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郭宗杰 (C. -C. Jay Kuo) 教授 (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
臺大教學發展中心「卓越講座」: How to Guide Graduate Students in Their Research 時間:2011/12/16 (五) 地點:電機二館 105 教室 撰稿:李冠緯 (臺大電機所) 編輯:黃旨彥 (臺大教學發展中心) 影片連結
「我想我就是學生的父親,當孩子盡了他最大的努力,我也要把論文改出來給他,就像孩子回到家會希望桌子上會有晚餐一樣,在他們身上看到我教育的效果時,我是最開心的!」 By C. -C. Kuo
Motivation is the Key 如何指導研究生進行高品質的研究?郭宗杰教授認為「動機」(motivation) 才是關鍵。一般人會選擇就讀研究所的動機可分為兩種:第一種是內在動機 (internal drive)。例如對研究有興趣、有好奇心、有成就感;或是有強烈的企圖心。通常這些人都會對自己有很高的自我期待,他們在做研究時不用花太大的力氣,就可以有不錯的進展。第二種是外在動機 (external drive),或許只是為了取得學位文憑、滿足長輩的期望,或是在同儕壓力下自然而然走上研究的路。通常這些人會因為在研究上有一些成果而驅使他們繼續作研究,因此如果有些學生的內在動機不夠強大,可以讓他們先進行一些簡單的任務或研究,建立自信與成就感,一旦有了自信或成就感,他們就會有動力繼續堅持下去。
研究最重要的一步是選題,選題對研究的過程及成果影響很大。郭教授指出在選定研究問題時必須考慮幾件事:首先,兼具動機及野心的學生,不適合太死的題目;而內在動機不足的學生,則不適合太具開放性的題目,因為他們很難在短期取得簡單的成果以建立自信。其次,這是一個新的問題或舊的問題?老的題目,通常前人都已經研究過,並取得不錯的成果,比較難找到發展機會,新的題目則容易得多。再者,這是否是一個兼具實用性 (practical significance) 及技術挑戰性 (technical significance) 的題目?如果這問題不重要或不實際,那麼這樣子的研究成果也不太會有人在意。
事實上,在決定研究題目時,一開始訂立的高度就要夠高。所謂「高度夠高」,是指不要想去彌補前人研究留下來的缺失,最好是去尋找一些更根本,有長遠影響的研究問題。如果一開始的研究題目高度夠高,之後即使不順利,但只要能有一些小的、初步的成果,就可以是好的研究成果。反之,如果一開始題目的高度不夠高,那麼即使再努力也不會有太好的成果。因為這樣的研究很容易就做不下去或很容易就做完,而且沒有什麼學術貢獻。
Nurturing Good Taste 如何找到高度夠高的研究題目?關鍵就在於學生要培養好的品味 (taste),而培養好的品味就要讀好的論文。每年都會有很多的論文發表,但是其中有很多篇都不必全部讀完,或是根本不值一讀。如果讀太多平庸的論文,很可能會養壞研究的品味。
郭教授建議學生應該要留意該領域卓有聲望的學者及研究團隊最近關注的焦點,同時也可以從該領域的經典期刊中去尋找優質論文。在讀論文時,可以先看文章的摘要與引論,藉以把論文分為三類。第一類文章值得讀全文的八成,因為他們的研究題目很棒、方法很棒、成果也不錯,所以值得細讀。第二類論文適合讀全文的五成,目的在於看作者提出什麼有趣的點子,達到什麼樣的結果。第三類文章只需要讀全文的二成即可,也就是說看完摘要和引論就知道可以不用繼續讀。在讀完論文以後,他會要求學生寫出這篇論文的五個優點和五個缺點,以評比這篇論文的價值。透過這樣的訓練,學生就可以培養出欣賞與批判研究的能力。
Goal Set-up, Planning and Execution 您是否曾經有學生三到四個月都沒有見面討論,後來才發現是因為學生遇到了瓶頸呢?郭教授就曾經有這樣的經驗,促使他執行週報制度 (weekly report system),以方便追蹤每個人的進度,要求學生落實計畫,並檢查是否有需要改進的地方。
事實上這份報告不用寫太多,除了條列上週完成的進度,以及下週預計要完成的進度之外,還會要求學生複述先前會談的結果,並且說明後續的處理方式,以確保能學生完全接收他的想法,這個部分郭教授稱之為「反饋」(feedback)。週報上同時還必須分享和夥伴之間的互動關係 (interaction),因為郭教授認為研究者並非獨自一人活在真空裡,而是活在一群人之中,因此必須留意彼此之間的人際互動。
總的來說,一篇週報大約是三頁的規模,前面提到的幾項約莫就是第一頁的內容,填表格就可以完成。後面兩頁則需要將前面提到的進度寫成更細的報告 (report),並且列出打算參加的會議或是準備發表的期刊論文,做為本學期的「里程碑」(milestones),它就像是一座燈塔,能夠提醒與確認學生這個學期必須完成的目標是什麼,因此郭教授也要求學生列入自己的學期目標,鼓勵他們安排計畫、執行進度,再由郭教授給予建議,以養成學生對自己負責的習慣。
對郭教授而言,週報是一個他可以和學生進度同步的工具,也是一個診斷的工具。郭教授會根據學生的週報,一星期安排 1/3-1/2 的指導學生進行一對一的會談。其中有些是進度超前的學生,他會在會談時與學生進一步討論細節。另外一些進度落後或沒有進度的學生,他也會安排個別會面,看研究生遇到什麼樣的困難或瓶頸,一起想辦法尋求出路。有了週報告這樣的系統以後,他就可以準確地掌握每個學生的進度。
曾經有一位辦公室的小姐笑著詢問郭教授,是否記得自己每一個研究生的題目?他笑著說:他當然記得,因為他每週都會看到每個學生的報告,所以他都知道每個人的題目與進度。有的時候,郭教授批改學生的論文也會覺得累,但是只要一想到明天學生就要繳交週報了,他就會有動力撐下去。因為學生已經盡力做到他的要求,那他身為指導教授,就要幫學生改好論文。就好像孩子們回到家,會希望看到桌上有晚餐;而他改好的論文就是他們的晚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