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博雅 (教發中心創新教學組設計師) 審定/楊韶維 (教發中心創新教學組專案管理師)

eProfessor 是教學發展中心於今年四月開始啟動的實驗型工作坊,由科技組、教師組與創新組合辦,對象設定為校內教授群。混合 MOOCs、翻轉教室、教學科技等經驗,帶領學員認識翻轉教學等眾多創新教學模式與方法,回歸以學生為核心的教學本質。
著重概念的創新與突破
第一堂課以「網路時代的教師」標題為契,深入思考現代的教師真正的角色及其所需的方法。因此,以時興的翻轉教學開始談操作方法與概念澄清,翻轉具有相當彈性的優點,但常被過分擴張與詮釋,因此透過反覆概念釐清與辯證,盡可能理解它的特性,試著描繪出不同學科之間的輪廓。
是故,翻轉並非只是讓同學回家看影片,影片作為教材只是形式中的一種,也並非適用於所有種類的課程,重點應放在把握與學生在實體課堂中互動的機會,(詳見電子報內翻轉相關文章)嘗試突破傳統的單向實體授課模式。因此,採用數位、網路教材為輔具,如何經營線上社群將會變得等同重要,亦為本次工作坊的第二個重心,包括如何經營臉書社群、與學生互動等,更介紹了鄉民的常見術語、社交習慣,讓老師們理解即將面對的學生,把思想轉換成他們的語言。
以教學為主體的科技使用
從事創新的教學者經常會遇到製作教材時的工具挑戰,且往往因為預算的限制或使用上的困難卻步,在這次的工作坊裡,我們一再強調教學科技的主詞在於教學而非科技,因此釐清教學目標遠比規劃複雜的軟硬體更優先,科技只是一種手段、而非目的,因此教學者可以善加利用手邊既有的資源,例如以手機或是筆電內建的網路照相機攝影作為學習教材,再搭配免費的線上資源,即可達到足夠好的教學效果。
課程的設計就像無形的工具,忽略了好的教學設計對學習效果宛如事半功倍,所以如何設計出一堂以學生為主的課程也是關注的重點之一。因此,除了介紹各種可取得的軟硬體外,在課程中也加入了大量的實作與設計時間,讓學員親自操作,藉由每週的作業實際體會,嘗試在結業時累積出一套作品。
最後,從 MOOCs 課程錄製的經驗,我們發現不同的教學媒介,會有各自的特質需要增強,因此我們設計出一套表演開發課程,讓教師們自行體驗身處在自己課堂的感覺,如何自錄並練習克服面對鏡頭的恐懼。其中最有趣的部分在於,想辦法讓參與者瞭解——什麼樣的教學方式可能造成隔閡感,於是我們有了小組對抗遊戲,讓兩隊以多種網路媒介溝通,進行猜題競賽,以突顯線上教學可能出現的優勢與限制。
1+1>2 的教學魂
短短八週的工作坊,吸引不同年齡、學科與性別的教學者齊聚一堂,共同思考創新教育的方案,身懷不同的專業與初衷踏進了這間教室,卻能同席討論、分享不同學科領域的實作心得。
隨著課程的推進與深入,新的想法不斷伴隨分組活動的討論而生,再重新融入個人的課程設計當中,在最後一週的閃電秀——每位老師擁有一分鐘的時間,輪流分享個人的收穫與回饋——提出教學上的實際方案與想像。透過精簡的分享,學員們娓娓道來實踐的可能性與對未來教學的冀望,同儕間點燃彼此的教學魂,激勵彼此在教學路能成為更多成長與收穫的夥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