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95 2016/07/20
回首頁 編輯室 活動訊息 臺大演講網 過期電子報 訂閱/取消
投稿/回應
教學風向球
新生專題課程(freshmen seminar program)

文/邱于真(本中心規劃研究組副組長)

  新生專題課程(freshmen seminar program)在歐美知名大學已行之餘年。在臺灣,這兩年也陸續有大學開設這類課程,包括臺灣大學、政治大學、東華大學等。以下將針對新生專題課程的背景、特色、相關國際會議與組織與臺灣大學施行現況一一做介紹。

背景

甫踏入大學的新鮮人  新生專題課程設計的目的,是為使大一新鮮人從容的從高中過渡至大學,更快地融入大學校園文化,並有機會與不同領域的大學教師一同探索學問知識以及人生智慧。以哈佛大學為例,早在 1959 年即嚐試開設新生課程,當年開設的緣由是因為教育政策委員會希望改革大一課程,許多委員都不約而同認為,大一新鮮人需要更多與教師接觸的經驗。於是,委員會決定以實驗性質的方式開設新生專題課程,這類實驗課程的目的在於強化大一學生智識上的經驗(intellectual experience),教學法則採取專題討論的形式。這項實驗課程在當時獲得了正面評價,對於教師而言,新生專題重燃他們的教學熱情;對於學生而言,來自教師的關懷,而非成績的威脅,使得他們有動機追求更好的表現。2000 年,哈佛大學校園內開始醞釀增設新生專題,這個想法得到院系的支持,甚至討論是否將新生專題學分列為必修學分。哈佛大學開設的新生專題課程從 2000 年的 30 門增加至目前為止超過 120 門課。根據 2006 年全國新生專題問卷調查,全美有 84% 的學校開設類似課程。

特色

  國外知名大學的新生專題課程通常有若干共通特色,特整理如下。

  一、班級規模:採小班制,一班約莫 20 人,哈佛大學甚至限制一班只有 12 人。

  二、上課地點:安排在非傳統的教學場所,例如:專題討論室、會議室或是宿舍,目的是為讓學生卸下心防,勇於和授課教師交流以及討論。

  新生專題課程多半在非傳統的教學環境採小班制教學三、開課主題:學校鼓勵教師開設不同於專業領域的課程,也鼓勵學生選修非主修領域的課。開課內容包羅萬象,主題從中規中矩的學術領域,例如:莎士比亞時代的英國、21 世紀的生物與生醫科學,到與時事相關的議題,例如:地球暖化、維基百科我愛你。其中也包含了許多跨領域的課程,例如:DNA 與 iPod 的相似處、文學與法律等。當然也有讓人會心一笑的題目,例如:鳥兒為什麼又怎麼會唱歌?

  四、上課方式:新生專題課程鼓勵學生與教師對話,減少大學生普遍對於和教師談話的恐懼,同時也鼓勵同儕之間的合作,因此上課方式通常為開放式的討論。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設計了「精神食糧」系列(Food for Thought series)。這系列的課程目的是為使師生能夠在課堂以外、非正式的場合,繼續課堂上的話題,因此開課時間為傍晚或是中午。上完課後,授課教師與學生一起共進晚餐或午餐。網頁上這類課程的標示還特別用麵包的圖樣,讓學生一目瞭然,非常有創意。

  五、評分方式:與上課地點的安排有異曲同工之妙,為使學生在沒有分數壓力的環境裡盡情學習,因此新生專題課程通常沒有考試,評分方式也通常為通過/不通過(pass/not pass 或是 satisfactory/unsatisfactory)。

  六、選課資格:開放給所有的大一學生,但須先經申請。哈佛大學與普林斯頓大學都要求申請學生繳交短文(short essay),說明自己對於該課程的興趣,以及這門課與自身學術興趣的相關性。授課教師會針對短文內容,決定選課名單。短文除了提供教師選擇學生的準則之外,事先閱讀這些資料,也能幫助授課教師對每位修課學生有基本了解,正式上課時,能夠更快打破師生之間的藩籬。

國際會議與組織

  全國資源中心(National Resources Center for The First-Year Experience and Students in Transition)位於南卡羅萊納大學(University of South Carolina)哥倫比亞校區(Columbia),該中心成立的使命為支援學生學習以及幫助學生成功過渡至大學。為達此使命,全國資源中心除了發行期刊、書本、電子報等研究資源外,每年都主辦「大學第一年經驗國際會議」(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he First-Year Experience, IFYE),2009 年為第二十二屆年會,將於七月在加拿大蒙特婁(Montreal)舉行。

  全國資源中心另外也主辦「新生專題課程領導講習會」(Institute for First-Year Seminar Leadership),該講習會的目的是提供負責課程的各校人員相關訊息以及做法。為了示範新生專題課程所強調的主動學習教學法,講習會以問題解決、小組合作、案例研究(case studies)等方式進行,因此參加人數限制 140 人。講習題目包括:如何實施及支援新生專題課程、如何評估新生專題課程、如何針對評估結果做改變、如何招募與訓練開課教師等。與會者將針對上課技巧及最新趨勢進行討論與交換意見;講習會中的活動也鼓勵與會者設計符合自身校園脈絡的行動方案帶回校園。因此,不管新生專題是第一年施行還是已行之餘年,該講習會都能給與會者最實質的幫助。

臺灣大學新生專題

  臺灣大學參考國外知名大學的作法,自 97 學年度開始開設新生專題課程,今年度共開設 33 門課,每門課 2 學分。開課主題包括:愛情練習曲、科學之路、宇宙中的寂寞心靈、預約美麗人生、大學學習與自我探索、數學模式與科學研究等多樣化的題目;授課教師都是臺大資深且教學效果良好的教師。

  臺大新生專題活潑的上課方式 根據 97 學年度上學期的期中教學意見調查顯示,將近八成的選課學生表示,因為對於新生專題課程感到好奇,或是對於課程主題感興趣,所以選修課程;也有近六成的學生表示希望能夠藉由這門課與教師有更多機會對話與互動。高達九成八的學生認為新生專題課程不同於其他課程,原因有:小班制,能夠與教授更貼近、不同於一般課程以教師授課為主,學生可自由開放的發表意見與分享想法、上課充實但輕鬆沒壓力等。教學效果則可由學生是否推薦課程給他人得知,九成六的學生表示會推薦該課程給學弟妹,原因包括:能夠學到不同於其他課程的知識、態度與能力,例如:表達溝通與獨立思考的能力、了解臺大資源文化、適應大學生活等。由此可見,學生對於新生專題課程的評價相當高,而學生的意見也都正好反映了學校開設該課程的初衷。

  新生專題課程在臺灣大學尚屬探索期,目前一年有五、六百位大一新生修習,佔全部新生人數的 1/8;目標希望能夠達成一年一千位大一新生選修。課程實施的成效要待二、三年之後才能確切評估,屆時將藉由學生回饋意見予以修正課程,期許能夠發展出符合我國國情與臺大脈絡的新生專題課程。

結語

  高中與大學的學習方式及生活型態迥然不同,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新生專題課程正好提供這樣的媒介。新生專題課程所強調的安全、支持的學習環境讓大一新鮮人很快的對校園產生歸屬感;活潑、互動的教學方式除了引發大一新鮮人智識上的好奇心之外,更能培養學生現在社會必備的軟能力(soft skill),例如:溝通表達能力、傾聽多元觀點的能力等。最難得的是,學生得以和授課教師發展亦師亦友的久遠關係,有授課教師甚至提出「終生保固」的保證,歡迎學生有問題隨時可以找老師聊聊。綜觀知名大學的新生專題課程,幾乎所有的學校都增設開課數,卻還是供不應求,許多修課學生表示新生專題是大學裡難得又珍貴的經驗。臺灣大學的新生課程以陳之藩先生在「劍河倒影」裡所描述的境界為最終目標:「……你絕難聽到什麼結論,最後是把你心田上堆起疑雲,腦海裡捲起巨浪,進來時曾覺得清醒的不得了,出去時帶走無數的問題……」。臺灣的新生專題課程正在慢慢萌芽,教師藉著課程獲得反思與迴響;學生藉著課程培養能力與擴展視野,真是樂觀其成!

資料來源:
臺灣大學新生專題課程網站:http://freshmanseminar.ntu.edu.tw/
哈佛大學新生專題課程網站:http://www.fas.harvard.edu/~seminars/index.html
麻省理工學院新生專題課程網站:http://web.mit.edu/firstyear/fas/
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新生專題課程網站:http://fss.berkeley.edu/index.html
普林斯頓大學新生專題課程網站:http://www.princeton.edu/frs/
南卡羅萊納大學全國資源中心網站:http://www.sc.edu/fye/

 
文章發表日期:2012/05/31 / 瀏覽人數:1588
電子報分類
編輯手札 ( 62 )
重要消息 ( 36 )
教師龍虎榜 ( 44 )
TA 實驗室 ( 34 )
GRIT (堅毅) 專欄 ( 18 )
愛習一點靈 ( 130 )
書香悅讀 ( 6 )
教學世界村 ( 16 )
教學魔法書 ( 72 )
教學風向球 ( 15 )
數位修煉 ( 91 )
遠距新視窗 ( 4 )
椰林會客室 ( 16 )
未分類 ( 38 )
本期焦點 ( 14 )
教學發展中心十週年專文 ( 17 )
讀者屬性分類
T 教師
A 教學助理
L 學生
S 職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