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95 2016/07/20
回首頁 編輯室 活動訊息 臺大演講網 過期電子報 訂閱/取消
投稿/回應
教學世界村
倫敦大學教學政策與品質保證簡介

文/王秀槐(臺大師資培育中心副教授)

一、學校簡介

  倫敦大學校景 倫敦大學(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 UCL)建立於 1826,為繼牛津、劍橋後的第三所英國大學。建校哲學為以科學知識為基礎的世俗性大學,強調不分種族、性別、教派的入學政策與多元參與。目前約有 20,000 名學生,其中 12,000 名為大學部學生,8,000 名為研究生。而其教職員約有 8,000 名,其中約一半為教學研究人員(academic staff),另一半為行政支援人員(supporting staff)。該校目前有八個學院,每年獲得英國政府大量研究經費補助,排名第三。根據泰晤士報世界大學排名,排名第七;曾培養出 20 位諾貝爾獎得主;誠為聲譽卓著的綜合性研究型大學。

二、教與學策略(Strategies for Teaching and Learning)

  UCL 將自己定位為具有全球視野的大學(a global university),其學生約有 1/3 來自全球,約有 1/4 來自歐洲以外、特別是亞洲地區。在這樣的情況下,該校採取下列具有特色教與學的策略:

(一)培育具有全球化特色的人才

  為符應該校高度國際化的教師與學生背景,教育目標乃訂為培育具有全球視野與世界公民之人才(Education for global citizenship)。這樣的人才具備:批判與創新思考能力、多元文化視野、高度就業力(employability)、專業流動能力、領導能力與創業雄心(entrepreneurship),成為全球化社會中的專業工作者、文化人以及中流砥柱。

(二)致力於課程國際化(internationalizing curricula)

  為達到上述目標,首先在課程規劃上強調課程的國際化。主要目的有四:符合國際學生的需要、因應未來全球化經濟的挑戰、發展全球的視野以及對多元文化的理解能力。主要的作法包括:鼓勵教師開設國際發展、區域發展相關課程、學程;鼓勵教師將國際趨勢、作法、案例納入原有課程中;大力推動學生在求學期間赴國外學習,目前約有 1/4 學生在大學時代有出國學習經驗,並且以每年 3% 的速度成長。

(三)制訂以研究基礎(research-led)的教學策略

  由於該校為研究型大學,因此需要思考如何將研究與教學做更密切的整合,包括三個方向:一為注重教與學相關研究發現對教師教學的啟發,提供教師相關知識以增進教學成效;另一方面鼓勵教師將研究成果納入教學內涵、或發展為新的學程或課程內容。第三,培養學生研究統整能力,將大學部學生也納入研究型大學的生態環境,該校每位大學生在畢業前均需完成研究論文(senior thesis)或專題(project),以培養其統整所學、創新研究的能力。

(四)以學生學習成果(student learning outcomes)為主的學習策略

  為了彌補英國大學過去有象牙塔之虞,培育出來的部分學生就業能力偏弱,近年來大學強調建立以關鍵能力為核心的教育目標。UCL 強調教與學要以學生(student-centered)為中心,培養學生的關鍵能力(key skills),包括:溝通能力、獨立思考能力、融會貫通能力、多元文化視野等,類似其他歐歐盟國家所強調的核心能力(core competencies)。該校還建立學生關鍵能力輔導系統,包括:關鍵能力發展自我評量系統,供學生進行自我評估;輔導教授(personal tutor)不定期諮詢,協助學生了解已獲致的關鍵能力,以及需要加強的能力。如此透過不斷自我評量與諮詢輔導,協助學生發展關鍵能力。

三、品質保證策略(Quality Management and Enhancement)

  上述教與學策略需要透過嚴謹的品質保證系統才能落實。在英國注重品質保證(quality assurance)的趨勢下,UCL 非常強調品質保證(quality management)與品質提升(quality enhancement)機制,以確保教與學品質的落實。茲分別以下列五項做簡要敘述:

(一)目的(purpose)

  UCL 進行品質保證的目的有二,一是因應外部要求(we have to):為因應英國品質保證局(QAA)近年來積極針對英國高等教育機構進行定期查核(institutional audit)各校品質保證機制與績效,並且公佈各校績效結果,提供社會大眾參考;第二是基於對教育責任的體認(we ought to),認為要透過透明與公開的審核評估機制,才能確保教與學的成效。由於教育當局將品保責任交給學校負責(shift burden),而其結果又事關學校聲譽與招生能力,因此 UCL 設立專責單位與人員,致力於校內品質保證的運作。

(二)組織(organization)

  該校品質保證機制透過金字塔型的系統(pyramid structure)進行,校長(provost)下設置學術委員會(Academic Committee),由學術高層擔任;下設品質管理與提升委員會(Committee on Quality Management and Enhancement),接下來各學院亦設立學院教學委員會(faculty teaching committee),其下各系所設置教學委員會(department teaching committee),對教育品質從上至下層層把關。這樣主要由學術人員主導(academic-led)、行政人員支援的系統,優點在於能尊重學術人員的專業判斷,將品保責任下放到每一個系所,讓每一位教師都能夠負責參與,擁有品質保證的參與權與決策權(ownership),形成注重品保的社群文化(community),與學生有直接的接觸(direct relationship with students),更進一步,也能增進教師對學校的認同忠誠感(loyalty);而缺點在於要花費較多的時間達成共識,而且常常很難在尊重內部自主信任(trust)與達成外部績效要求(accountability)間達到平衡。

(三)原則(principles)

  該校品保的原則包括:(1)將品質管理(management)和品質提升(enhancement)密切連結,讓品質管理的成果成為品質提升的契機;(2)界定學校有關品質保證的最低標準(minimum standards);(3)兼顧效率(efficiency)與有效性(effectiveness):有些措施雖然會提升效率,但可能降低效果,因此不宜過度為了效率而犧牲效果;(4)各種品保要求所帶來的工作負擔須與獲致的成效應成比例,不宜花過多資源在美化粉飾的表面功夫上(gold plating);(5)加強各單位間的統整、減少重疊與浪費;(6)符合英國品保局的標準與要求。...page...

(四)程序(procedures)

  該校品質保證程序有兩大程序,一為監控(monitoring),二為評鑑(review)。前者為每年(annual)例行性(routine)的程序,旨在促進系所自我監控,做小幅度的改善;後者為定期(periodical)全面性(holistic)的評估,旨在進行長期的改革。

1. 年度監控(annual monitoring)

  該程序為系所每年進行成效評估,包括:由每位教師自行評估當年工作表現(self assessment of performance)、課程表現、系所自我評估是否達其教育目標?學生是否獲得該有的學習成果?所需呈現的資料包括:外部審查人的報告(external examiners’ reports)、PSRB 評鑑報告、學生回饋(student feedback)、學生資料(student data)以及系所現況(program specifications)。這些資料將透過上述金字塔系統層層上報,從每門課到學程到科系主管、到學院、到全校品保委員會、再到學術委員會,讓學校上層確實掌握各層次的教育品質狀況。值得一提的是,該校每位教師均需接受教學觀察(mandatory classroom observation),有些科系讓教師自行邀請同儕進行觀察,由的科系則指派同儕進行訪視,不論是那一種形式,目的均在協助教師提升教學品質(enhancing),而非監督掌控(policing)。

2. 內部品質評鑑(internal quality review)

  從 1990 年以來,每隔五年校內各科系(department)均須進行此項評鑑,旨在針對科系的管理機制與品保程序進行評估,並不針對學程(課程)內容進行檢視。整個程序包括下列七個步驟:科系自評、評鑑團(IQR team)審查自評資料、實地訪視、評鑑團撰寫報告、科系撰寫行動計畫、追蹤會議、評鑑報告與行動計畫上呈校品保委員會。評鑑團的組成包括校內委員(至少2名學術人員)、校外委員以及學術服務處秘書。自評報告內容包括:(1)學生、教職員、學習資源簡介;(2)科系品保架構,包括:學生招募、學生服務、教學功能、學程設計運作與評估、學生意見回饋、學生成績評量、學生生涯輔導;(3)自我分析:優缺點與主要問題。評鑑團報告的內涵則包括:組織成員、對科系品保運作的評價、列舉績優措施(good practices)、列舉各項推薦等級(graded recommendations)、科系外需採取的行動以及向相關單位反應所需資源。評鑑報告中所列舉的推薦等級包括三級:(1)依據學校政策,必需(necessary)立即採取行動;(2)依據學校優良措施,最好(advisable)要採取行動;(3)依據評鑑團的意見,建議可(desirable)採取的改善行動。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整個品保過程中學生為積極參與者(active participation)。他們參與的方式包括:(1)在各級品保委員會中擔任學生代表;(2)參與學生品質保證組織(DSSCCS);(3)填寫評估問卷;(4)在評鑑團訪視期間接受訪問,表達看法;(5)在英國品質保證局赴校進行訪視(institutional audit)時,由學生學會(student unions)提出申訴;以及(6)申請參與全國品質保證局,擔任學生代表。這種參與模式是經由多年的折衝與轉變,逐漸從教授為權威的主導地位到接受學生為合作夥伴的一個歷程。

(五)績效與挑戰(merits and challenges)

  該校品質保證制度經過多年的發展,已經有完整的組織、細密的程序、具體的步驟,更重要的是,已發展出具有共識的社群文化:進行品保不僅是為外部管理要求,更是為了內部品質的提升,英國品保局亦對該校品保程序與績效給予肯定。然而,該校品保人員表示,如何在品保過程僅訂定最低標準(threshold)的情況下,如何激勵教師不斷提升品質,成為一項挑戰。另一方面,如何在尊重內部自主信任(trust)與達成外部績效要求(accountability)間拿捏達到平衡,亦是機構品保評鑑持續性的挑戰之一。

四、 對本校教學發展的啟示

  在此次參訪 UCL 的過程中,收穫頗豐、感想頗深。茲簡要敘述下列兩點,並對本校相關發展提供淺見:

(一)訂定符合研究型大學的教學策略

  UCL 訂定的教學政策非常符合該校的特色,包括:培育全球化人才、國際化課程、根基於研究成果的教學、以及以關鍵能力為核心的學習。台大亦應思考訂定符應學校特色的教學政策:身為一所研究型大學,招收全台學術優異學生,畢業後有七成均就讀研究所,因此宜將大學部教學與研究型大學生態環境(research ecology)融合,徹底解決研究與教學間的拉扯與衝突。依據本中心目前規劃的白皮書「課程」(curriculum)面向的主張,包括:大一提供語言溝通、探究方法、領域介紹等課程;大二、三透過學術導師(academic mentor)與參與教師研究途徑,開展視野;大四更進一步完成某種形式的整合探究學習(合頂石經驗:capstone experience,參見註一),可包括:研究論文(senior thesis)、專題(project),或個人學習歷程檔案(learning portfolio)等,以培養其統整所學、創新研究的能力。

(二)品質保證制度的演進

  英國品質保證制度實施超過十年,從全國性、全校性到系所、課程、教師,環環相扣,層層檢核,以確保教育品質的達成。同時,各層次各有所司,英國品保局只負責各高等教育機構內部品保機制績效的查核,並不進行系所評鑑;而學校(以 UCL 為例)也僅透過定期評鑑,查核系所品保機制與績效,而將課(學)程內容交給系所本身作例行監控,如此分層負責,功能區分,才能充分發揮績效。

  然而依據相關人員所述,我們知道英國也是經過不斷調整,才逐漸摸索出這套彼此共生(symbiosis)的制度:英國品保局從早年的管控心態、進行系所評鑑、獨斷訂定標準、聘僱外行人、要求大學遵守一致標準的作法,演進到近年來採取協助心態、僅檢核品保機制、讓大學參與標準制定、聘僱有高教學術行政經驗人員、尊重大學多元生態等,均是在與大學不斷衝突協調後的成果。反觀我國的高教評鑑制度,尚在建立階段,品保機構「高教評鑑中心」宜思考如何建立起一套與大學共生共榮,環環相扣,層層檢核、分層負責的品質保證機制。

註一:合頂石為古代建築最頂層合拱的石頭,作用在穩固建築結構以致完工。運用在大學教育上的意義為提供學生能統整深化其四年所學的整合性經驗,使其學習能夠穩固完成。

 
文章發表日期:2012/05/31 / 瀏覽人數:1672
電子報分類
編輯手札 ( 62 )
重要消息 ( 36 )
教師龍虎榜 ( 44 )
TA 實驗室 ( 34 )
GRIT (堅毅) 專欄 ( 18 )
愛習一點靈 ( 130 )
書香悅讀 ( 6 )
教學世界村 ( 16 )
教學魔法書 ( 72 )
教學風向球 ( 15 )
數位修煉 ( 91 )
遠距新視窗 ( 4 )
椰林會客室 ( 16 )
未分類 ( 38 )
本期焦點 ( 14 )
教學發展中心十週年專文 ( 17 )
讀者屬性分類
T 教師
A 教學助理
L 學生
S 職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