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95 2016/07/20
回首頁 編輯室 活動訊息 臺大演講網 過期電子報 訂閱/取消
投稿/回應
教學風向球
97 學年度應屆畢業生問卷調查成果出爐了!

文/林穎君 (本中心幹事)

壹、緣起與目的

充滿活力朝氣的畢業生們  教學發展中心 (以下簡稱本中心) 自 95 年 5 月成立迄今,每年均對大學應屆畢業生實施「學習回顧問卷調查」,瞭解學生大學期間學習狀況,提供各學系及校方課程規劃及提升教學品質策略之參考,同時亦作為本中心業務推動之依據。問卷調查包括歷年固定不變的題目以及每年特定題目兩部分。歷年固定不變的題目旨在維持題目的穩定性,以供長期追蹤之用;每年特定題目則視需要,針對特定議題調整問卷題目。本年度係第三次實施網路問卷調查,回收問卷 2,385 份,回收率 47.7%,問卷內容包括大學學系選擇、大學學習、畢業後生涯規劃三大部分,茲將調查結果摘要說明如下。

貳、調查結果

  本問卷採四點量表,從 1 至 4 代表同意程度,1 代表非常不同意,4 代表非常同意。為方便說明,以下圖表將以同意百分比 (亦即同意和非常同意兩者百分比相加的數值) 表示。

一、大學學系選擇

(一)選擇就讀學系原因

  整體而言,學生選擇就讀學系最重要的原因是「符合自己學科能力」,有八成以上持贊同態度,其次是「自己興趣」與「按分數落點」,約有七成左右贊同。與去年相比,「符合自己學科能力」、「自己興趣」、「按分數落點」皆為選擇就讀學系的前三項主要原因。
選擇就讀學系的原因

(二)對就讀學系感興趣程度及瞭解程度

  學生入大學前及畢業時對就讀學系感興趣程度 (1-100 分) 的變化,結果發現兩者並無顯著差異,感興趣的程度皆約在 70 分上下。但學生對於就讀學系瞭解的程度,在畢業時則大幅提升約 31 分,平均分數從不及格的 50 分,提昇到畢業時的 80 分。
對就讀學系感興趣程度與瞭解程度

  有趣的是,與去年相較,兩組數據的平均頗為類似,學生對於就讀學系感興趣的程度入學時與畢業時都約有 70 分左右;學生對於就讀學系瞭解程度,入學時瞭解程度約 50 分,畢業時瞭解程度約有 80 分左右。
兩個年度比較

二、大學學習

(一)老師要求學生的學習項目

  在課堂活動上,約有七成以上的學生認為老師常常或總是要求學生「解釋概念並解決問題」、「分析問題了解形成原因」及「依據邏輯推理判斷論點」,但是卻只有四成多的學生認為老師要求他們提出新點子或想法。
老師要求學生的學習項目...page...

(二)學習困擾

  學生認為大學期間的學習困擾的前兩名是「讀」與「寫」,即「閱讀量大增,書讀不完」與「不太會撰寫學術研究報告」,都有六成三以上。三年來,「閱讀」、「寫作」與「時間規劃」都穩定列為學生學習困擾的前四名。
graduate05.JPG

  大學期間口頭或書面報告的機會頗為頻繁,學生認為在作這兩種報告時最主要的困擾是「不知如何找到支持論點的證據」,約有四成八,其後依序是「不知如何決定報告主題」、「不知如何形成報告架構」、「不知如何統整分析蒐集資料」皆有三成五以上表示有困擾。
大學期間口頭或書面報告的困擾

(三)學習習慣

  學生各自擁有不同的學習習慣,調查發現對某領域有興趣而學習、以理解方式學習、為理解某領域、自己分析統整等四項都高達八成七以上,代表畢業生學習的動機與方法頗具深度學習 (deep learning approach) 的傾向,相當可喜。

  然而,接下來的數項「讀書以課本為主」、「為考試壓力」、「需要老師統整」、「用記憶背誦學習」、「為求高分而學」、「為求考試過關」為淺層學習 (surface learning) 的動機與方法,我們發現勾選上述六項的學生亦達六成以上。這樣的結果有三種啟示:第一,台大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可能主動採取不同的學習策略,進行不同目標的學習;第二,學生學習很多時候傾向深度學習,但使用淺層學習的機會也不在少數;最後,在學校的課程規劃與教學過程中,可能亦有一些因素促使學生使用淺層學習策略,只求記憶過關,不求甚解,值得我們注意。
學習習慣

(四)學習信念

  學習信念是支持學習的動力,有近九成的的學生認為努力學習可讓表現更好、是負責任的表現,且認為不努力將會造成成績退步。可見努力的義務感與功能性深入畢業生的信念,成為學生未來發展的重要資產。不過學生努力信念與努力行為是否一致,努力目標是否集中在課業的學習,值得進一步思考與探討。
學習信念...page...

(五)時間分配的評估 (以一星期為單位)

  大學期間學生一星期的時間分配,發現上課時間平均約是 23.69 小時,其次是上網,花費 14.73 小時,再者是課後複習自修約 12.71 小時。這項結果驗證高等教育資料庫的結果,學生上課時間與課後複習自修時間的比例約為 1:0.5,與國外研究型大學 1:2~3 的比例恰好相反。
一週時間分配

(六)課程參與情形

  學生參與課程的情形,有近九成的學生不課前預習,也有六成多的學生,上課前沒讀完老師要求的資料。顯示如果老師有要求課前閱讀,學生從原來近九成沒預習降低為六成沒課前閱讀。其次,學生與老師在課堂上或課後的互動都顯不足,「向老師或助教尋求課業協助」、「課堂上主動與老師互動」、「課後與老師討論問題」等三項贊同的比例都頗低。這些訊息似乎透露出學生學習習慣較為被動。

  值得注意的是,學生認為遇到艱難課程,只要有興趣仍會選擇修習者占了 77.5%,顯示出多數學生對自己興趣的重視度。
大學期間的學習狀況

(七)參與研究之經驗

  本校為研究型大學,在學期間學生參與研究的經驗,結果發現近六成的學生修習過做研究或專題的課程,另外分別有三成八及二成七的學生進實驗室或加入老師的研究團隊。
參與研究經驗

(八)大學時期培養之能力

  畢業時學生認為最具備尊重多元文化、分析批判思考能力、閱讀與理解學術報告的能力、就讀學系專業知能,都有近八成的贊成度。最不足的能力與前兩年結果相似,都是資訊科技、領導能力、英語及外語能力。至於數學或邏輯運算能力為今年新增之項目,也屬於較欠缺的能力。
大學時期培養之能力...page...

(九)生涯探索

  高達八成的學生表示在大學期間探索過自己的興趣及性向,約有三分之二的的畢業生很了解自己的興趣與性向,近六成的學生已確定未來要投身的領域與生涯發展的方向,但是畢業時仍有三分之一的學生不清楚自己的興趣及性向。
畢業生目前生涯探索狀態

三、未來規劃

(一)畢業進路

  畢業後約有一半以上的學生選擇繼續升學,約有五分之一的學生則是選擇就業,一成七的學生選擇服兵役。三年來,都有五成到六成的應屆畢業生打算繼續升學與兩成以上打算就業。
畢業後的選擇

(二)繼續升學

  繼續升學的學生當中,八成七打算唸碩士學位,一成三則計畫取得博士學位,與去年打算攻讀博士學位約四成明顯銳減。有二成二表示會到國外進修,七成八選擇在國內,留在國內進修碩士學位者為大宗,結果與去年近似。
graduate15.JPG

  繼續攻讀研究所者中,五成七進修領域與大學就讀學系相同,二成七進修相近領域,一成六選擇完全不同領域。三年調查結果發現,都約有一成以上的學生選擇不同領域進修研究所。選擇進修領域的最主要考量因素是自己的興趣與專業能力,都有九成以上的贊同度,其後依序是考上機會大、實用有出路,少部分是父母期望、選擇自己的路、同學考我也考。有趣的是,去年與今年在七項選擇原因同意度的排列順序一致。
計畫進修領域

選擇前述領域的原因

參、結論

  大學應屆畢業生學習回顧問卷調查已經進行三次,在大學學系選擇、大學學習、畢業後生涯規劃三大部分重要結論如下:

一、大學學系選擇

  學生當初選擇大學就讀學系前三項主要原因是「符合自己學科能力」、「自己興趣」、「按分數落點」,而以符合自己學科能力為最主要的考量。學生對於就讀學系感興趣的程度,入學時與畢業時相差不大,但就讀學系的瞭解程度,畢業時比入學時則大幅提昇。

二、大學學習

  絕大多數學生沒有課前預習的習慣,且上課時間與課後複習自修時間的比例約為 1:0.5,與國外研究型大學 1:2~3 的比例恰好相反。老師在課堂活動上,較少要求學生提出新的點子或想法,且僅有少數學生會在課堂或課後與老師互動、尋求課業協助。

  學生求學時較為嚴重的學習困擾為「閱讀」、「寫作」與「時間規劃」,畢業時認為較不足的能力有「資訊科技」、「領導能力」、「英語及外語能力」。絕大多數學生在大學期間探索過自己的興趣及性向,仍有三分之一的學生不清楚自己的興趣及性向。

三、畢業後生涯規劃

  應屆畢業生生中,約有五到六成打算繼續升學,以在國內進修碩士學位為大宗。在選擇研究所就讀的領域上,以攻讀與大學相同領域為最多,其次是相近領域,完全不同領域最少。選擇研究所進修領域與大學入學時選系的原因的結果雷同,主要是「自己的興趣」與「專業能力」,但在研究所選擇領域時,這兩項原因贊同度比大學選系時贊同度高,透露出學生選擇研究所進修領域的自主性已相對提高。

  以上初步分析結果提供老師、系所及校方,在課程規劃及教學活動安排的參考。

 
文章發表日期:2012/05/31 / 瀏覽人數:2087
電子報分類
編輯手札 ( 62 )
重要消息 ( 36 )
教師龍虎榜 ( 44 )
TA 實驗室 ( 34 )
GRIT (堅毅) 專欄 ( 18 )
愛習一點靈 ( 130 )
書香悅讀 ( 6 )
教學世界村 ( 16 )
教學魔法書 ( 72 )
教學風向球 ( 15 )
數位修煉 ( 91 )
遠距新視窗 ( 4 )
椰林會客室 ( 16 )
未分類 ( 38 )
本期焦點 ( 14 )
教學發展中心十週年專文 ( 17 )
讀者屬性分類
T 教師
A 教學助理
L 學生
S 職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