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秀槐(師資培育中心副教授)
有關教育機會均等(equal access)的議題一直是高等教育研究的重要議題。過去主要的研究主題均集中在:(一)誰進入大學(who go to college?):研究上大學與無法上大學的青年的家庭背景差異;(二)誰進入那一種大學(who go to which type of college?):研究進入不同類型大學青年的家庭社經背景差異。
(一)誰進入大學(who go to college?)
過去教育社會學以及高等教育領域針對高等教育入學機會的問題多有探討。Shavit &Blossfeld(1993)針對十三個國家的教育機會做國際比較研究,發現大多數國家,在不同年齡層均發現教育機會不均等的現象;在高等教育階段,教育機會不均等主要表現在不同社會階級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不均等上。蔡淑鈴和霍海源(1992)也發現在美國、英國、德國、日本等國,教育階層化為普遍現象,一般而言,個人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會受到父親教育程度或職業地位的影響。
我國有關教育機會均等的實徵研究也不少。早期師大教研所(1978)以報考大學之高中畢業生為研究對象,結果發現報考者與錄取者在家長教育程度、職業類別及家庭收入各方面的分布情形均有差異。一般而言,家長教育程度較高、職業類別較佳、家庭收入較多者,其錄取的比率較高 ; 反之則較低。楊瑩(1997)整理國內近四十年來學者對教育機會均等的研究,獲得下述結論:(1)家庭背景愈佳者 ,學業成就愈高;(2)家庭社經背景會影響學生升學意願;(3)家庭背景會影響學生進入大專院校就讀的機會。黃毅志(1995)針對台灣地區教育機會均等議題進行分析,以父親職業、父親從業身份、父親工作機構等變項進行分析,發現上述父親職業變項會影響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楊瑩(1997)也發現 :(1)高所得家庭子女進入大專院校就讀的機會,比低所得家庭子女要高 ;(2)父親職業類別較佳者,進入大專院校就讀的機會,比低所得家庭子女要高;(3)父親教育程度較高者,進入大專院校就讀的機會,比低所得家庭子女要高。
從上述國、內外研究可知,家庭社經地位確實會影響學生上大學的機會,家庭社經地位較佳者入學機會較佳。因此,「誰進入大學」這個問題的答案為:家庭社經地位高者較有機會上大學(Those who are socio-economically advantageous are more likely to go to college)。
(二)誰進入那一種大學(who go to which type of college?)
除了「誰進入大學」之外,過去學者亦進一步針對進入大學的學生家庭背景作分析,了解不同社經地位的學生進入的大學類型是否有差異。根據符碧真(2000)對美國相關研究的整理,發現不論從父親教育、父親職業、家庭收入等指標都可以看出,美國高等教育有明顯階層化的現象:即私立大學學生家庭社經地位最高,公立大學次之,公立學院再次之,社區學院學生最低。在父親教育程度上,具有崇高學術聲望的私立大學有 45% 學生的父親大學畢業, 只有 14% 學生的父親高中沒有畢業;相反地,只有 15% 社區學院學生的父親大學畢業,有 34% 學生的父親高中沒有畢業。在父親職業類別上,私立大學有 49% 的學生來自於專業及經理人員家庭,只有 20% 的學生來自於藍領階級;相反地,社區學院只有 16% 的學生來自於高社經背景的專業及經理人員家庭,但有 55% 的學生來自於低社經背景的藍領階級。在家庭收入上,私立大學有超過 40% 的學生來自於高收入家庭,只有 12% 的學生來 自於低收入家庭;相反地,社區學院則有超過 25% 的學生來自於年收入低於八千美元的家庭 , 只有 12% 的學生來自於年收入超過二萬美元的家庭。
符碧真、王秀槐(2002)利用美國高等教育大型資料庫的資料作分析,也發現類似現象。在三類大學中,包括:學術研究聲望卓著的研究型大學、以教學為主的非研究型大學以及二年制的社區學院中:(1)研究型大學學生的家長平均收入高於非研究型大學學生,非研究型大學學生的家長收入又高於社區學院學生;(2)研究型大學學生家長的最高教育程度為高職以下的比例最少,非研究型大學次之,而社區學院最多;(3)研究型大學學生的家長最高教育程度以大學及研究所的比例最高,非研究型大學次之,而社區學院為最少。

英國學者 Halsey, Heath & Ridge(1980)亦指出,在英國專業性及管理性工作者的子弟進入學術聲望卓著大學的機會是無技術及半技術工作者子弟的八倍。在許多其他歐洲國家也發現類似的階級差異,甚而更嚴重(Boudon, 1974)。
國內相關研究也不少。楊瑩(1997)發現,公立大學校院學生家庭背景,無論在家庭所得、家長教育程度與職業上,都優於私立大學校院學生的家庭。張鈿富(2005)的研究發現,家庭收入的高低與學生就讀公/私大學的機會有關。公/私立大學學生的平均家庭收入有差異:一般而言 , 低收入家庭出身的學生就讀私立學校的比例較高 , 而高收入家庭子女就讀公立學校的機會較高。駱明慶(2002)針對台灣大學學生的家庭社經背景作研究,發現父母教育程度越高、居住台北市或其它城市者進入台大的機會愈大。
從上述國、內外研究可知,家庭社經地位確實會影響學生上那一類大學的機會,家庭社經地位較高者可進入學術資源聲望均較佳的大學。因此,「誰進入那一種大學」這個問題的答案為:家庭社經地位高者較有機會上好大學(Those who are socio-economically advantageous are more likely to go to better colleges)。
(三)多元入學制度
理想上,一個優良的大學入學制度應該能「用適當的方法、選擇適合的學生、進入適切的科系、達到適性的發展」,也就是說:學校科系能夠選擇適當的學生,而學生能夠選擇適當的科系。我國大學入學制度從傳統一試定終身、完全依據考試成績分發的聯考制度,經過長期的討論與推動,逐漸發展成多元入學制度,並於 2002 年正式實施(教育部,2003)。多元入學方案主要建構在「多元智慧」及「把每個學生帶上來」的理念上 ; 目標是學習多元化、教學正常化以及舒解升學壓力 ; 改革原則是「考招分離」、「招生自主」、和「多元選才」(徐明珠,2003)。
多元入學制度分為兩大類:第一類是「甄選入學制」,第二類是「考試分發入學制」。甄選入學制包括「推薦甄選」和「申請入學」兩種入學管道。前者是由高中篩選學生向單一校系推薦,申請入學則由符合大學校系訂定申請條件的考生個人自由向各大學提出申請。兩者都需要先參加「學科能力測驗」,再由校系以書面審查、口試等方式進行篩選。「考試分發入學制」則僅根據考試成績,聯合分發方式來錄取學生(大學入學考試中心,2001)。不論採取哪一個管道,各校系可依照需求自訂招生條件和評量方式,以選擇適才適性的學生就讀。考生可以衡量自身的能力興趣 , 自行選擇不同的入學管道進入大學就讀。
整體而言,「甄選入學制」由於增加了學校推薦或學生自行申請的過程,可能會比較有助於學生選擇適合自己性向、興趣的科系就讀,而大學各科系可以經由書面、口試等較多元的遴選過程,亦可比較了解學生的性向與才能,更能達到雙向的適性選擇。因此,理想上多元入學制度應該可以增加學生適性選擇的機會:對於那些了解自己能力、性向、興趣的學生,可以透過推薦甄選與自行申請的方式,選擇自己適合的科系,從而增進其科系選擇的確定度與滿意度。
(四)誰經由不同的管道進入大學?(who go to college through which type of admission channel?)
自 2002 年實施多元入學制度以來,社會輿論與學者對此一制度的關注與批判主要集中在教育機會均等(equity)的議題上〈徐明珠,2004)。有人認為推薦申請的入學管道可能為有錢有勢者開了方便之門,不利於家庭社經地位居於弱勢的考生。這樣的疑慮主要來自幾方面的推測:一是由於學校甄選多會進行口試,也會考慮申請者課外活動社團參與狀況,然而這些才藝和氣質的培養都和文化資本密切相關。出身於教育社經背景佔優勢家庭的學生,父母有能力投下大筆課外補習費,以增進其教育與文化資本的累積,加強其競爭優勢。而文化資本累積愈高,愈容易在推薦申請的入學管道上佔優勢。另一方面,由於推薦甄選與申請入學要經過大學校系審查甄試的階段,有人認為這樣的過程有可能因為人情關說而影響到結果的公平性,而引發社會疑慮。過去幾項民意調查均顯示,一般大眾與家長對多元入學方案的質疑大多集中在公平性的議題上,甚至有人認為應該恢復傳統的聯考制度,以確保公平(聯合報,2002)。
但究竟多元入學制度是否真的造成入學機會的不均等?推薦甄選申請入學管道是否有利於家庭社經地位較高的學生?近年有學者針對不同入學管道進行研究,有學者針對不同管道學生的學業成就表現、學習態度以及科系選擇(王秀槐,2006;洪泰雄,2005;楊麗秀,2004);同時,些研究大多以單一大學或個別科系(洪泰雄,2005;楊麗秀,2004)的學生為對象,並未能針對全國性樣本進行研究。迄今僅有少數研究針對經由不同入學管道的大學生之家庭社經背經進行探討(張鈿富,2005),但結果並不一致。對照上述社會輿論的鉅大疑慮,未來學者有必要針對不同入學管道學生的家庭社經地位,有系統的實徵研究,以檢驗這個重要的問題:「誰經由那一種入學管道進入那一類的大學?」(Who go to college through which type of admission channel?)。
參考書目
大學入學考試中心(2001)。大學多元入學新方案。台北 :大學入學考試中心。 王秀槐(2006 a)。多元入學制度中大學生對科系選擇的確定度與滿意度之研究。發表於「以學生為中心的大學評鑑學術研討會」。台北:台灣師範大學,2 月 25 日。 王秀槐(2006 b)。多元入學管道下的入學機會均等。發表於「2006 兩岸高等教育法制與高等教育改革」學術研討會。台北:國立政治大學, 3 月 25 日。 王秀槐(2006 c)。大學生的科系選擇:正視大學生科系志趣不合的問題。台灣高教研究,9月,1-12。 徐明珠(2003)。十年教改爭議與政策革新之研究。國家政策論壇,92 年 10 月,182-196。 符碧真(2000)。 教育擴張對入學機會均等影響之研究。教育研究集刊,44, 201-224。 符碧真、王秀槐(2002)。 從美國高等教育大型資料庫探討不同類型大學院校在學校、學生、教師層次上的特色。教育與社會階層比較研究研討會。台北: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 教育部(2003)。大學多元入學之問題與檢討專案報告。台北:教育部。 蔡淑鈴、瞿海源(1992)。教育階層化的變遷。國科會人文及社會科學研究彙刊 ,2(1),98-118 。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1978)。我國大學入學考試報考者與錄取者家庭背景之比較分析。師大教育研究所集刊,20,11-77 。 洪泰雄(2005)。大學教育的定位──以台灣大學甄選入學學生學習成就探討。發表於:高等教育「大學及研究所教育之定位」學術研討會。台北:台灣大學師資培育中心。 張鈿富(2005)。大學多元入學方案對入學機會之影響。教育政策論壇,8(2),1-24。 黃毅志(1995)。台灣地區教育機會不平等性之變遷。中國社會學刊,18,243-273。 楊瑩(1997)。當前台灣地區教育機會均等問題的探討。社會變遷中的教育機會均等。台北:中華民國比較教育學會、中國教育學會主編。 楊麗秀(2004)。四技不同入學管這學生學習成效之比較研究一 -以一所固立科技大學為倒。雲林科技大學技街及職業教育研究所 / 研究所碩士論文 , 未出版 , 雲林縣。 駱明慶(2002)。誰是台大學生 ? 性別、省籍與城鄉差異。經濟論文叢刊,30(1),113-147。 聯合民調廣場(2002)。大學制度公平性。聯合新聞網。2005 年 3 月 30 日取自http://ud1.com/smvev/020320/020320a.shbnl。 Boudon.(1974). Education, opportunity and social inequality. New York: Wiley Press. Halsey, A H., Heath, A. F., & Ridge, J. M.(1980). Origins and destinations. Clarendon Press. Shavit &Blossfeld. Attainment in thirteen countries. Boulder: Mew Pres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