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95 2016/07/20
回首頁 編輯室 活動訊息 臺大演講網 過期電子報 訂閱/取消
投稿/回應
教學風向球
文學院中文系與人類系課程精進專案:自主與深化學習的展望

文/陳幼馨 (本中心專案管理人)

  文學院外觀 臺大在邁向頂尖大學的目標下,除發展各項研究計畫,也不斷精進教學與課程規劃。為協助各教學單位留意國際趨勢以及學生需求,教學發展中心與各學院合作,進行課程精進研究專案。繼生命科學院與電資學院之後,接著以文學院為合作對象,期望透過課程整合與調整,培養學生成為主動的學習者,協助教師成為有效率的教學者。

  文學院涵蓋十二個系所單位,組成多元,包含了應屬藝術學院的戲劇系、藝術史及音樂學研究所,以及應屬外語學院的外國語文學系、日本語文學系和語言學研究所。此外,人類學系屬性實偏向社會科學,而圖書資訊學系又漸向資訊傳播方向轉型,各學科差異甚大。因此,本次專案選定中文系與人類系進行初探研究 (pilot study),先由教學發展中心蒐集國外及本校學生修課資料,進行課程與教學相關比較研究,並針對兩系畢業生實施問卷普查。為更深入了解兩系課程,教學發展中心邀請兩系大學部學生、研究生及各層級教師進行深度焦點訪談。最終將以兩系課程規劃發展小組為主體,並舉行會議針對專案計畫成果進行討論,構思未來可能進行的新課程方向。教學發展中心已於九月十七日向教務長、兩系主任及相關人員進行成果報告並討論。

學生修課學分過多 深度學習待加強

  觀察世界前百大頂尖大學,美國與英國表現傑出,因此兩國學生的學習方式或許值得台灣參考。美國學生的修課狀況,換算成我國學分計算方式,四年的畢業學分數約為 100 學分;且在課堂上課一小時,學校建議約花 2~3 小時課外自我修習。英國學生因不需修習通識課程,修課學分數更少,介於 56 至 87 學分,學生每學期修讀課程約為 3~5 門;在課堂上課一小時,則花 3~5 小時自我修習。兩國學生除了正式上課時間外,都需花許多時間進行獨立研究、計畫等。學生上課時數雖然不多,但課餘自我修習的時間相當長,自我約束 (self-discipline) 相當重要。

  臺灣學生的上課與自我修習時數情形,則與英、美學生正好相反。高等教育資料庫 93 學年度數據顯示,大三學生一週平均上課時數約為 24 小時,花在自我修習課業的時數則為 13.5 小時。本校 97 學年度畢業生調查亦發現同樣的結果,學生一星期上課時間,平均約為 24 小時,課後複習自修約 13 小時。換句話說,我國學生在課堂裡上課一小時,平均只花半小時自我修習。

  學生普遍選修許多學分,或許是造成無暇課外自我修習的原因之一。本校中文系與人類系學生,大學畢業時修讀學分數約為 160,為美國的 1.6 倍;其中,中文系系定必修為 44 學分 (另加群組必修 20 學分)、人類系系定必修 57 學分,明顯高於國外學生。總而言之,相較於英、美國家的學生,我國學生修習的學分數明顯較多,而自我修習時間較少,形成深度學習不足的現象。

教師:教學負擔沉重,有待緩解

文學院課程精進專案成果報告  教學負擔沉重,為中文系與人類系教師共同的難題。中文系必須負責全校「大一國文」,另外還須支援新開設的國際學士班,以及之前進修推廣部的課程,導致教師開設自身專業領域課程,以及從事研究的時間大幅被壓縮。中文系鄭毓瑜主任於會議中提出,「大一國文」對中文系而言,既是沉重的負擔但同時也是使命。學生對於「大一國文」的反應普遍良好,且校方目前也已增加資源,增聘兼任教師,中文系的教學負擔暫時得以紓解。

  人類系則由於師資不足,導致教師教學負擔過重,也使新進師資徵聘愈形不易,形成惡性循環。目前該系已積極與其他單位協商合作,希望能夠尋求更多師資支援。文學院葉國良院長建議可調整專業課程比重,減少必修領域,由此面向思考降低必修學分的可能,減輕教師教學負擔,並增加徵聘新進師資的吸引力,使員額與教學負擔的惡性循環得以解套。

學生:期待深化的課程內容與挑戰

  兩系學生均對深化厚重的課程表示認同,同時也透露授課教師可再提高課程要求與期望,把關學生的學習態度,使教學成效進一步提升。另,兩系畢業生問卷調查顯示,學生自評跨領域、融會貫通的能力最需加強,各系或可考慮於大四開設「學士論文」或相關之整合性課程,並舉辦論文競賽,鼓勵學生參與投入,培養學生整合不同領域課程的能力。

  中文系學生建議將核心課程,如文學史、思想史,增加學分數並延長上課時間,例如由一年延長為兩年,使能完整講述歷史源流與史觀,並可搭配原典文本導讀;且建議由不同老師針對自身專長,分別講授不同斷代。鄭毓瑜主任表示,為配合學校現欲推行的深度課程,中文系課程確有改革的空間,實施3學分厚重課程是可思考的方向。另外,臺大中文系為國際漢學研究重鎮,更是臺大吸引國際學生的重要資產,未來將更積極招收國際學生並與海外漢學界交流,發揚中華文化。

  因應學科性質,人類系童元昭主任強調導覽課程 (road map course) 的重要性,導覽課程可說明學系培育人才的目標、未來可能的生涯發展,以及配合生涯選擇該修讀的課程。並針對新生與家長加強入門導引,促成社會大眾對人類學的認知及了解,使學生能免於就業市場與家人的壓力,深入體認到人類學學科的價值。人類系專業養成時程較長,投入人員也相對較少,期許藉由增進學生對學科的了解,吸引更多優秀學子,為相關專業領域如博物館管理、文化資產管理、考古遺址研究等提供人才。

結語

  課程規劃與設計是教學的核心,展望世界頂尖大學的教學現況,深化課程份量,增加學生課堂時間以外的學習意願與時間,並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應為未來規劃可行的方向。教學發展中心期許藉由與系所的合作,檢視課程,使課程規劃能更符合學生需求,也更趨近國際趨勢。

 
文章發表日期:2012/05/31 / 瀏覽人數:1402
電子報分類
編輯手札 ( 62 )
重要消息 ( 36 )
教師龍虎榜 ( 44 )
TA 實驗室 ( 34 )
GRIT (堅毅) 專欄 ( 18 )
愛習一點靈 ( 130 )
書香悅讀 ( 6 )
教學世界村 ( 16 )
教學魔法書 ( 72 )
教學風向球 ( 15 )
數位修煉 ( 91 )
遠距新視窗 ( 4 )
椰林會客室 ( 16 )
未分類 ( 38 )
本期焦點 ( 14 )
教學發展中心十週年專文 ( 17 )
讀者屬性分類
T 教師
A 教學助理
L 學生
S 職員