養包括:傾聽同理、對他人敏感度、合作、協商、說服等人際 EQ 能力。

(六)迎接全球化的社會

  當全球互動關聯日益緊密,大學如何增進學生全球化理解(global understanding)的能力,成為全球化浪潮下的新興教育目標。在這個目標下的三項重要工作:增進學生國際知識、外語學習能力以及海外學習經驗,博克認為目前大學作法均不足。大學雖提供國際事務、外國文化等課程,但不夠有系統,也多未要求學生做有系統的修習;雖有許多大學要求學生修習外語,但學習的深度不足,學生僅習得皮毛,甚或放棄。而海外學習的時間過短,而且學生大多選擇與自己國家背景類似的國家,缺乏深度的文化衝擊。因此他提議應建構良好的國際課程,包括將國際比較資料納入文學、經濟、政治等一般性課程中;提高外語學習效能,在合理時段內幫助學生達到基本流利程度;加強學生海外學習行前教育、語言要求、並且加長停留時間。

(七)拓展廣泛的興趣

  一般而言,大學透過通識教育培養學生的廣泛知識與興趣。通識教育有四種模式:閱讀經典名著、提供主題式導論課程、思考探究方法組織課程、以及至相關科系選課。博克校長分別闡述四類課程的優缺點,並且透過相關研究,肯定通識教育在培養學生廣博興趣、人文素養、美感方面的貢獻。最後他提出未來科學、歷史與文學仍應為通識教育的重要領域,但也應與時俱進地加入公民、文化、全球等相關課程。但他強調,不論是什麼課程,關鍵仍在於有投入熱誠、能啟發學生興趣與熱誠的好老師。

(八)適當的就業準備

  大學究竟應偏重提供博雅人文教育,以培養具有知性興趣的通才,還是提供職業訓練課程,培養職業工作專才?一向是大學教育目標的重要論辯之一。博克校長指出,許多大學教授(特別是人文科系)主張前者,但大多學生均抱持著要在四年中尋求未來生涯方向、確定專業投身領域的目標。在學生、市場的要求下,愈來愈多大學提供職業科系與專業訓練,但研究發現各領域學生雖有其專精強項,但也多有弱勢不足之處,例如:工程科系學生分析能力頗強,但因為修課範圍狹窄、課業繁重,因此無暇吸收廣博知識,因此影響了寫作能力、文化知覺、人際敏感、外語能力等未來從事專業工作所需的重要能力。研究顯示,在知識經濟發展的趨勢下,雇主所需人才為具有廣博一般性知能的專業人才。因此,未來大學教育在預備學生未來面對職業世界時,應兼顧博雅人文教育與職業專業課程,人文學院與專業科系間的合作將更形緊密。

三、整體目標評述與反思

  整體而言,以上八項大學教育目標中,(一)與(二)為基礎工具性能力,目標(三)到(六)為個人面對當今複雜的倫理、族群、文化環境所需具備的能力,最後,目標(七)到(八)又回歸到個人的人文修養、廣博興趣以及工作職業準備。整體而言,這八大目標範圍涵蓋完整,兼顧智能、道德、人際、情意美感、職業工作各面向的發展,具有全人教育的特色;同時,從基礎工具能力、思辯能力、人文修養、職業準備、到更高層次的人際倫理能力、全球文化理解,兼顧基礎與延展性的能力,具有循序漸進、層次分明的特色;最後,針對時代脈動,提出切中時代需求的目標,亦深具前瞻性。

  反觀我國,國內大學教育在上述八項目標上亦各有特色,也面臨教育品質有待提升的問題。(一)在「良好溝通能力」上,目前大學培育學生寫作能力,大多靠大一國文課程,缺乏專業人員負責課程的規劃與教授,也少有口語溝通的訓練。(二)在「培育思辨能力」上,教學亦大多採取單向講述,缺乏合作學習、實際解決問題的機會。(三)在「道德思考能力」上,專業倫理課程數目並不多,服務學習亦尚在發展階段,很少與專業課程結合。(四)在「培養公民責任感」上,一般學生對民主過程、公民社會等知識不足,學校也少有要求系統修習相關課程。(五)在「迎接多元化生活」方面,我國國情與美國不同,雖較少多元族群相處的問題,但在兩性、一般人際能力上,也有頗多問題。需鼓勵更多學校將人際能力視為重要教育目標,結合課內、外資源做系統規劃。(六)在「迎接全球化生活」方面,是我國目前在當局力推「國際化」趨勢下的新興目標,但不論在國際知能、外/英語能力、海外學習等方面,均處於開始發展階段,距離優質教育尚有一大段距離。(七)在培育「廣泛興趣」上,我國通識教育雖然已經推展多年,但在大學教育定位不明,科系專業教育為主的結構下,通識教育課程常被學生視為「營養學分」而成效不彰;不過亦有學校透過不斷檢討改進,發展出具有特色的模式而增進成效。(八)最後,在「就業準備」上,我國大學一向以科系專業教育為主要結構,學生一進大學就要選定科系,但由於中學時期探索不足、大學科系過於專精,導致許多學生「志趣不合」、「方向不明」,職業生涯選擇遭遇挫折的現象。因此晚近有部份校系進行大學前段不分系實驗,試圖兼顧學生通識廣博教育以及專業職業訓練,成效如何有待評估。

四、對我國大學教育的啟示

  如前所述,本書雖為針對美國大學現今的關鍵問題提出針砭,然而其中敘述的許多現象與問題,在我國大學教育中也是普遍現象。茲針對大學主管、教學發展中心以及大學教師三個層次,提出下列可能的具體作法。

(一)大學主管當局

  正如作者博克校長所說,大學校長、學術主管具有提出大學教育方向藍圖、規劃恢弘目標的責任,並且應依據提出的目標,促動院系進行課程檢討與改進。同時應宣示對教學的重視,建立相關升等、評估制度,讓教學成為大學重要評量價值,並建立重視「教與學」學術研究的大學氛圍,讓教師理解到大學教育品質均賴他們對學習者的了解與教學方法的更新。甚至倡導新的觀念,改革博士班教育,讓其過程不僅獨重研究,亦兼顧對未來教師的培育。

(二)大學教學發展中心

  在這樣的脈絡下,目前國內在教育部「教學卓越計畫」倡導下而普遍設立的教學發展中心,則應強調兩項專業服務工作。一是協助系所依據目標、檢視課程,建構出可以培育整全發展、符合時代需求,兼顧通識與專業知能的人才。另一方面,應提供有關大學教學與學習的學術成果(scholarship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SOTL),協助教師了解學習者的特性與學習方式,不同教學方法的作法與成效,以克服對不熟悉、複雜新教學法的排斥,甚至未來會重視、並且自行尋求相關知識,成為教學研究(SOTL)的理論與實踐者。

(三)大學教師

  在大學教師方面,誠如上述,可以將豐富的大學教學與學習的學術成果(scholarship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SOTL)作為除了自身知識專業研究領域外的另一個「知性活水源頭」,從中探討教學方法、教學歷程、學生特性、學習成效等有趣議題,一方面增進自身教學成效,一方面豐富本身知性、研究的能量,達到教學、研究相長,理論、實踐並進的境界。

 
文章發表日期:2012/05/31 / 瀏覽人數:1696
電子報分類
編輯手札 ( 62 )
重要消息 ( 36 )
教師龍虎榜 ( 44 )
TA 實驗室 ( 34 )
GRIT (堅毅) 專欄 ( 18 )
愛習一點靈 ( 130 )
書香悅讀 ( 6 )
教學世界村 ( 16 )
教學魔法書 ( 72 )
教學風向球 ( 15 )
數位修煉 ( 91 )
遠距新視窗 ( 4 )
椰林會客室 ( 16 )
未分類 ( 38 )
本期焦點 ( 14 )
教學發展中心十週年專文 ( 17 )
讀者屬性分類
T 教師
A 教學助理
L 學生
S 職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