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班級面面觀

「『班級經營』並不是一項新的議題,但是大學教師卻比中小學教師對班級經營技巧更加陌生!」賴老師說道,在一般的認知中,教師工作包括四大項,分別為教學傳授、學術研究、行政公務、與課後輔導,然而其中卻並未提及更基礎的班級經營概念!「我經過了長期反省和觀察後,才發現班級經營是大學教師首先應該要注意的層面。」 

    要適當應用班級經營,就必須先思考大學班級的特性。或許有人會質問:大學教師,還需要特地去操作班級經營嗎?在回答之前,我們必須先行思考:大學中是否有班級存在?賴老師認為,大學班級的類型可依照不同角度分類,從學生角度來看,可分為入學時分派的班級,以及個人課程選修班級;而從教師角度看來,則可分為擔任導師的班級,以及開課供學生自由選修的班級。而大學班級與中小學班級差異最大之處,乃在於大學班級具有「變形蟲組織」的特點,以及鬆散、流動性強的社群結構,因此常導致班級內人際關係疏離陌生。此外,大學班級的結構特徵更影響了師生間的關係,現在大學裡的師生關係,普遍存在疏離和對立的現象,「學生上完課就走了,老師開太多課,也就記不住學生名字。」在時間與空間均有限的限制下,師生間及同儕間的互動受到重重壓抑,造成大學教師經營班級的限制與挑戰,因此「凡是有班級存在的地方,就需要教學者用心經營!」

    而班級經營究竟會對教學成效造成何種具體影響?賴老師此時與大家分享一則親身經歷,「早期的教科書都是統編版本,不用像現在一樣講究服務與包裝,當一捆捆的教科書印製完成後,綑綁過程中一定會傷及上下兩端的書本。尤其在運送時,貨車都將書本一捆捆丟下車。而老師發教科書時,坐在後排的學生就容易拿到『受傷的教科書』,因為前面的人都把完好的揀光了!奇怪的是,拿到損傷書本的學生,該科成績會明顯地變差。」賴老師認為,教師們都希望學生成績優良,因此努力地編排教材,但真正影響學習成效,卻是非常微小,幾乎無法觀察出來的因素!在大學的班級中,對學習效果影響最大的,反而是不屬於知識層面的師生關係!「學生如果不喜歡老師,就會無緣無故缺課,如果學生喜歡這位老師,不管多麼困難,都會努力達成教師的要求!」而TA的任務就是從旁協助老師,觀察實體教學中學生的想法與反應,以打造班級經營的良好基礎。

  師生對第一天上課的期待不同。學生可能想要了解課程內涵及老師是位怎麼樣的人。教師則可能想要知道修課學生的背景及如何讓未來教學能夠運作順暢。因此第一天上課可以規劃以下內容,以期滿足師生的期待。

(一) 學生認識教師

  教師可以說明自己的專長背景、研究主軸,過去在該領域曾經有過的工作或研究經驗,為什麼對這門課的教學有興趣等,好讓學生感受到教師對這門課的熱情以及專業知能足以勝任該課程的教學。其次,教師可以說明自己的教學風格及對學生的期待,舉例說明自己的教學策略,過去修過這門課學生的表現如何。怎麼樣的表現是符合期待,怎麼樣的表現不符合期待,怎麼樣學習才能有好的表現等。再者,學生有疑問時,學生可以怎麼連絡老師,如電子郵件或 office hours。至於與教學無關的個人訊息,教師可以婉轉謝絕說明。學生會從教師的說明中,大致了解老師是位怎麼樣的人。是位嚴厲的、給分寬鬆的、願意幫助學生的、包容多元意見的教師嗎?

(二) 教師認識學生

  教師需要了解修課學生的背景,包括來自於哪些學系、年級,修讀這門課的原因,過去曾經修過哪些相關課程或具有的先備知識 (prior knowledge),以及學生對這門課的期待等。教師可以採取以下作法,獲得相關資訊。例如發給每位學生一張卡片,讓學生寫下教師所需的相關訊息,有助於教師未來記得學生姓名。在修課人數不多的小班,老師可以請學生自我介紹,或另為增加學生之間的互動與認識,可先讓兩位同學私下自我介紹後,再向全班同學介紹自己的夥伴。此外,教師可以出幾題不算分的小測驗或小作業,讓學生作答,以了解學生的基礎背景知識。再者,在課程快結束時,給學生兩分鐘,匿名寫下:(1) 今天你從這堂課學到最重要的重點;(2) 你對這門課還有哪些疑問,交給教師,好讓教師了解學生對這門課的期待。

    身為TA,該如何協助教師成功地經營班級氛圍呢?賴老師向TA們建議兩種方案:第一,可協助教師建立網路虛擬社群,利用現有的平台資源,如部落格、奇摩家族等以社群為主的平台網頁,以及教師教學網頁、網路教學平台、Moodle數位學習平台等以教學為主的平台空間,營造師生對話交集的所在;「建立好平台後,別忘了取個有趣的名字!」賴老師認為,班級經營的重要觀念就是「在細節處用心」,吸引人的網站名稱會拉近師生間的距離感,並讓學生更樂於參與互動。而TA可藉由協助教師經營社群平台,幫忙更新資訊、發佈課程訊息、提供生活相關內容等,讓虛擬的平台空間展現多元實用的價值;此外,TA應不忘建議教師建立多向的溝通管道,讓網路平台成為整個班級共同互動的空間,而非老師單獨控制的領域。

    第二種方案,即在虛擬社群之外的實體空間積極與學生接觸,賴教授分享許多教學者可花費心思的細節,例如建立班級學生基本資料,作為瞭解學生的第一步;發送公開信件,分享生活感觸;卡片郵電傳情,適時叮嚀問候;批閱試卷時加註鼓勵與期許;利用幼時懷舊小禮物的獎勵,活化班級氣氛等等,教學者可以依照建立良好班級經營的原則,去發展屬於自己的獨特教學方式。

    賴老師同時也提醒TA們,這些班級經營的技巧必定會投入相對的時間心力成本,然而教學的成效總不是短期就可收益,而是潛移默化,對學生的人格與觀念形成長遠的影響。最後,本中心研究員溫子欣也勉勵眾位TA,作為TA不僅僅是教育學生而已,更重要的是要在教學上創新啟發,形成教與學的循環對話,勢必依賴班級經營以致之。

建立課堂規則

  許多教師認為大學生已經是成人了,該知道自己的份際,所以不需要管太多,故鮮少在第一天討論課堂規則。然如果等到上課一段時間後,發現事態嚴重,才訂定規則,學生可能怨聲載道。事實上,任何一個組織都有其運作的遊戲規則,不是「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如果第一天上課就能建立課堂規則,師生都有所遵循,將使整學期課程運作順暢。但是課堂規則由教師規定,學生不一定心悅誠服。如果經過師生共同討論,因學生參與訂定規則的過程,經過多元觀點的辯證後,對於共同訂出的規則比較能夠接受,且能遵守。以下是筆者在三門課程實施的經驗,說明建立課堂規則的四部曲。

    提供資料供學生討論:提供「不想讀,就讓給別人吧」一文。文中指出大學生上課不敬業,上課姍姍來遲,遲到的同學大大剌剌叫坐在外面的同學起來,讓他進去。很多學生在課堂上打手機、傳簡訊、吃泡麵、啃雞腿、打開電腦看連續劇、趴在桌上睡大覺,「教室好像菜市場,視授課老師為無物」。並指出這樣的上課態度,如何去和別人競爭?這則新聞引發社會大眾的討論。學生看過後,請其討論 (1) 這樣的批評有沒道理?(2) 開設教養相關課程有沒有用?(3) 該怎麼辦?
學生反應:這些現象普遍存在各大學,大部分學生還是認真學習的。老師也要檢討為什麼無法引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其次,開設教養相關課程,無助於改善學習態度。至於該怎麼辦,學生指出應該討論出大家可以接受的遊戲規則。
建立遊戲規則:學生提出「只要不影響別人即可」的原則。筆者進一步請學生思考「別人」及「影響」的定義為何。學生多認為「別人」包括同學與老師。至於「影響」,則包括視覺、聲音與味道等。在此原則下,學生提出三項課堂規則:(1) 一個時間只有一位發言:學生指出臺上講課,臺下竊竊私語,是對講者的不尊重,且會干擾其他學生學習,「影響」到周邊想專心聽課同學的學習權。(2) 上課不可遲到:遲到者開門、關門、移動座位的聲音,人影移動的視覺晃動,都會使準時進教室準備聽講者分神,干擾他們的學習權,也可能「影響」到教師講課的專注度。(3) 上課可喝飲料,但不可吃食物:口渴可喝飲料,但不可吃泡麵、便當、啃雞腿等香味四溢的食物,因為這些食物會「影響」到其他人,干擾學習。然中午的課程肚子餓時,可吃小點心,但不可有太濃的味道及不宜發出聲音。
三門課程結束後,發現學生上課時普遍遵守這些規則,即使一時忘記,一經提醒,馬上能夠意會,且學習態度普遍較以往為佳。希望這樣的過程有助於培養學生尊重其他人的學習權及較為敬業的學習態度。

多元化課程規劃 (增加參與式學習技巧)
A.大頒獎受 (Lectures); 多講者演講
B.小組討論 (Groups)
C.實驗、實習、校外實作等 (理工農醫背景); 演練、導讀、語言練習、個案研究等 (文社管法背景)
D.Peer Study
E.辯論 (Debate)
F.遠距教學;Online Courses

    相信老師們對於成績取向 (performance oriented) 與目標取向 (goal oriented) 這兩種不同類型的學生都不陌生。成績取向的學生,學習只是為了得到學分數,眼中看到的只有成績,並非真正有心學習;目標取向的學生則是認真想要學習,並不特別在意成績是否好壞。雖然普遍認為,人格特質與個性與取向有關,然而越來越多研究顯示,學習狀況也會影響學生的取向。老師們當然希望能夠有越來越多目標取向的學生,而老師的確也有能力可以改變學生取向。研究動機的學者整理出幾項原則,使學生在課堂上能夠發自內心想要學習,建議如下:

1、安排課堂活動,使其與學生的未來發展相關。只要學生意識到進行的活動與自己的未來有關,他們會願意認真學習,而非只著重於得到成績。

2、設法讓學習本身與過程變得有趣,多元與富創意的教學法可以幫助老師達成這個目的。

3、「挑戰」對於提升學習動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但老師必須確認學業上的挑戰是學生能力能夠負荷的,而非全無達成的勝算。

4、提供學生適度的選擇權,包括作業、考試、課堂活動等。當學生能夠有所選擇時,他們會願意花時間與心力於自己的選擇。

5、聚焦於學生個人的表現或進步,而非與他人比較。這可能是最重要的一點,但對老師而言,可能也是最難達成的一點。同時也針對學生的努力與進步給予肯定,使學生不是只關心正確答案。

6、評量結果不對全班公開。這與第 5 點相關,當學生不知道他人的評量結果時,也就不容易互相比較。

7、鼓勵合作學習,當學生一起朝同一個目標努力,也就較不會和他人比較。

8、幫助學生由錯誤中學習,把錯誤當成是學習的機會。當學生犯錯時,老師是否只是批評,或者是試著幫助學生針對思考歷程進行反省,這兩種反應將導致非常不一樣的結果。

  分數經常是許多學生的夢饜,進而造成心理焦慮。針對這點,老師其實可以幫上一點忙。在課堂上,提供機會讓學生參與評分計畫,讓學生表達自己的意見,決定自己將如何被評量,將可以減少學生的焦慮。有些老師會讓學生自行決定自己的分數,同時也讓同儕互評。這種方式固然可以培養學生自評的能力,然並非所有的學生都樂意這麼做,其中可能的原因包括謙虛、不敢給自己打太高分,也可能是擔心自己低估自己,沒能拿到該得的分數。建議老師應該先和學生討論評分的標準,在雙方都能達成共識的前提下,再採用自評與互評的方式。

  一般而言,光是給分很甜,或是訂定很嚴苛的標準,並不能提升學生的學習動機;研究顯示,當學生了解他們能夠以合理程度的努力達到目標,學習動機將大幅增加。另外,在學期過程中,若能適時告知學生其表現狀況,也會減少學生對於分數的焦慮。

如何給分

  分數經常是許多學生的夢饜,進而造成心理焦慮。針對這點,老師其實可以幫上一點忙。在課堂上,提供機會讓學生參與評分計畫,讓學生表達自己的意見,決定自己將如何被評量,將可以減少學生的焦慮。有些老師會讓學生自行決定自己的分數,同時也讓同儕互評。這種方式固然可以培養學生自評的能力,然並非所有的學生都樂意這麼做,其中可能的原因包括謙虛、不敢給自己打太高分,也可能是擔心自己低估自己,沒能拿到該得的分數。建議老師應該先和學生討論評分的標準,在雙方都能達成共識的前提下,再採用自評與互評的方式。

  一般而言,光是給分很甜,或是訂定很嚴苛的標準,並不能提升學生的學習動機;研究顯示,當學生了解他們能夠以合理程度的努力達到目標,學習動機將大幅增加。另外,在學期過程中,若能適時告知學生其表現狀況,也會減少學生對於分數的焦慮。

兩種評分方式

  教學評量通常包括常模參照 (norm-referenced) 與標準參照 (criterion-referenced) 兩種方式。常模參照指的是,測驗結果依據分數在團體中的相對位置而加以解釋的測驗,用於區分學生之間的表現;標準參照則是將測驗結果,依據先前所定的標準而加以解釋的測驗,例如在某個測驗裡,訂定答對 80% 者為精熟學習 (mastery learning),凡達成此目標的學生都稱精熟學習,著重的是了解學生學到什麼,而不是和其他學生比較分數高低。

  老師給分到底該用常模參照還是標準參照,雖然其中還存在很多爭議,但基本的判斷原則,應該回歸到每個分數背後的意義,即分數的目的。如果分數是為了指認班上最好的學生,應該使用常模參照的評分法;如果分數是為了了解每位學生的學習狀況,就應使用標準參照評分法。其他還應該考慮的因素包括:評量的工具是否可靠? 如果評量工具的準確度不夠好,或許就不適合使用標準參照。評分對象程度是否差異很大? 如果差異不大,常模參照則顯得沒有意義。測驗內容是否非常重要或與未來職業相關? 如果答案是肯定的話,標準參照會是比較好的方式。

檢視教師教學

  雖然學校有網上的學生意見調查,但結果往往要到下學期開課後才能獲得。為了幫助自己及早掌握學生回饋,供作備課調整之用,教師可以在最後一堂課蒐集學生對這堂課教學成效的意見與回饋。可用書面或口頭討論的方式,針對上課的主題、安排與方式,了解學生意見。例如:在每個主題上所花的時間太多或太少?太深奧難解或太淺顯易懂?如何設計適當的體驗活動讓學生自我練習?如何讓練習活動有效率的達成教學目標?當學生實作時如何給予即時且有建設性的回饋意見?如何促進學生間的合作學習?都要從學生方面才能獲得第一手的答案。教師若能以開放的心態與學生討論,在學生發表意見的時候,不急著反駁或解釋,仔細聆聽,將能從學生的回饋中,修正課程精益求精,更加貼近學生的需要。

延伸性議題討論

  其次,教師可針對與該門課內涵相關、且具應用性、省思性的議題與學生進行探討,例如:結合時事報章、書籍或電影,與學生討論互動,訓練學生思考,辨析、和組織架構的能力,以擴大學生的視野,讓他們了解課堂所學在在現實生活、社會、生命中意義與價值。討論可以較輕鬆、生活化的方式進行,視班級氣氛與學生特質,甚至可以用下午茶、同樂會或移到戶外校園陽光燦爛處進行討論,從行動中讓學生體會課堂中的學術知識可以不侷限在教室內,也存在於生活場域活潑的互動中。

回顧學生學習成效

    首先,在最後一堂課上,教師可帶領學生統整這學期課程中幾個重要的主題,並將這些主題概念予以串連與歸納,協助學生理解課程宗旨與自我檢視學習成效。教師可使用「總結語」 (Concluding Remarks)的技巧帶領學生回顧「學期初選這門課時想要學的東西」 (What I hope you learned in this course),以及經過一學習之後「自己真正學到的東西」 (What did I learn in this course),一併檢視兩者間的關係以及自己的收穫。也有教師別出心裁地引導學生做統整,例如:請學生做小組報告,簡報的主題為將這堂課介紹給下學期修課的學生,這樣可以促使學生統整學期所學、掌握要旨。也有教師要學生進行小組反思:在這門課中學到、成長、改變、深有啟發的部份,以及沒有改變、令人失望的部份,然後用多元的方式,包括︰電影、劇場、繪畫、舞蹈等等方式呈現他們的反思,展現學生活潑、創意的一面。然後老師挑選部分學生的簡報內容,以匿名的方式在下學期的課堂中呈現。根據實施成果顯示,上述作法意外深獲迴響,不僅鼓舞了上學期修課的學生,也讓下學期修課學生更有學習動力。

TA 課堂評析與諮詢服務

  帶領討論課的技巧需要練習,紋霞老師建議 TA 把上述的討論技巧與影響因素帶入行動方案,藉以精進帶領討論的能力。新任 TA 可向教學發展中心申請課堂評析,請 TA Pilot 進行個別課堂觀察,提出評析報告建議。而原任或曾任 TA 的同學則可以微型教學方式,將討論課錄影後,向教學發展中心申請一小時之教學諮詢與個別服務。

參與在職進修課程

    TA 的工作內涵包括帶領學生複習、討論上課內容或作業、協助實驗步驟講解、回答學生問題、課前準備、作業批改等等。薇文老師開場就道出,擔任 TA 的工作,對於現任博士生或有意願將來繼續進修的同學來說,是一個重要的訓練過程。磨練表達能力、訓練臨場反應、提升思考速度、回答問題的靈敏度跟組織邏輯能力都是未來從事學術相關工作必需具備的特質。若 TA 們未來要投入產業工作,仍需要與別人溝通與表達的機會,具備上述能力會使得自己的競爭力大幅提升。

  由另一個層面思考,既然被規定要擔任 TA,何妨選擇做一個快樂 TA,抱以正面態度與服務精神,認清自己當 TA 的意義與功能,體認 TA 不只是一件差事,而是能幫助別人,又有益自我提昇的大好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