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演講/李懿純助理教授 (大同大學通識教育中心) 整理撰寫/莊婷伃 (教學發展中心教學科技組幹事)
國語文能力表達課程及執行反思寫作關係
在大同大學目前已經沒有國文課,所以這堂國語文能力表達課程就相當於大一國文,這門課開在第二學年度的第二學期,在每週五的一、二節這個時間,就是我們所謂早八的一個課程。修課年級是不同科系的大一學生,所以總共六十一個學生。
語文表達這樣的課程,我教了八年左右,以前教語文的這個課程的時候,大概內容集中在理解語文和表述語文,大部份都在課堂上進行。在文字寫作的部份,就是課後反思日誌的書寫。每一個禮拜同學都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工作,或者是功課,他必須重新回想他在這門課學了什麼,他必須用日誌的方式把它呈現出來。
因 此將反思寫作融入國語文能力表達課程時,學生每一週開始進入反思日誌的書寫。書寫完之後,每次上課提出自己該次上課時有什麼不足,或者是他打算補足的部分,接著化成他下一次該怎麼做的一個想法,並且執行。所以這個反思寫作融入進程後非常有趣的是,它可以讓同學去檢視他到底學了什麼東西。
反思寫作作業設計
這個作業設計的部分,除了反思日誌這個作業,在這個學期我還要求同學之間必須找到自己的夥伴。我告訴學生這叫左右手,你的左手跟你的右手必須和你合作,一起去完成你這一學期的課程。每週我們會進行一個互動,也就是互評,同學之間兩兩一組,互相看對方的反思日誌,給予評論及建議,甚至提問等等。

在期末時,就讓學生完成期末自我評量表,讓他們去重新審視自己的成長,以及學習的檔案內容,依據這些去做自我評估,看看在這一堂課學到了什麼,或者是放棄了什麼、需要什麼等等,從各面向去做完整的自我評估,同時讓他們設計學習檔案的封面。
其實反思日誌、反思寫作的部分,主要作業設計就是前面這三樣,那後面的部分是本來我在於表格上,我就會常常做就是同學的期末自主學習,然後他怎麼進入他期末報告的一個討論的過程等等。那我今天主要談的是前面,就是由反思寫作介入,那在這個課程發生了什麼樣的一個變化。
利用各種表單提升學生的反思效果
在利用反思寫作融入課程時,為了解課程產生的變化,需要用到表單。我將表單放在網路上,讓同學自己下載,這樣做的好處是,學生可以隨著學習情況去更改表單內容。一開始不會要求學生把表單都填寫完畢,可以針對自己特別有感受的地方進行分享,讓同學自己去選擇及調配表單。有些一開始就很能夠進入狀況的同學,尤其是經過大學課程跟社團的訓練,他覺得他做過哪些不同的改變,就可以在表單上呈現並分享他內在的層次。
但也不是每個同學在反思的部分可以有那麼多內容可以分享。例如會有同學在表單裡寫上「今日聽了兩堂課的演講,老師教我們如何做簡報」,就兩句。當然一開始會很沮喪。但這堂課的 TA 就會跟他說,你很用心,可是這部份好像太短,同時也指出學生在其他欄位的寫法可能需要再修改。TA 還有個非常重要的任務:提問,利用提問讓同學從中找尋答案。比如說會問同學:「你覺得這些演講者所用到的技巧,為什麼能夠幫助我們學習?」而這會讓學生去思考別人有什麼樣的技巧,那自己有沒有?而又要如何去增強自身的能力?我們每一週都在做這樣的一個互動。
在互評單的部分,正如上述,在這門課我讓同學兩個人一組,進行互評。這產生了一個讓我意想不到的結果。由於這樣的分組方式,有可能會有同學很認真,可是他搭的夥伴卻很混,早上八點並不會出現,甚至到了九點才姍姍來遲。可是我對這個課程有一個規定,要求同學 8:10 到 8:20 間進行互評,因此如果互評夥伴沒來,作業就無法交。這份作業通常是早上 8:10 發下去,各自互評十分鐘,接下來就上課了,所以在十分鐘內他必須找到評分夥伴、完成作業,他才能把他自己和對方的反思日誌、各自的互評以及作業單交出來。因此 8:10 全班都在打電話叫夥伴起床,如果不這樣做該週的作業會無法交,而且錯過了一週,接連著有第二週、第三週、第四週,只會更加延遲。
此外,互評單也可以促使同學的關係改變。舉例來說有的同學會寫著:「看到我同學的反思日誌,讓我認為他是個很有想法的人」,會出現這種鼓勵性質的互評。當然也有評語是較為批判性的:「演講怎麼會是這樣,你都沒有真心投入」。我認為互評非常有趣,到最後會發現,這兩個同學的關係改變,不管是好的或不好的,它在這個互評單都可以顯示出來。
而在期末自我評估的一個表單就像是這堂課的期末考。首先,我會在第十八週把他所有的反思日誌跟互評單發下去,給每個同學他特有的十八週總回顧資料夾。這時會發現整堂課的氛圍非常好,因為每個人會很感動,原來我學了這些東西,原來我還有在學習,我不是在滑手機。每位同學可能會拿到三十六張到五十張不等的作業,這時候讓他開始做回顧,提出印象最深刻的。接著第二個層次就是:你的感覺是什麼?再來,第三個層次是,你到底有沒有改變?最後我會請他說出最後想說的話。這就是第十八週要進行一個考試,但它不是考試,它比較像是一種回顧,同時還會請他們設計他們獨有的自己的反思封面。
反思課程成效
我在第十六週、第十七週時,想了解這樣的執行對同學有沒有幫助?有沒有辦法讓同學學到更多?加上功課很重,每一週都有作業,那同學是否能達到設定的一個課程目標?因此我做了調查,在有能力跟反思能力能夠強一點這部份,如果以我為向度的話,同學大概拿到 4.8 分;溝通協調跟合作能力在這堂課非常的重要,是 4.5 左右的一個分數。此外,就是同學有沒有辦法在這門課接受學習,他能不能結合他的經驗去完成他自己的反思日誌,以及在團隊合作的部分,分數也是相對比較高的。
讓我比較感動的其實是質化的成果。我發了大概五十五份的問卷,有五十二位同學是有效的問卷,其中有一半的同學大概是給正面的回應,會覺得這門課很棒、獲益良多、很開心。從問卷裡面我可以看到反思寫作帶入整個課程、融入整個課程,最大的改變就是讓同學重新檢視課堂所學。同學必須透過每一週的書寫,去了解他上一個表現問題在哪裡。同學一開始覺得很麻煩,為什麼每一週都有一個作業,可是後來他們覺得能夠去檢視自己所學是非常棒的一件事,而這樣每一週寫雖然也很辛苦,可是到後來他們覺得還蠻有意思、蠻有成就感的。這大概都是同學最後統計回饋的一個成果。
此外,這堂課的進行模式也強化了團隊合作,由於有互評夥伴,又有期末報告必須做,所以彼此間的關係會變得非常的緊密。大部分同學的反應都覺得有非常多的團隊合作的機會,以及強化反思理解的能力,也會發現大家好像實踐能力都很強。因此在這門課程上,同學就會學習到團隊裡的分工跟合作。此外,因為這門課有 5% 的成績是掌握在互評夥伴手上,所以他們之間的關係是既競爭、又是合作。這種進行方式使得同學間一定要有信任跟提問,因為必須要對方相處十八週,所以在回饋時就可以發現同學看見學習是如何的有趣,而且吸收不是單行道的,而是互相的,此外,也覺得有一個人可以當自己的情感垃圾桶很棒,因為課程要求同學必須抒發情感,也因為發現表達是很大的學問。當然也因為互評的關係,所以到課率非常的高,這是當初完全沒想到的,早上八點的到課率居然將近全班到課,這個是我覺得非常有趣的一個現象。
另外,會有少部分的同學,為自己的學習提出一個比較有效的規劃,包含他可以從聆聽體會思考,然後到行動。舉例來說,有同學會認為每一次上課都像一個 game,他覺得像玩遊戲,因為沒有被限制所以它不是一個功課,他可以不受拘束的任何想、任何寫,任意地想、任意地寫,他認為語表課讓他知道,表達不是別的而是五感,所有的感官知覺都必須是他表達的其中一部分。
但並不是每個同學都能夠適應得那麼好,在期中時預警了共十一個同學。為什麼預警率會這麼高呢?因為班上會有 15~16% 的同學,無法達到課堂的規定跟要求下,而且很痛苦,每一週都在課堂上,寫他應該在家寫的回家作業,所以效果就非常不好。除了一位同學是個人因素外,其中十個同學我跟他們做了非常、非常久的懇談,問他們要不要退選?還是要一起走下去?最後這十個同學都撐下來了,這也是我覺得還蠻感動的地方。由於我的預警率非常高,如果退選很多,對老師來講有點危險。可是我認為不預警不行,因為期中考時確實有百分之十五的同學是沒有辦法跟上這個自主學習的方式,進而達到成效。
在學校的評量部分,原本以為功課這麼重,評量會很慘吧,可是完全是出乎我預料。同學經過這樣的過程,我的評量到達 4.52,我覺得非常訝異。即便是執行完之後,我這學期還會聽到同學問我說,「老師,不用寫了嗎?」他非常訝異。我後來給他一本反思寫作的日誌空白本,同學還蠻開心的。他們經過一學期不斷地努力,其實是有改變的。
反思寫作融入課程的挑戰
反思寫作在融入課程時,仍然會有執行上的困難。首先是課業真的非常重,因為每一週都有作業。其次就是課堂外的團隊自主討論其實效果並不好,因為怎麼讓同學課堂外很努力地討論,這是一個我覺得要重新思考的問題。第三就是人數真的太多了,所以我建立了團隊的互評機制,那我用同科系分組的方式,固定跟老師做討論。我認為執行這個計畫,如果可以的話,理想人數大概是 30~40 人,因為像這班高達 61 人,大概會有 15~16%,可能無法在期中之前就進入狀況。
結語
我利用反思寫作融入課程,有一個非常有趣的現象就是,我在課堂上公告說,希望每位同學畫一朵盛開的花,跟六十個同學講,它就會有六十個完全不同姿態所謂盛開的花的樣子。所以我想經由反思寫作的帶領,課程可以有非常不一樣的成果,而且是來自於同學自己本身完全不同經驗的一個所盛開出來的花朵。以上是我的分享,謝謝各位老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