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95 2016/07/20
回首頁 編輯室 活動訊息 臺大演講網 過期電子報 訂閱/取消
投稿/回應
書香悅讀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沉吟至今。」──《如何訂做一個好老師」》讀後感

文/王秀槐(臺大師資培育中心副教授)

如何訂做一個好老師一、本書簡介

  《如何訂做一個好老師》(What the best college teachers do?)是一本近來在美國文教界受到廣泛注意的暢銷書。一本討論大學教學的學術性作品能夠受到閱讀大眾的青睞,某一程度上顯示近年來美國高等教育對提升教學品質的議題的重視。而國內大塊文化出版社將其迅速翻譯為中文版,並且在主流雜誌、報章上獲得迴響,在某一方面也代表國內大學在數量擴增、教育部倡導的趨勢下,也開始重視大學教學品質的提升。

  本書作者貝恩(Ken Bain)針對 63 位在美國各大學任教,受多方公認對學生學習「產生重大正面影響」的大學教師進行長期深入的研究,整理沉澱其教學理念、方法與過程,找出共同的原則與作法,以饗讀者。這些教師有的任教於菁英雲集的長春藤名校,有些服務於入學標準寬鬆的社區學院;他們任教於自然、人文、社會各個不同的學術領域,教學年資從七年到二十年以上,背景相當多元,因此本書所得結論當可應用於不同學科領域、不同類型學校,具有廣泛的參考價值。

  本書分為七章,除引言外,包括:(1)卓越教師如何看待學習(教學觀)、(2)如何準備課程(課程觀)、(3)如何期待學生(學生觀)、(4)如何引導課程進行(教學法)、(5) 如何對待學生(師生互動)、(6) 如何評估學生(評量觀)。翻譯文字簡潔達意,是一本流暢好讀的書籍。

二、本書核心概念

  筆者閱讀完這本書後,心頭湧出一句古詩:「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沉吟至今。」原詩作者原意在描述求賢若渴、不斷尋求人才的心念,但將此詩放入大學教育脈絡,詩句頗能貼切描繪本書所述的卓越教師如何關注、了解正處於人生黃金期,充滿潛能、雄心但又仍然青澀,不斷追尋專業知識以及人生真理智慧的青青學子(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又如何為了協助、確保這些學生獲致有意義的深度學習,不斷思考、改進自身教學理念與方法的歷程(但為君故,沉吟至今),此一中國古詩傳神的描繪出這些大學卓越教師與其學生關係的圖像。

  這些教師究竟具有哪些共同的理念與做法,以致對學生的學習產生重大正向影響,成為卓越呢?本書作者整理出三個貫穿全書的核心概念:建構理解、以學生為中心、持續發展。

(一)悠悠我心──建構理解

  凡事均要回歸到根源,而教師教學的根源就是其教學理念與哲學觀。這些教師對人類心智活動與學習抱持的看法是建構的(constructivist)、深度的(deep learning approach)、內在引發(intrinsically motivated)以及持續擴展的(incremental theory),而這些理念與教育/心理研究文獻中的最新發現不謀而合。相對於將人類心智當成是吸收、記憶的資料庫,卓越教師認為人類心智活動的目的在不斷建構對現實世界的理解,真正的知識是自我建構出來的,而非被動接受吸收而得的。因此大學教學的目的不在傳遞知識資訊,乃在協助學生建構對世界更廣闊、更深度的理解。在這樣的理念下,學生在過去所建構出來的一些素樸,甚至錯誤的假設(迷思概念)是需要被挑戰的,而學生切身所關心的議題則成為引導他們進行更深入思考的取徑。

  教學活動的精髓乃在提出能引發學生關切、好奇,甚至困惑的的「重大」問題(如:提出「人類是否可掌握自身命運?」這個問題來引導探討二次大戰史),教學的過程則環繞在這些「大哉問」的辨證與解答上。教師的工作乃在創造一個「自然的批判環境」,是一個安全、自然可以進行辨證,比較不同學術觀點詮釋,批判自我過去素樸概念,挑戰彼此看法的環境,引導學生逐步建構出對該問題所涉及的人類、自然世界建構出新的、更精緻、更廣闊的思考模式。這樣的取向並不是僅適用於一般認為適合多元詮釋的人文社會科學領域,事實上作者發現教授化學、微積分等數理科目的卓越教師也採取這樣的理念與作法。

(二)青青子衿──學生為中心

  第二個核心概念是相對於一般大學課程傾向以學科知識、教師教學為中心,卓越教師以「學生學習」為課程設計與教學的中心。這個理念展現在教師的課程準備上,通常一般教師在預備一門課程會問自己的問題大多為:要教什麼內容?用什麼教科書?用什麼方法進行教學?要考幾次試?這些問題大多集中在知識內涵與自身的教學上。但卓越教師從學生學習成果為標竿出發,他們會問:(1)這門課程能幫學生回答什麼「重大問題」?(2)我要如何激發學生對這些問題的好奇與興趣?(3)為了回答這些問題,學生必須發展出怎麼樣的認知推理能力、技術能力與情意態度?(4)學生進入課堂時,可能秉持怎樣的心靈模式需要接受挑戰?(5)學生必須獲取怎樣的資訊才能回答這些重要問題?挑戰內心既存的假設?(6)我要採用那些閱讀資料、教學方法、學生作業來協助他們獲取資訊、建構理解、回答問題?(7)我該如何了解、評估學生學習的實際情況、遭遇困難與學習成果?

  這些問題顯示卓越教師以學生為中心設計其課程,將學科知識與學生的興趣、經驗與思考模式連結(relevance),並且提供他們機會在過程中嘗試建構自己的看法,就像教孩子打棒球,一定先讓他們試著揮棒,再教導他們更正確的打擊方式,不斷精緻深化。同時,卓越教師對學生的期待與關照經常是全人的,不但關切學生的知識發展,也關懷他們的人格發展。例如一位在醫學院教授大腦功能與疾病的教師,不但用個案探討方式,帶領學生建構生理運作、疾病診斷的綜合知識,並且有感於學生執業後因無法處理面對生老病死的情緒而日趨冷漠的人格問題,在課程裡開闢「人性時間」,用個人經驗、瀕死家屬分享的多元方式,協助學生發展情意人格的面向。...page...

(三)沉吟至今──細膩探究、發展增進

  卓越教師深信不論是對宇宙真理知識的探索、自我課程教學的增進、學生心智與學習的改變上,均有不斷發展、增進的空間,他們是堅定的發展論者。因此,他們面對浩瀚的學海採取謙卑的態度,教學不是在炫耀自己學富五車,把學生難倒,而是與學生共同探究、建構複雜多變的現實世界。對自己的教學知能也採取細膩探究、發展增進的態度,在點點滴滴的經驗中累積改善之道。他們的教學技巧,包括:演講溝通、引導討論、分組合作、作業評量等,均經過長時間的修正與練習;有教師曾對著鏡子練習表情、聲音、手勢變化,以達到表演/戲劇性的張力,以吸引學生;有教師發展出「獨自思考-二人討論-四人討論-全體討論」的四階段討論法,以引導學生進行有效討論;也有教師思考如何用具體但巧妙的比喻解釋抽象、困難的概念。種種跡象均顯示,這些教師對他們的學生有興趣、視學生的學習成長為他們學術生涯中的重要使命,因此,樂於「但為君(學生)故,沉吟至今」。

三、本書限制

  本書的優點在於精要地整理出背景多元廣泛的教師共享的特點,並且涵蓋最上層的教學理念與實際的課程設計與教學方法,內容精要而具體。但本書也有其不足之處:第一、部份內容失於重複,特別是在第二章闡述基本教學理念後,第三、四、五章在描述其課程設計與教學方法中又一再重複這些概念,略顯累贅。第二、應加入更多實例。文中雖然提供一些教師「如何做」的具體事例,但仍不夠多元豐富。應在闡明每一項抽象的教學原則時(如:溫暖的語言),納入更多「如何做」的實例。第三、應更多著墨於卓越教師的養成過程。雖然作者提到卓越教師不是一天造成,而是不斷改變發展而來,但我們對這些教師過去的養成歷程:究竟他們為什麼會對教學、學生產生這麼大的熱情與使命感,他們在大學教學生涯中,遭遇到哪些失敗、挫折以及如何克服,則所知有限。事實上,這個歷程會增加讀者的認同感,因為了解到卓越教師也是有血有肉的有限凡人,而非天縱聖賢。

四、反思議題

  在評述完本書特色、限制之後,筆者反思我國大學教師的教學現況,提出下列兩個值得反思的議題:

(一)基本理念的再思與實踐

  凡事均要回歸到根源,而教師教學的根源就是其教學理念。基本理念的不同,會帶出截然不同的課程設計與教學方法。本書所描述的卓越教師之所以能對學生學習產生重大影響,乃在於其抱持的「建構理念/學生為中心」的教學觀。相較於傳統的「吸收記憶/知識為中心」的觀念,這套教學理念是思想上典範性的移轉,也是教學實踐上的一大跳躍。身處在以創造知識為使命的大學場域,很多教師傾向於採取「傳遞知識」的教學觀,而忽略了學生的需要、動機與原有的心智模型。有的教師可能沒有機會認識這套較新的學習理論,也有教師雖然認同這樣的觀念,但不知如何將理念化成實際的教學行動。筆者認為,各校目前教學紛紛成立的教學發展中心,可以在這個領域上提供資源:(1)介紹新的教學理論(建構主義/學生為中心/問題解決取向)與教學策略;(2)蒐集提供實際教學例證,展現在自然、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的教學上,如何進行實踐;(3)提供教師交流平台,邀請有心嘗試的教師分享實踐心得。

(二)研究掛帥環境下的教學

  如今國內的大學環境,在評鑑標準日趨嚴格,以研究績效為指標的趨勢下,許多大學教師被研究要求壓得喘不過氣來。我們的教師是否真的有時間、有精力為提升學生學習品質而細膩探究、沉吟至今呢?很可能令許多教師「沉吟至今」的是實驗室裡的數據、研究問卷內容、論文內容修正…..等等與個人著作發表、升等、評估切身相關的工作,而無法投入太多時間在了解學生需要、動機、心智模式上。究竟在研究掛帥的環境下,要如何兼顧教學品質的提升呢?首先,在個別教師方面,應思考如何將自身的研究與教學結合。這可從兩方面思考,一個是將自身研究的內容放入/成為教學的內涵,另一個是從協助學生建構理解所授領域中的重要問題,以探究的方式進行探討,在與學生的互動中,激發出創新的研究議題,例如:本書中所述一位教授景觀建築的教師,帶領學生分組從事涵融綜合發展理念的開發案,從而發展出嶄新的研究議題。其次,在大學機構層面,應思考建置新的制度、措施,以激勵教師投入時間,發展教學。除了現在各校已在推行的評估(教學評鑑)、獎勵(優良教師)、協助(教學發展中心)措施,也可思考在升等、評估制度上提供誘因(如:以教學卓越成就升等),並且在學者養成教育中納入教學因素。如書中所述,建議在博士論文中加入「如何教別人學習論文主題/領域」的章節,以培養未來大學教師對教學的敏感度與預備度。總之,「青青學子」乃為大學教育的核心,其學習成效理應成為大學教師「思索沉吟」的對象,如何創造出讓大學教師有空間、有動力、又有能力如此行的環境,乃為大學當局應思考的重要議題。

附註:本文同時登載於台灣大學婦女研究室《婦研縱橫》,特此分享本刊讀者。

 
文章發表日期:2012/05/30 / 瀏覽人數:2790
電子報分類
編輯手札 ( 62 )
重要消息 ( 36 )
教師龍虎榜 ( 44 )
TA 實驗室 ( 34 )
GRIT (堅毅) 專欄 ( 18 )
愛習一點靈 ( 130 )
書香悅讀 ( 6 )
教學世界村 ( 16 )
教學魔法書 ( 72 )
教學風向球 ( 15 )
數位修煉 ( 91 )
遠距新視窗 ( 4 )
椰林會客室 ( 16 )
未分類 ( 38 )
本期焦點 ( 14 )
教學發展中心十週年專文 ( 17 )
讀者屬性分類
T 教師
A 教學助理
L 學生
S 職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