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95 2016/07/20
回首頁 編輯室 活動訊息 臺大演講網 過期電子報 訂閱/取消
投稿/回應
教學風向球
作個永遠的探險者:走入翻轉教學的茂盛叢林

文/楊韶維(教學發展中心創新教學組MOOCs課程製作人)

  「You are so young, I’m so old but so happy.」,在G0V(零時政府)年會的一個分場,一位白髮蒼蒼的教授,對著一群二十幾歲青年工程師撰寫的開源軟體,一語道盡臺灣透過科技迎接未來,充滿著雀躍與盼望。

  拜網路科技發展所賜,教育界也迸出了許多火花,其中之一便是翻轉教學(Flipped Teaching)的興起,臺大電機系葉丙成教授,自2013年底開始推動翻轉教室工作坊(Flipped Teaching Workshop),首次舉辦就吸引了超過七百位教師。短短一年間,透過超過兩百場的演講,激勵了國內外無數有志創新的教師,尤以九月份與中山女中張輝誠老師於台中的演講,創下兩千兩百人的參與紀錄,可以看出這股充沛的能量。

  這股動能,展現了遍地開花的盛況,包括致誠基金會、天下雜誌等的共同推動,越來越多教師受到鼓舞,創造並分享教學經驗,不同學科的翻轉教學方案陸續浮上檯面,牽引著教師們的熱血魂。

【尋找最大公約數:翻轉是什麼?】

  百花齊放的同時,認識翻轉教室的理路,卻也隨著隊伍的擴大而變得有些模糊,學科與教學對象的多元,使得教學經驗可以參考,卻不易進入實務操作,使入門者感到無所適從。在教學現場,絕大多數的問題,都很難透過「模型」或「理論」解決,若創新行動缺乏團體或結構化的支持,教師的翻轉之路無疑雪上加霜。

  因此,葉丙成就提出了 BTS 教學方法(For the student, By the Student, Of the student),提供了一種的初始方案。讓學生先摸索後學習、讓學生自己設計題目出作業、讓學生互相評分給意見,教學的成效非常好,幫孩子建立許多傳統教學中所無法建立的能力。

  既然「抽象理論」能廣納百川,但不易滿足實際需求;而「實例分享」雖可以看見許多細節,卻又不易複製,那麼我們又該如何從海量資訊裡,有結構地著手翻轉?或許我們很難再去給出更精確的定義,但是在前述兩難之間,翻轉教學的操作至少可以歸納成三個面向。首先,認識翻轉教室的核心概念,為何翻轉?怎麼樣叫做翻轉?透過教學設計(instructional design)分析課程,進行完整的方案評估。

  其次是製作翻轉教室的媒介,翻轉教室的重點是促使學生自主學習,透過什麼方式達成?如何善用工具、而不被工具綁架,甚至混合社群媒體、遊戲平台激勵動機,建構清晰的態度方向。

  最後則是規劃一個有效,目標導向的翻轉活動,讓學生在班級上透過各種活動設計,突破原有的聽講無法達成的效果。想要設計一個好的翻轉活動,除了從參考文獻得到靈感外,更重要的是透過同儕討論,促使跨領域對話,匯集眾人的力量開發各種活動。

  在這三個面向裡,尤以認識翻轉教學方法的思維最為重要,已有很多學者或教師進行各種定義,不過,創造自主學習的運作機制,促使教室原有的學習活動,有程度地延伸到課後、促使更高層次的學習活動發生,亦即「School at home and homework at school」,仍是翻轉教學法的最大公約數。

【既陌生又熟悉:原有教學的翻轉化策略】

  翻轉教學作為一種教學方法或精神,如果不經修改,以去脈絡化的方式直接移植到教學裡,既會產生移植錯誤的風險、也會造成師生認為翻轉失靈的錯覺,因此,教學者事前審慎分析、小範圍實驗與修正,逐步建構符合學生需求與特質的教學方法,就變成最重要的初步任務。

  因此,教師在初次面對翻轉教學時,可能會對於操作定義感到迷惑,其實,教學現場遠超過抽象理論所能涵蓋的範疇,不需要刻意配合翻轉模組,宜以融合的方式,取代全盤推翻原有教學方法。此外,核心概念與實務經驗也不必然互斥,教學者「原有」的教學操作方式,很有可能已經有翻轉的精神,例如臺大現有的討論課制度裡,許多課程早已是要求學生先觀看特定影像資料,在課堂內進行深度對話,對於這類課程,稍加調整與規劃,翻轉成功的機率就提高許多。

【創新的必然:沒有答案的拓荒之旅】

  在推動翻轉教室的過程裡,教師經常懷疑,翻轉教室是否會很辛苦?是否能立竿見影?確實,如果一口氣錄一百分鐘的影片、或是十八週每次都要翻轉等等,對於初入門者當然是堵高牆,因此必須按部就班地規劃,不需要過於急躁。如果覺得翻轉遇到困難時,可以停下來重新思索翻轉教學的重點,掌握推動策略,試著調整班級經營策略,尋求個人或組織的協助。

  翻轉教學無論作為一種解決教學困境的方案、或創新的嘗試,它的精神與邏輯,也會隨著教學問題改變而必須持續演化,因此著重「核心概念」大過於「操作方法」或「數位技能」,才能提供更長遠的創新動能。

  翻轉教學將帶給我們許多工具性的優點,促進了教室裏的角色轉換,甚至激勵出前所未有的積極氛圍,或許這股浪潮不會是教室裏最終極的解方,但教師向前邁進的步伐已經給出了最堅定的回應。

 
文章發表日期:2015/03/13 / 瀏覽人數:1487
電子報分類
編輯手札 ( 62 )
重要消息 ( 36 )
教師龍虎榜 ( 44 )
TA 實驗室 ( 34 )
GRIT (堅毅) 專欄 ( 18 )
愛習一點靈 ( 130 )
書香悅讀 ( 6 )
教學世界村 ( 16 )
教學魔法書 ( 72 )
教學風向球 ( 15 )
數位修煉 ( 91 )
遠距新視窗 ( 4 )
椰林會客室 ( 16 )
未分類 ( 38 )
本期焦點 ( 14 )
教學發展中心十週年專文 ( 17 )
讀者屬性分類
T 教師
A 教學助理
L 學生
S 職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