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來源 : http://ctld.ntu.edu.tw/_epaper/news_detail.php?nid=516
文/ 鄭絜心
MOOCs 作為新型態的線上學習模式,在全球各國持續發酵中,除了最初的三大巨頭 Coursera、Udacuty、edX,具備地方特色的 MOOCs 平台也如雨後春筍般出現,例如日本的 JMOOC、大陸的中國大學 MOOC、英國的 FutureLearn、德國的 iversity、及 Openlearning 等也逐漸成長中,平台的增加使學習者能跨越語言藩籬透過更多元的管道學習。但對平台來說可能就沒那麼吃香了,在這個網路普及的時代, 各色各樣學習平台的出現儼然將 MOOCs 帶往戰國時代,每個平台在推廣知識的同時,更得思考著如何增強學習者的學習動機,或如何幫助學習者在課程之後能學有所致。以往的做法便是發布具備認證程序之有價證書,以學校名義對學習者的努力提出證明,雖然確實能提升完課率及證書價值,但實際上,學習者到底能不能因為證書,而獲得更好的工作/學習機會,卻更考驗社會文化對人性的信任,並非標個價碼就能解決的,因此,平台便將方向轉往課程內容。
以 Coursera 為例,在專項課程的部分除了提供一條龍的線上課程,學習者在完成課程並獲得基本知識或技術後,還得完成 Capstone 任務,才能拿到專項課程系列證書。Capstone 就像學期最後的期末大展示,學習者可能需要寫一篇論文、至新創競賽提案競賽、甚至是到當地實習,讓學習者能實際運用所學,獲得更直接的幫助。到底這種策略成不成功呢?在國外,其實很多公司很願意參與這種產學合作,透過 MOOCs 的大規模,能夠將觸角延伸到過去不曾注意的國家或地區,發現具備強烈動機的學習者,透過課程更可以看到這些學習者未來的發展性,在課程結束後便能透過平台,將這些人才網羅起來,比起海選面試,MOOCs 讓公司們能用較低的成本接觸、觀察並培養潛在種子人才。而學生透過課程轉職、找到工作的案例也不在少數,美國就有工程師因為習修線上課程,進而被黑莓公司網羅,而臺大康仕仲老師未來的 CAD/BIM 課程,也希望能透過 MOOCs 找到隱藏在茫茫人海中的專業人才。而在 edX 上也有些課程是與 Google 等大公司合作,讓成績優異者能夠進入該公司實習或工作。
因此,除了知識推廣以外,MOOCs 平台現在也多了職涯幫助的附加功能,雖然尚有許多公司對線上課程學習到底能不能帶給學習者實力仍有疑慮,但只要逐步漸進,相信這能帶給全球人才流通長足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