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95 2016/07/20
回首頁 編輯室 活動訊息 臺大演講網 過期電子報 訂閱/取消
投稿/回應
教學世界村
亞太地區高等教育評鑑與學生學習成果研討會

文/邱于真 (本中心規劃研究組副組長)

研討會簡介

  亞太地區高等教育評鑑與學生學習成果研討會 亞太地區高等教育評鑑與學生學習成果研討會 (Quality Assurance and Student Learning Outcome of Higher Education in Asia-Pacific Region) 由高等教育評鑑中心主辦,自從高教評鑑中心 2005 年成立以來,每年都舉辦國際研討會,今年已經是第 4 年。今年的研討會訂於 6 月 5 日,假政治大學公企中心舉辦。研討會為時一天,邀請到德國與美國的講者擔任早上兩場的主題演講 (keynote speech),下午則邀請澳洲、台灣、日本的講者經驗分享。本文將以德國、美國、以及澳洲三場為主要論述目標。

評鑑新趨勢

  高教評鑑中心董事長劉維琪於開幕致詞時表示,台灣的評鑑制度目前有兩大改變:1. 高教機構由被動角色轉為主動角色;2. 評鑑方式由評量輸入與程序 (input and process) 轉為評量輸出成果 (output)。第一點的改變落實於教育部新訂法規:凡自評成效良好,或是通過國際認證的高教機構,可以申請免於高教評鑑中心的評估,以藉此鼓勵各大學院校自我要求表現良好,也讓各院校更主動尋求評鑑。第二點的改變則是追隨目前國際上的主要趨勢,即重視學生學習成效 (student learning outcomes) 的評鑑方式,也因此一整天的會議主題都聚焦於學生學習成效的概念。

歐洲經驗:以德國為例

  第一場主題演講由 Dr. Hopbach 擔任講者,Dr. Hopbach 是「歐洲高等教育品質保證網路」(European Network for Quality Assurance in Higher Education, ENQA) 副總裁 (vice president),同時也是「德國評鑑中心」 (German Accreditation Council) 常務董事 (managing director)。歐洲的教育改革由「波隆那宣言」(Bologna Declaration) 展開序幕,目的是為促進歐洲大陸教育體制的互相認可 (recognition) 以及人才流動 (mobility);其重要理念包括:核心能力 (core competences)、可就業力 (employability)、學生為中心 (student-centered)、學生學習成效等。學生學習成效的主要內涵著重於兩方面:學生應該學習瞭解的知識 (knowledge and understanding),以及學習之後能夠表現的能力或技能 (skills)。自從波隆那宣言之後,德國已有十年著眼於學生學習成效的經驗,根據德國模式,Dr. Hopbach 分享幾點觀察:

  1. 由注重輸入/內容 (input/content) 的傳統概念,轉為以學生學習成效為主的課程設計,其間的思維轉換 (paradigm shift) 並非一蹴可幾。雖然世界潮流都指向以學習成效為評鑑方式,高教機構尚需更寬裕的時間進行調整。

  2. 縱使以評鑑學習成效為目前大家所認同的趨勢,但細查評鑑報告,只有極少數的結論與學生真正達成的學習成效有關。這項觀察正顯示出目前該評鑑模式最大的挑戰:如何測量學生是否達成預期的學習成效? 哪些才是足夠的標準? 許多高教機構或許了解如何設計符合此趨勢的課程,但對於該如何評量卻毫無頭緒。

  3. 一般性的學習成效 (generic learning outcomes) 或許無法充分表達學科精髓,於是近來有越來越多關於學科領域學習成效 (subject-specific learning outcomes) 的討論,例如:工程學、社工、音樂等學科。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學科領域學習成效的訂定需投注相當多的時間與人力,同時也必須隨學科的進展速度隨時修改。

美國經驗:以 UCLA 為例

  第二場主題演講由 Dr. Hawkins 擔任講者,Dr. Hawkins 是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os Angeles) 「國際與發展教育中心」主任 (Center for International and Development Education)。美國高教評鑑起源於其高度多元的高等教育機構類型,例如:公私立研究型大學、公私立綜合型大學、宗教導向大學、較小的人文藝術學院、社區大學等等,以學習成效為導向的評鑑則出現於 80 年代中期。Dr. Hawkins 引用 Friedlander & Serban (2004)* 的文章說明該評鑑方式面臨的挑戰,包括:不清楚如何決定學生核心能力以及如何測量是否達成、缺乏對於測量學生成效工具的了解與知識、來自教師的抗拒、以及缺乏訓練有素的專業人員等四項。

  美國多數研究型大學對於測量學習成效採用主題式取向方式 (thematic approach),該取向包含三大主題:1. 合頂石經驗 (capstone experience)、2. 跨領域教育與研究、3. 教育科技的融入。合頂石經驗包含具創意性以及以探究為本 (inquiry-based) 的學習經驗。學生通常與同儕共同進行團隊計畫,該計畫為高年級課程之一,至少 4 學分,要求學生整合運用三年所學,並產出實體作品;校方也適時提供機會讓學生有機會展示成果。另外,校方也應移除阻撓教師從事跨領域教育與研究的障礙,並多讓學生了解及參與跨領域課程。教育科技的融入則有賴於校方建立將教育科技融入教學法,以達成學習成效的教育環境。除了提供相關服務之外,教師、教學助理對於教育科技的使用成效,以及其對於學生學習的影響等都需評估。

澳洲經驗

  澳洲經驗由「澳洲大學品質機構」主任 Dr. Stella 擔任講者 (Australia Universities Quality Agency, AUQA)。Dr. Stella 提出三種評鑑模式:聲望模式 (popularity approach)、品質保證模式 (quality assurance approach) 以及綜合模式 (responsible approach)。聲望模式指的是媒體針對高教機構所做的排名。根據 Dr. Stella 的說法,這種評鑑方式根基於薄弱的研究方法,缺乏信效度;其選擇的指標不夠嚴謹,計算公式亦每年更換,不能稱得上是好的評鑑模式。品質保證模式則是學術上較為嚴謹的評鑑方式。該模式以學生成就 (student achievement) 以及可被測量的成果 (measurable outcomes) 為中心,例如:畢業生流向 (graduate destination)、畢業生特質 (graduate attributes)、雇主回饋意見、全國學生滿意度問卷調查等。第三種評鑑模式則源於大眾都同意的評鑑理念:將各高教機構的學生學習成效結果公開。綜合模式強調高教機構、評鑑中心以及媒體之間應建立合作關係 (partnership),利用三者各自的優勢形成評鑑資料。如此一來,提供給社會大眾的評鑑資料將更為準確,也更有意義。

結語

  一整天的研討會,提供許多相關訊息,頗值得參考。以下簡述幾點心得與啟示:

  1. 不管是由重視輸入轉為重視輸出成果的評鑑方式,還是由以教師為中心轉為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法,都是根本思維的轉換,猶如改變文化一般,並非一朝一夕即可達成。學校風氣有賴在位者風行草偃,慢慢培養建立。

  2. 多位學者均表示,如何評量學習成效是目前最大的困難與挑戰。歐美國家已從事此模式十年之久,對於評量方式亦還持續摸索、發展,更何況是才剛要起步的臺灣。然而,有一項評量原則卻是根本不移的:具體證據。提供具體證據說明教學成效、學生學習成效,這是目前臺灣高等教育機構最需思考的方向。

  3. 臺大校內正如火如荼地進行系所課程地圖,許多其他大學院校也同樣著力於課程地圖的建立。課程地圖的首項要素即為教育目標與核心能力,教育目標的訂定即應考慮學生的學習成效,同時系所也有義務告知學生系所對他們的期許。

  4. 即便不易評量學生學習成效,制定「適合特定目的」(fit for purpose) 的評量概念卻放諸四海。沒有所謂最好的評鑑或鑑定方式,只有該方式是否適用於特定學校環境脈絡,就像課程評鑑方式須隨著課程教育目標變動,而非以同樣一套標準評鑑所有的大學院校或系所。

  歐美國家的評鑑實施經驗,提供臺灣高等教育最寶貴的訊息,除了提早預警即將遭遇的困難之外,也更加速臺灣與國際接軌的腳步。然空有觀念還是不夠,最大的挑戰將是如何建立一套屬於臺灣文化以及各校脈絡的實施方式。

* Friedlander, J. and A. M. Serban (2004), “Meeting the Challenges of Assessing Student Learning Outcomes,” New Directions for Community Colleges, no. 126, Summer, pp. 101-109.

 
文章發表日期:2012/05/31 / 瀏覽人數:1443
電子報分類
編輯手札 ( 62 )
重要消息 ( 36 )
教師龍虎榜 ( 44 )
TA 實驗室 ( 34 )
GRIT (堅毅) 專欄 ( 18 )
愛習一點靈 ( 130 )
書香悅讀 ( 6 )
教學世界村 ( 16 )
教學魔法書 ( 72 )
教學風向球 ( 15 )
數位修煉 ( 91 )
遠距新視窗 ( 4 )
椰林會客室 ( 16 )
未分類 ( 38 )
本期焦點 ( 14 )
教學發展中心十週年專文 ( 17 )
讀者屬性分類
T 教師
A 教學助理
L 學生
S 職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