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顏雅娟 (本中心特約記者)
從 1992 年至今,在臺大農藝系任教已有二十七個年頭的劉麗飛教授,早在大學時代便與臺大農藝系結緣,一路從學生當到系上的資深教授,看著臺大農藝系走過無數個春秋。
除了專業的教學表現,一直以來,劉麗飛教授最為學生津津樂道的,是她那樂觀又溫暖的人生態度,過去劉麗飛教授在系上開授必修課,身上每每散發對農藝系的無限熱情,無形中感染學生確認自己的興趣,也加深對自身科系的了解,大幅降低農藝系的轉系率,在系上一時傳為佳話。
歷經了二十多個專業知識傳授的年頭,近年來,漸將重心轉為心理輔導的劉麗飛教授,雖在前年申請退休,卻因教務長在某次聚餐上的邀請,決定重出江湖。這次,劉麗飛教授改以「教主」身分,教導學生如何去預約自己的美麗人生。
「認識自己、調整生活」作為課程目標
劉麗飛教授曾經自嘲,退休後最想做的事,就是拿根旗子在校園裡擺攤當半仙,為學生指點迷津,有機會開設新生專題課程,正好一圓所願。有別於其他專業內容的新生專題,劉麗飛教授認為教育最重要的是讓學生「認識自己」,與其硬塞給學生各種知識,不如告訴學生學習的方法,並帶領學生思索自己的人生方向。
在這樣的使命感下,劉麗飛教授懷著滿腔熱情,為自己所開設的新生專題取了一個極其浪漫的課名:「預約美麗人生」,並將課程目標設定在「認識自己、調整生活」,希望讓修課的大一生都能從中獲得力量,擁有一個精彩絕倫的人生。
劉麗飛教授說:「我在學校教書那麼多年,一直認為,學生是很聰明的,有能力自我學習,但要找到方向跟方法。只到學生找到方向,他們立刻能跑得遠遠的,拉都拉不回來!」
所以,在「預約美麗人生」的課堂上,聽不到 DNA 分離、生技改造等專業知識,劉麗飛教授用自己豐富的人生歷練,以及長久以來對心理輔導的接觸與了解,根據大一新生可能會遇到的困難設計不同課程主題;如「為誰念大學?」、「你 ok,我 ok」、「凡事都是好」、「千山不必我獨行」,每個主題環環相扣,並設計每天起床大笑三聲、每天對著鏡子讚美自己等獨特的家庭作業,希望同學把課堂講的道理也落實在自己日常生活中。
去做,就對了!
在這門課上,沒有繁重的閱讀資料、更沒有考試跟報告,因為劉麗飛教授認為: 「改變人思想的時候,其實不需要去念太多東西,道理大家都知道,重點是有沒有落實!」這也是為什麼劉麗飛教授必須一而再、再而三在課堂上提醒學生,是否做到她所設計的家庭作業,因為有些事,「去做,就對了!」藉由外在行動上的實踐,慢慢地,便能帶動自己內心價值觀的轉變。
為了這門新生專題,劉麗飛教授可說是費煞苦心。除了精心安排每周的課程主題,更設計了類似「家庭聯絡簿」的精美課程互動記錄本,藉以紀錄每個學生的學習狀況,學生有任何回饋也可寫在上面反映給劉麗飛教授知道;這學期,為了進一步有效控制學生的出席率以及課堂參與度,特別在聯絡簿中新增「出席紀錄表」與「發言紀錄表」,只要上課表現優秀者,便發給獎勵的小貼紙一張。
「這些作業其實都不花他們時間,但若學生願意去做,相信對他們的生活帶來很大的改變,就像我講的『吸引力法則』」,劉麗飛教授笑著分享當初設計作業的用心。
今年十月初,在主題「凡事都是好」的課堂上,屢屢因發言獲得小貼紙的心理系學生賴顗安表示,她對這門課印象最深刻的正是老師所說地「吸引力法則」,當自己不斷想著好事發生,就真的會有好事發生;相反的,若是不斷想著自己的不幸,就真的看什麼事都不順眼,簡單一句話,卻對自己受用良多。因為夢想成為「偉大的獸醫」得名「大獸」的獸醫系學生謝靜雅,則認為「凡事都是好」這個主題相當受用,遇到挫折若都選擇正向思考,煩惱自然迎刃而解。
從「如何分手」來談愛情
連續開課三學期的「預約美麗人生」,每學期內容都隨著教學反應有所調整,劉麗飛教授笑說:「第二學期最大的改變是加入愛情的主題,當時是受到社會系孫中興老師的『愛情社會學』刺激,同學都跟我說那門課好多人去修喔!我才驚覺我的新生專題都沒講到愛情。」
但只用一堂課如何跟學生談愛情?另類的劉麗飛教授改從「如何分手」談起。「沒先學會如何分手,是沒辦法談戀愛的,」擁有美滿婚姻的劉麗飛教授以過來人的身分如此說道。劉麗飛教授認為兩個人在一起,相處的時間短則數月,長則數十年甚至一輩子,但到頭來還是要跟另一半說再見。所謂的分手,其實就是說再見的藝術,若能認清愛情的終點,那在起步的時候就比較容易走,知道自己的方向在哪裡。
真誠面對自己 不能跟自己打迷糊仗
面對剛進大學的新新人類,劉麗飛教授一直希望能影響學生的人生態度。她說:「我一再跟學生強調『真誠』,因為面對自己是很 serious 的事情,不能跟自己打迷糊仗!」或許每個學生都有懶惰、偷懶的一面,但絕對要真誠地面對生命,摸清楚自己的生命該怎麼走,只要確定自己的人生方向,快樂便是發自內心的,不需每天講笑話就能開心。
「很多事情自己沒經歷過,講出來都是假的,唯有自己經歷過那些苦難,走出來了,才能告訴別人:相信我!這樣走不會錯的。」早在二十多年前,初任教職的劉麗飛教授也是一路跌跌撞撞,才有今日的美麗人生。她說:「當初會接觸心理輔導是因為自己開始教書了,面對學生種種的問題,自己不知怎麼去處理,身處焦慮之中,連自己都需要幫助。」
因為受到挫折,讓劉麗飛教授開始接觸向外「華明心理輔導中心」(註一) 的課程,讓她獲益良多,就此栽入心理輔導的領域。同為台大教授的師丈,被劉麗飛教授戲稱為「最難教的學生」,但同時也是「最了不起的老師」,在劉麗飛教授摸索心理輔導領域的路上,給她許多刺激及思考的機會。除了華明的課程之外,劉麗飛教授之後也陸續參與「癌友新生命協會」以及「新時代賽斯」等組織,從中體悟到全新的美麗人生。
「在那個階段,真的是對人生的頓悟,」劉麗飛教授面帶懇切地說。但人生頓悟後不代表學習就已結束,而是能以更開闊、更平穩的心態去學習人生。
一切都是自己創造 一切都是為自己
劉麗飛教授說:「一切都是自己創造的,一切也都是為自己!」這個道理不僅適用於大一新生,更是所有人一輩子的課題。過去時常跟著學生一起煩惱的劉麗飛教授,自從頓悟這個道理後,了解到身為師者,不能一心只想到看到學生的改變,如此只會造成彼此的痛苦,老師只要做好從旁指引的角色,接下來就該放心交手,讓學生去負責自己的人生。
雖然大部分同學在上完一整學期的新生專題後,不管在人生態度或學習方法上都有長足的改變,但有些同學無法改變的那麼快,劉麗飛教授便自許自己的教育工作像撒種,她說:「現在播下了種子,也許有些同學是等到五年、十年後再發芽,但那也不遲。」
教育應是讓每個人認識自己
從事教育工作二十多年的劉麗飛教授,她眼中的教育工作應該是:「讓每個人認識自己。」若能讓每人都發揮所長,在社會這諾大的機器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就算只是一枚小螺絲釘也是值得鼓掌的;相反地,若教育無法讓學生看出自己的能力,出了社會也只是毫無頭緒地到處找工作,這樣的教育就是失敗的!
誠如本校師資培育中心教授符碧真常說的三句教學箴言:「Tell me, I forget; Show me, I remember; Involve me, I understand」,教學若能以身作則或是實際示範操作給學生看,學生的印象會更加深刻;若讓學生自己參與挖掘知識的過程,更能加深學生的理解,可說是教學的最高境界。劉麗飛教授對此深表贊同:「教育是這樣的,若能讓學生主動學習,就成功了!」
被學生戲稱為「教主」的劉麗飛教授,一開始被同學質疑是邪教,到最後學生改口讚許說:「本教不是邪教,而是『好』教。」能夠幫助學生找到學習樂趣,看見同學的生活態度改變,生活越來越有笑容,正是劉麗飛教授最感欣慰的一刻。
訪談最後,劉麗飛教授也送給所有台大學生一句話:「要相信自己都是很棒的!」這世界不一定每個人都要功成名就,只要確定自己的人生方向,勇敢地向前邁進,每個人都能擁有自己的美麗人生。
註一:源於 1955 年一群比利時籍神父所成立的教會,長年致力於遊民和貧困家庭從事各種服務;1993 年,華明改名為「懷仁全人發展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